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嘉墀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鎖定
楊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蘇吳江人。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1]  航天技術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中國自動化學科、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2] 
1941年(民國三十年)畢業於交通大學 [9]  ,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  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  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  2006年6月11日,楊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8] 
楊嘉墀長期致力於中國自動化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研究發展。參與制定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和參加包括第一顆衞星在內的多種衞星的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研製,返回式衞星和東方紅一號衞星。30多年來,多次參與中國空間計劃方案論證工作。主持人造衞星姿態控制系統的研究與發展。在三軸穩定的返回式衞星和科學探測衞星的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 [1] 
中文名
楊嘉墀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吳江縣
出生日期
1919年7月16日
逝世日期
2006年6月11日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兩彈一星元勳之一
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信    仰
共產主義

楊嘉墀人物生平

1919年(民國八年)7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 [2]  他的祖父曾任震澤絲業公會會長,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澤絲業小學。崇文厚德的人文環境和殷實的家境,使童年的楊嘉墀較早接受了良好的啓蒙教育。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楊嘉墀隨父母遷居上海,以優異成績考取上海中學。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楊嘉墀又以優異成績考入交通大學 [9]  電機系。
1941年(民國三十年)6月,畢業於交通大學 [9]  電機系,楊嘉墀穿越日軍封鎖線抵達昆明,先後擔任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助教和中央電工器材廠助理工程師。 [2] 
楊嘉墀 楊嘉墀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初,楊嘉墀聯繫到芝加哥自動電話生產廠實習。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月,到美國哈佛大學工程科學系與應用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 [2-3] 
1949年,楊嘉墀以《傅立葉變換器及其應用》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被授予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 
1950年至1955年期間,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2] 
1955年,美國過程儀器公司與楊嘉墀簽訂了生產合同,每生產一台儀器,給楊嘉墀100美元發明金。 [2] 
楊嘉墀
楊嘉墀(6張)
1956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2] 
1956年,中國留美學生終於爭取到回國的正當權利,楊嘉墀攜妻女回到了祖國。當時,由楊嘉墀發明的光譜儀仍在生產,他把這筆發明金委託給哈佛老同學、日後聞名全球的電腦大亨王安保管。
1957年,楊嘉墀參與中國自動化學會的籌建工作,並在同年9月與清華大學教授鍾士模一起參加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的成立大會。 [2] 
1958年初,他參加了國內工業自動化和儀器儀表的調查研究,提出了開展自動化技術首先要抓儀器儀表(當時按蘇聯的叫法為自動化技術工具)和人才培養。 [2] 
1958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楊嘉墀曾為該校自動化系的建設、授課和學生的畢業設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當年在中國科技大學講授的專業課程“自動檢測”已於1978年由張是勉和楊樹智整理成書出版。 [2] 
1958年10月,楊嘉墀參加了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赴蘇聯考察空間科學技術(訪蘇照片如下) [10]  。12月回國後,他和其他團員根據當時中國國情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從研製探空火箭起步發展中國空間技術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採納,使中國60年代初期的探空火箭發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楊嘉墀.、何大智,彼得羅夫斯基,某學生,衞一清,錢驥,趙九章 楊嘉墀.、何大智,彼得羅夫斯基,某學生,衞一清,錢驥,趙九章
1959年開始,楊嘉墀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組織力量開展了自動化檢測的研究工作。
1957年,楊嘉墀參與中國自動化學會的籌建工作,並在同年9月與清華大學教授鍾士模一起參加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的成立大會。
1985年以來,楊嘉墀多次為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在中國舉行IFAC學術會議,為中國廣大中青年科技人員提供了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
1960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提出研製熱應力加熱加載測試系統的任務(即“151任務”)。所裏指定楊嘉墀負責總體設計,組建了一個總體室,和其它研究室協同工作。
1962年,楊嘉墀參加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國科學技術十二年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計算機為中心的工業化試點項目,參與制定了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和上海發電廠等單位的自動化方案工作,推動了中國電子計算機在過程控制中的應用。 [2] 
1963年初,國防科委向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下達研製核爆炸試驗用測試儀器的任務(即“21號任務”),內容包括火球温度測量儀、衝擊波壓力測量儀和現場地面振動測量儀等,楊嘉墀負責技術抓總工作。他提出了採用反饋式光電倍增管線路的大量程温度計方案和採用變磁阻式壓力傳感器的方案。 [2] 
1965年,楊嘉墀參與了《關於發展中國人造衞星工作的規劃方案》的起草和論證工作。這一年也開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的設計研製。 [3] 
1966年,參與制訂了中國人造衞星十年發展計劃。
1968年後,任國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長、七機部五院副院長兼502所所長,航天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60年代參與制訂中國工業自動化儀表、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等發展規劃和中國人造衞星發展十年規劃。 [2] 
1972年4月,中國科學院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組織了一箇中國科學技術代表團訪問日本,正處於逆境中的楊嘉墀卻被周總理點名當上團長。 [3]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衞星“太空遊子”由“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掌握衞星收回技術。楊嘉墀主持研製的衞星姿態控制系統將決定這顆衞星能否成功返回。楊嘉墀語出驚人,經他測算,衞星運行三天後收回沒有什麼問題。一向決策有度的錢學森依據楊嘉墀的判斷果斷拍板:向中央報告,衞星按原計劃三天後返回。 [2] 
1979年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第八屆空間控制討論會上,楊嘉墀等人發表了題為《中國近地軌道衞星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的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好評。 [2] 
1980年,他率代表團去美國,與美國儀表學會建立了合作關係,其後又與日本測量與控制學會及英國的測量與控制學會等一起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和1992年相繼在中國召開了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 [2] 
1983年,楊嘉墀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轉任科技委副主任後,查閲並蒐集了大量資料,完成了《我國應用衞星成就與效益分析》論文。論文對“七五”期間各種型號衞星所能獲得的效益進行了估算(因為有許多效益是間接的),結論是:五年裏,中國發射衞星8顆,總投資6億元,而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為42億元。
1983年,他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至1987年連任兩屆。在這段時間裏,他每年為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航天技術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傾注了大量精力。
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一起提出了對中國高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議,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持下,國務院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為中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2] 
1989年2月,楊嘉墀重訪哈佛故居,在這裏,他曾經和一個名叫王安的中國留學生住一起。
1995年,王大珩、楊嘉墀、盧嘉錫等20位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針對當時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滯後的嚴峻形勢,提出了《關於振興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建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朱鎔基副總理批示後,國家計委撥出專門經費一億元予以支持。 [2] 
2000年,王大珩、楊嘉墀等聯名提出發展中國汽車電子信息產業,搶未來世界汽車計算平台制高點的建議。 [2] 
2002年4月,王大珩、楊嘉墀和金國藩院士上書,《建議國家計委將“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列專項支持發展》。 [2] 
2003年10月22日,楊嘉墀會見中國航天員
2005年1月,他又與屠善澄等五位院士向國務院總理温家寶提《關於促進北斗導航系統應用的建議》,得到高度重視,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根據建議安排實施。
2006年6月11日,楊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4] 

楊嘉墀主要成就

楊嘉墀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楊嘉墀長期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 [2] 
1945年,他研製出中國第一台載波電話機,在昆明工業展覽會上展出。 [5] 
1958年,楊嘉墀參加以錢學森為組長的衞星小組(代號581),任特殊儀表研究室主任,負責研究衞星自動控制,同時籌建〇三〇六工廠,從事控制系統元件的加工和總裝。
1965年楊嘉墀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研製規劃的制定,領導並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姿態控制和測量分系統的研製。
1975年至1987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了10顆返回式衞星,衞星上使用的都是楊嘉墀主持研製的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 [2] 
1987年參與研製的衞星、導彈通用計算機自動測量和控制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6] 
20世紀60年代初,楊嘉墀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偕同研究人員完成了火箭發動機試驗用的儀器儀表、導彈熱應力試驗工程及加熱、加載、測量系統設備的研製任務,為中國核試驗的成功作出重要貢獻。60年代參與制訂中國工業自動化儀表、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等發展規劃和中國人造衞星發展十年規劃。 [2] 
20世紀80年代,他作為中國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實踐”系列衞星的總設計師,領導完成了“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 [6] 
  • 學術論著
1 C.C.Yang.A Fourier Transfor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etwork Problems,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49。 [7] 
2 C.C.Yang.A Fast Recording Absorptim Spectrophotomete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954。
3 C.C.Yang.An Analog Computer for Studying Biological Problem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55,60(6):877。
4 楊嘉墀,張國富,孫承啓.中國近地軌道衞星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自動化學報,1980,6:157。
5 楊嘉墀,張國富,孫承啓等.返回型對地定向觀測衞星姿態控制系統及飛行試驗結果,宇航學報,1981,2:1。
6 楊嘉墀.儀器儀表和系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選集,1979年。
7 陳芳允,楊嘉墀.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與技術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刊,1986,1:289。
8 Yang Jia-Chi。Application of Systems Science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China,Supplement to the Proc.of IFAC 1986 Workshop on Modelling,Decisions and Games with Application to Social Phenomena,Beijing,1986
9 Yang Jia-Chi,MinGui-Rong.Review of Chinese Space Program,Proc. of Pacific Basin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987.
10 Hu Jia-Wei,Liang Si-Li,Yang Jia-Chi.CAMAC in China,Proc.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terface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 and Process Control,Beijing,1989.
11 Yang Jia-Chi.China′s Activ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Year,Advances in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s,Vol.73,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1990.
12 楊嘉墀,徐芳文,葉培健.中國空間技術的二次開發與應用,世界導彈與航天,1990:3。
13 Yang Jiachi.Benefits from Space Activiti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pace Conference of Pacific—Basin Societies(ISCOPS),Kyoto,Japan,1991.
14 J.Yang,G.Zhou,Z. Lu.A ReView of Chinese Spacecraft Control,IFAC 12th Symposium on Automatic Control in Aerospace,Germany,1992.
15 楊嘉墀(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1991年。
16 航天器軌道動力學與控制,1995年12月

楊嘉墀人才培養

楊嘉墀同志長期熱心於科研接班人的培養和開拓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工作。 [6]  從1980年起,楊嘉墀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並開始招收以航天控制為背景的“自動控制理論與應用”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他為研究生所選的課題大多是結合實際的理論研究,共培養了5名博士和6名碩士,為培養中國自動控制高級科研人才作出了貢獻。 [7]  學生有葉培建

楊嘉墀獲獎記錄

榮譽稱號
  • 1991    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2]     (獲獎)    
  • 1990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優秀共產黨員[6]     (獲獎)    
  • 1984    被評為航天部勞動模範[2]     (獲獎)    
所獲獎項
  • 2000    獲IEEE(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授予的“千年勳章”成就獎[6]     (獲獎)    
  • 1999    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     (獲獎)    
  • 1999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     (獲獎)    
  • 1995    獲中國科學院陳嘉庚信息科學獎[2]     (獲獎)    
  • 1985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     (獲獎)    

楊嘉墀社會任職

楊嘉墀從1961年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起,歷任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三屆、第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第六屆(1993—1997)理事長。 [2]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技術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6]  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0年至1955年期間,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2] 
1956年,回國後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長。 [4] 
1961年12月至1968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6] 
1968年,後調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航天部總工程師。 [4] 
1968年9月至1980年11月,歷任七機部五院502所副所長、所長。 [2]  [6] 
1979年5月至1983年1月,任七機部五院副院長。 [6] 
1980年7月,任七機部總工程師。 [6] 
1983年1月至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 [6] 
1988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技術顧問。 [6] 
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顧問。 [6] 
1996年8月,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顧問。 [6] 

楊嘉墀人物紀念

2023年10月16日,楊嘉墀故居在吳江震澤開館。 [11] 

楊嘉墀人物評價

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在中國衞星研製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被譽為“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是蘇州人民的驕傲和楷 [11] (蘇州新聞評)
他一生精儀表,掌自動,通信息,做人做事皆楷模,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中國空間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西安交通大學評 [5] 
50年來,楊嘉墀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出色的貢獻:他是中國一連串新興學科領域的創建者;在涉足航天之前,已取得一連串的開拓性建樹;進入航天領域,重大開創性貢獻接連不斷,尤其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早期論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民網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