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升庵祠及桂湖

鎖定
楊升庵祠為明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楊慎的故居,位於新都區新都街道桂湖中路109號,始建於隋唐,面積46500平方米。 [2] 
桂湖是一座花木扶疏、樓閣掩映的園林。 [5]  桂湖內存明清、民國時代建築、樓台、亭閣26處及明代城牆850米,楊升庵祠為桂湖內的主體建築。 [3]  桂湖園林建築,以升庵祠為主體,另有樓台亭閣、橋榭廊廡等20餘座。古樸典雅,造型精美,充分體現古代園林建築的藝術技巧。 [7] 
1996年11月20日,楊升庵祠及桂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中文名
楊升庵祠及桂湖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 [1]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
編    號
4-0185-3-10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楊升庵祠及桂湖歷史沿革

楊升庵祠 楊升庵祠
明末戰亂,園林荒圯,清初廢湖為田。嘉慶十七年(1812年),知縣楊道南重修桂湖。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張奉書博採各地園林之長,重開桂湖勝蹟,並在湖上建升庵祠。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桂湖公園。
解放後,桂湖擴大面積的2萬平方米,新闢桂林,添建樓亭,複稱桂湖。
1959年,在桂湖建立楊升庵紀念館。
1980年,重新核實公佈,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 [4] 

楊升庵祠及桂湖建築格局

楊升庵祠及桂湖面積46500平方米,水域佔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樓閣掩映的園林。 [5]  桂湖內存明清、民國時代建築、樓台、亭閣26處及明代城牆850米,楊升庵祠為桂湖內的主體建築。 [3] 
桂湖園林建築,以升庵祠為主體,另有樓台亭閣、橋榭廊廡等20餘座。古樸典雅,玲瓏剔透,造型精美,充分體現古代園林建築的藝術技巧。 [7] 
桂湖“一園三景”,疏密得宜。湖面約佔一半,一池湖水,疏朗開闊。升庵祠西,湖水中以兩條柳堤屏蔽視線,再以交加亭點綴,使其掩映有致,略顯深遠。而祠東兩岸曲折,南有千年古城牆護衞,北有桂湖碑林相呼應,柳樹環繞,呈小橋流水、庭院深深的畫面。桂湖樓台亭閣,立意高遠,煙柳石橋,假山點綴,暢遊其間,無覺倦意。小島避其空蕩,道路曲中求直,假山盡顯自然。
桂湖以古城牆護園,古樸宏偉,平台矗立樓閣,遍植花木,一改拔劍駑張之勢,宛若嶽山遊廊,凸現景觀層次。園中島台壘有一處鵝卵石假山,名“翠屏山”,此山模擬自然山脈而成園林骨架,升庵祠殿側立,柳竹依依,池水漪瀾,層次寫意。桂湖園林植被主栽桂樹,荷花。至春,楊柳垂岸。桂湖正門,兩株紫藤長綠,藤幹蒼老挺拔,藤曼盤錯。至夏,荷盈池綠,蓮葉搖曳,蓮花婀娜,輝映成趣。至秋,桂樹花開怒放,花蕊萬點,清風散香,瀰漫十里,逾月不絕,具有西蜀園林風範。至冬,水冷天寒草木蕭瑟,更顯桂湖古樸無華,滄桑厚重。 [6] 

楊升庵祠及桂湖主要建築

古城牆及城樓
隋代至明初,新都縣城城牆為土築。明正德六年(1511年),新都楊慎殿試甲狀元,明蜀王撥銀修築城牆示慶。時新都縣令張寬下令燒製牆磚,修築城牆、護城河。修成城牆高6米,周長5.58公里,四方設城門。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新都知縣曹焜重治城垣,修整城樓,且興修水利,城外千餘畝旱地變良田。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縣宮鑑桂重修城樓掛匾額。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張奉書大規模重修桂湖,維修城牆。桂湖城牆城垣高度,寬度因地制宜,形制不一。現存城牆800多米,牆垣高6.8米,寬5~7米。城垛用長100釐米,寬40釐米,高20釐米的紅砂石條雙層砌成。高起的城垛留有高30釐米、寬25釐米長方形孔,城垛間隔60釐米。牆磚全系新都窯場燒製青磚,青磚一般長38釐米、寬20釐米、高8釐米,重2.4公斤,每批青磚燒製模壓刻寫姓氏、地名。
城牆上建四樓,並掛樓匾,下有四門。東名瞻雲門,上掛“錦城保障”;南名嚮明門,上掛“瑞靄龍門”;西名抱錦門,上掛“文獻名都";北名輝光門,上掛“祥凝寶藏”。城牆歷世事滄桑,20世紀50年代拆除大部分。城牆中段現為“桂湖門",上建“問津樓”,台榭通高3米,木質結構,單檐歇山,飛檐翹角。城牆上東段建“墜月樓”,系正方形單檐方亭,飛檐似蝸牛伸頭,俗稱“蝸角"。城牆上西段建“觀稼台”,榭系正方形攢閣頂,造型簡樸,風格典雅。2001年,復建“挹錦門”及門樓。 [6] 
翠屏假山
翠屏假山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中國的一座清代川派鵝卵石假山,系土石相間而成。
桂湖翠屏山佔地370平方米,高3.85米。其造型按成都平原邊緣的深丘陵波浪式地貌為藍本,參照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方式,由低到高,形成3至4個不同的縱深層次,給人一種羣山峻嶺的感覺。其獨特的屏障,將相鄰的三座建築巧妙分割,使其各為主體,各具特色。 [6] 
升庵祠
升庵祠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坐落在桂湖東岸是桂湖的主體建築。升庵祠前有開闊的水天,後有小橋長廊,左鄰假山花木,右連湖邊水闊,殿宇恢弘,景物虛實相稱,具有川西平原文化名人祠堂建築的獨特風格。祠外左側,立“桂湖”碑。祠內設升庵殿,會宗堂、澄心閣、藏舟山館等,祀升庵及祖、父、叔像。 [6] 
黃峨館
黃峨館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原名沉霞榭。清咸豐四年(1854年),清朝廷為天津知府新都人謝子澄設專祠於此,更名“謝公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複名“沉霞榭”。現為黃峨著作陳列館,內塑黃峨像,與升庵祠的楊慎像隔水相望。倉頡殿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塑倉頡神像。曾作升庵書屋,現作喬德光先生捐贈文物陳列室。香世界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為單檐歇山頂軒堂建築。因附近桂樹繁茂,每到中秋,桂花怒放,馨香馥郁,故名“香世界"。
杭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一座小青瓦捲棚式的木構廊橋,形似浮沉水上的遊舫。連接湖岸,島嶼,憑欄綠荷在眼。 [6] 
湖心樓
湖心樓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1984年改建,呈一樓二亭仿古樓亭。亭樓聳立湖心。 [6] 
楊柳樓
楊柳樓初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於1981年。因古人有折楊柳送別的習俗,故寄託升庵、黃
峨幾經離別之意而名楊柳樓。此樓為捲棚屋頂,飛檐翹角,雕刻精美,垂柳倚樓。 [6] 
交加亭
清宣統元年(1909年)撤除原築的高台建亭,俗稱水心亭,是一座毗連的八角雙亭,因兩亭吻接,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此亭倚岸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錯落有致,渾然一體,是全國一座非對稱雙亭。 [6] 
墜月樓
墜月樓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為歇山頂四方形小樓,聳立城頭,獨樹高標,與問津樓相呼應,每當
月夜,登樓縱目,可見皓月東昇西墜,故名墜月樓。 [6] 
觀稼台
楊升庵祠楊升庵塑像 楊升庵祠楊升庵塑像
觀稼台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攢尖頂正方形亭台,造型簡樸,不加雕飾,佇立城牆上,農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後城市建設加快,風光不在。 [6] 
枕碧亭
枕碧亭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為四方形重檐攢尖頂涼亭,似人倚枕翠荷碧波,故名枕碧亭。此亭重檐復宇,隱現於四時花木之間,譽為“花界玲瓏”。 [6] 
亭亭
亭亭始建於道光年間,為一高聳方亭。民國二年(1913年),改建為重檐草亭。“亭亭”由來,匾上的跋語道明:“蓮葉亭亭出淤獨立,當今國士其必如是耶!“亭亭為下圓八角、上方四角的重檐式草亭。 [6] 
綠漪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綠漪亭建於桂湖最東邊水心,只有狹窄的石橋相通。因附近竹樹屏立,幽雅僻靜,蓮葉滿湖,翠蓋亭亭,微風吹拂,綠波盪漾而名。 [6]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始建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1991年拆除,改建桂湖碑林。
桂花亭
桂花亭始建時間無考,相傳是楊慎時代桂叢中一亭,五百年兒度興廢,桂樹林及花亭不存。19世紀50年代,在桂湖西北角新闢桂花林,並在中央重建桂花亭。 [6] 
懷鄉亭
19世紀80年代,將新都文廟(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本構架遷入桂湖,亭頂添蓋金色琉璃瓦,台基鋪漢代花邊磚。初名古香亭,後因感念喬德光為家鄉捐贈文物,更名懷鄉亭。
聆香閣
聆香閣建於清代末期。閣名聆香,此處靜謐清爽,花木芬芳,香氣隨風,可聞可聽。
問津樓
問津樓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問津"——語出自《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焉”,本義是詢問渡口,此取探求路徑,尋幽訪勝之意。此樓建於古城牆上,下有桂湖門通往郊外,登樓,可俯覽湖光,辨識遊蹤。 [6] 

楊升庵祠及桂湖歷史文化

楊升庵祠及桂湖庵祠文化

桂湖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
桂湖公園 桂湖公園
此外,楊升庵研究會、新都東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都畫院,都設在園內。各種學術交流,文化藝術活動,更給升庵桂湖這座名園,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5] 
桂湖公園在新都區城區西南,與升庵桂湖僅有一座城牆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擴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體系的新建仿古園林。桂湖公園的總體設計,突出了“桂”和“湖”這兩個主題。其建築佈局、景點設置與升庵桂湖的風格相協調,與新都古城牆及高踞牆上的城樓(桂湖門,又叫新南門)、墜月樓、問津樓、觀稼台等景觀相呼應。
桂湖公園以四川古典園林傳統風格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採各地園林之所長,並用強烈的虛實對比和疏密對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園林風格。 [5] 

楊升庵祠及桂湖古堰遺蹟

桂湖公園飲馬河上卻實實在在還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遺蹟。這座堰是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捐資修築的一處農田水利工程。
它年復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農鄉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稱此堰為學士堰。學士堰下游數百米處的新都城南門橋,即是楊升庵祖父楊春為便利城鄉來往而捐資修建的清源橋。
這座橋近年因市鎮建設而拆除,不久,它將遷建於桂湖公園境內,作為飲馬河上的新景點。
雲外樓臨水處,建有二水榭,東曰“迎暉”,西曰“步月”。
樓之左右及後面,均有迴廊環護,結構奇巧,木雕精美,樓西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涼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園林建築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詩人張説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
當代一位有學者從詩句“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考證,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礎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懷勝蹟。
樓東不遠處有“浮光閣”,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浮光耀金”之意,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此閣為三層,高約15米。樓、亭、閣並排而立,互為呼應,優美和諧。
下雲外樓,過七曲白玉橋,經兒童遊樂場,穿巨石壘成的門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頤和園的石舫,有匾曰“逍遙遊”,為中國佛教高僧遍能法師所書,取戰國著名哲學家莊子的名篇《逍遙遊》為舫居之名。
這座舫居狀如古代遊船,上下兩層,可供遊人品茶、進餐、觀賞湖光,真是蘇東坡泛舟赤壁時所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韻味。
艾蕪墓 艾蕪墓
艾蕪墓:在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蹟不遠的翠竹叢中,為艾蕪墓。艾蕪(1904-1992年),原名湯道耕,新都清流鎮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銅塑像。
身後的碑文記載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當代文壇泰斗巴金手書。
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樣,歌着,唱着,歡樂者,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銅質山茶花。
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園“天香園”名,取唐代詩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意。此園位於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綠草如茵,漢白玉雕人物、動物點綴其間。
新都碑林 新都碑林
其主體建築為高約30米的樓閣,聳立雲端,故名雲外樓。此樓座南向北,正面臨湖,樓下有高達6米的石台基,如基裝以漢白玉雕花勾欄,勾欄全長180米,共有欄板108塊,雕着108種花卉,不僅有專供觀賞的四季名花,還有黃瓜、絲瓜、苦瓜等農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態,競相爭妍。
台基前32級踏跺中間的紅砂石御路上,刻着“九龍戲珠”圖案,九條龍游於雲水之間,神氣活現。雲外樓為正方形五層建築,中有螺旋狀梯步可登,其匾額懸於最高樓檐下,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啓功先生所書。

楊升庵祠及桂湖楊慎其人

楊慎像 楊慎像
楊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順衚衕,父親楊廷和當時任翰林院檢討,後來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首相兩朝,聲威顯赫。身為相門公子的楊升庵,自幼聰明好學,五、六歲時,母親教他讀唐詩,練楷書。十歲時,祖母病故,他隨父親回蜀奔喪。在新都老家,祖父楊春教讀艱深的《易經》,他僅半個多月就能背誦。升庵十九歲應四川鄉試考中舉人,二十四歲應殿試,成為明代四川的狀元。
明嘉靖三年(1524年),楊升庵因大議禮事件得罪皇帝,被充軍雲南。升庵在雲南無法實現他遠大的政治抱負,遂把仕途失意後的憤懣轉化為動力,孜孜不倦地從事寫作和研究,並深入邊地,遊歷考察,講學授徒。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滇士從者如雲,使當時文化落後的雲南學風大開。升庵一生博學多聞,著述達四百餘種。《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為第一”。這些著述除文學、史學、哲學外,還有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和多種學科的學者。

楊升庵祠及桂湖保護措施

楊升庵祠及桂湖
楊升庵祠及桂湖(5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升庵桂湖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視察、題詞,予以高度評價。
1961年,楊升庵紀念館與桂湖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重新核實公佈,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楊升庵祠及桂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楊升庵祠及桂湖旅遊信息

楊升庵祠及桂湖地址

楊升庵祠及桂湖位於成都市新都區桂湖中路109號。

楊升庵祠及桂湖乘車路線

1.汽車:成都北門汽車站乘坐650至新都鐘樓,轉乘X103路、102路公交車,步行至景區;2.地鐵:市區乘坐地鐵3號線至鐘樓站,步行至景區。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