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凌波

(原膠縣縣長、縣大隊大隊長)

鎖定
1946年5月初,上級組織一批縣長、縣委書記在位於臨沂附近的華東局黨校學習,根據組織安排。時任膠縣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的楊凌波參加了這次學習活動,並從此離開了膠南(今黃島區)。
中文名
楊凌波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中國
職    業
海軍上將

目錄

楊凌波簡介

[1] 
從山溝裏走出的海軍少將(一)
1946年—1949年,南征北戰,
出生入死,為新中國的誕生奉獻熱血
據老人家回憶,當時,蔣介石尚未發動內戰,環境相對安定,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在黨校集中學習的內容,也以整風為主。之後,根據形勢需要,學校搬到沂水。

楊凌波功績

殲滅國民黨快速縱隊
學習共持續了十個多月左右的時間。之後,正好蔣介石全面發動內戰,併成立快速縱隊,重點進攻山東。楊凌波等在訓幹部參加了反擊快速縱隊進攻的戰役,由於經過了抗日戰爭的鍛鍊,作戰經驗豐富的楊凌波積極請戰,與戰友們一道在魯南一帶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快速縱隊展開殊死搏鬥,並一舉將其殲滅,打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考慮到對國民黨反動派鬥爭的需要,組織將楊凌波等地方幹部身份的指戰員正式補充到軍隊,支援前線。並於1947年2月,成立了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任命楊凌波為科長,明確為團職,負責後勤運輸方面的工作,組織民工,運送糧食。由此,楊凌波的戰爭生涯正式由前沿陣地轉移到後勤保障。
參加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1948年,楊凌波所在的部隊駐紮河南濮陽,準備南下,組織部隊插到敵後。後來中央改變了戰略,楊凌波與戰友們以華東軍區直屬部隊奉命轉站濟南,開拔到惠民(今濱州)地區。由於長期的艱苦生活,在轉移過程中,楊凌波發生了一場大病,險些掉隊。當時只有一個馬伕、一匹馬陪伴病重的楊凌波,他憑着頑強的意志力客服病痛,拖着虛弱的身體堅持日夜趕路,最終趕上大部隊,參加瞭解放濟南的戰役。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對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10月底,其中4個兵團、4個綏靖區、25個軍,約80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經過三個階段的浴血奮戰,到1949年1月10日,解放軍全殲杜聿明部隊,生俘杜聿明,淮海戰役結束。歷時66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56個師55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南以南的敵人倉皇南逃。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一場巨大的戰役,除了指揮得當,三軍用命,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後勤保障。如果説劉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在戰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麼擔負主要後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組織後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據瞭解,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四省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93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絃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加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1:9。這種空前浩大的人力動員,解放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承受能力,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組建汽車團,參加上海戰役,並挺進大西北
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為了更好地利用繳獲的國民黨運輸裝備,加強了部隊的機動性,保障物資、設備運輸與供應,華野指揮部指示組建汽車部隊。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表現出色的楊凌波被安排出任汽車一團副政委,負責政工工作。1949年5月12日,楊凌波所在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主力勝利渡過長江後,對國民黨重兵據守的上海進行了城市攻堅戰,發動以消滅湯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為目的的“上海戰役”僅用5天時間,將上海徹底解放。再之後,他們調防南京附近,並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了開國大典的當天晚上,從南京過江到西北執行運輸任務,配合時任西北軍正長官公署副長官兼河西警備總司令和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起義。
楊凌波一行一路向西北開拔,在西安、蘭州各住過一段時間進行車輛維護,剛到酒泉時,新疆問題就解決了。但時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的彭德懷、政委習仲勳等首長非常重視這支部隊,親自召開大會歡迎他們,場面十分隆重。楊凌波等幹部戰士非常高興,情緒很高,一路的艱苦跋涉、所有的飢餓勞累全部飛到九霄雲外。楊凌波也從華東野戰軍正式迴歸到西北野戰軍,駐紮在酒泉。因為是汽車部隊,生活條件更加艱苦,特別是西北嚴寒的天氣給他們製造了不少的麻煩,不少幹部被凍傷。由於當時的軍隊補給保養條件很差,汽車團的汽車只能在戰場上繳獲多少帶走多少,沒有後續來源,組織上決定派人到北京,到軍委要求補充汽車零部件,任務很重要。考慮到楊凌波頭腦狠靈活,又有長期地方主管工作經驗,上級選派楊凌波乘坐蘇聯飛機到北京爭取支援。受此重任,楊凌波非常高興。又是第一次坐飛機,年僅30歲的他像個孩子一樣歡欣鼓舞,興奮不已。到達北京後,楊凌波從新華門進到中南海,找到了軍委領導,當面反映了汽車團存在的困難。但由於當時物資極端匱乏,軍委手頭也沒有更多的補給能力,無奈,楊凌波又轉道天津等地,四處求助。在外出求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物資需求的情況下,他們不等不靠,主動發起節約運動,要求司機愛護、愛惜零部件,這在當時也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楊凌波詳細經歷

楊家山裏,羣峯環抱,九溝纏繞。看鐵钁泉下,一派生機;桃李竟色,芬芳妖嬈。春櫻夏杏,秋柿冬慄,四季果香唱歌謠。賞不盡,那峽谷庫水,煙波浩淼。
回望當年父老,創革命紅區鬥志高。頌眾親心齊,聯防堡壘;土匪惡霸,不敢襲擾。偽頑倭寇,糾合進攻,不屈不擾反清剿。跟着黨,湧凌波將軍,一代英豪。——沁園春·鄉音。
這是《青島黨史》2004年第3期發表的一首詩,作者楊義民,作家,高級政工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曾任中共膠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膠南市慈善總會副會長。作者以對家鄉的無限深情,描繪楊家山裏秀美景色、豐饒物產,展示楊家山裏厚重的紅色歷史,緬懷以楊凌波將軍為代表的家鄉人民、老一輩共產黨人血雨腥風中建樹的豐功偉績。詞中的“清剿”指1944-1945年間,日偽軍在諸膠邊地區發動的“清鄉”“剿共”活動;凌波即楊凌波,膠南地下縣委首任書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防化部政委,海軍少將。作者是楊凌波將軍的侄子。
楊凌波,膠南市鐵山街道楊家山裏之東南崖村人,1919年9月出生,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入伍。1941年7月至10月任中共 。曾任諸膠邊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珠山縣、膠縣縣長,山東支前委員會科長,團副政委、政委,軍委總幹部部副處長,海司裝備部修理部副部長,海司政治部副主任,海司防化部政委等職,1983年7月離休。
現年已是93歲高齡的楊凌波將軍依然耳聰目明。日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影像膠南》編輯部主編李偉致電楊老,表達想去探視、採訪的意願,老人家高興地應下,熱情的邀請我們前去作客。
多麼淳樸的老人,多麼厚重的家鄉情結。經歷抗日戰爭的槍林彈雨,經歷同內革命的血雨腥風,經歷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的驚濤駭浪,這位世紀老人的戎馬一生,在家鄉人民的頂禮膜拜中充滿神話般的傳奇色彩。他對家鄉懷有特殊的感情。“這不僅因為我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而且正當膠南處在最艱難困苦的時期,又工作戰鬥在這塊土地上,受到了難忘的鍛鍊的考驗。”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楊凌波領導的“團練”,自衞抗戰、與日偽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抗衡鬥爭,開闢了方圓百里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政治上不受日偽頑管制,經濟上不向日偽頑納捐繳糧,即使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楊家山裏這座革命堡壘大旗仍在飄揚。在當時諸城、膠縣、日照等地百姓心目中,楊家山裏就是一隻領頭雁、一盞導航燈,被譽為當地的“陝甘寧”、“小延安”,成為連接山東、膠東兩個分局的紅色走廊。
楊凌波雖出身農村,卻不失為“名門望族”。伯父楊深林在當地不僅是楊姓的富農,且有一定的名望,人雖老,卻頗能接受新思想,楊凌波少年時期的思想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伯父的影響;叔父楊道林自小讀書,曾到日本、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職,曾任齊魯大學校長,是楊凌波曾經的成功對象;父親楊煥林雖自幼務農,卻是楊凌波走上革命道路的堅定支持者,併成為膠南早期抗日地方武裝的創建者、組織者和領導者。
從1937年接受進步思想,到1938年以創始人的身份組建膠南“民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再到1941年組建膠縣特區委並出任書記,1964年到華東局黨校學習,楊凌波並在膠南工作過8年時間。這8年,正是開展抗日鬥爭和與盤踞在此地國民黨反動派鬥爭最為艱苦的8年,8年的磨難,使他從一名中學生,迅速成長為黨和軍隊優秀領導者。
從1938年6月與陳炳毅、魯健、盧友文、郝學信等加入“民先”為標誌,楊凌波成為抗日救國運動的一名急先鋒。參加革命後的第一件事,是打入國民黨駐王戈莊的劉質齋、李伯泉部,進行抗日救國教育。此後回到家鄉,以教書的名義繼續開展抗日進步宣傳。1939年夏天,經楊家山裏墩上村的私塾先生楊風池介紹,膠縣工委會組織部長邱也民到東南崖村找到楊凌波,將其發展為共產黨員(後經楊凌波介紹,發展李家石橋陳炳毅入黨。),與趙子善、苗載禎一起組建了七區分區委,趙任書記,苗任組委,楊任宣委。分區委第一次會議在楊凌波的家中召開。會後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們就通過各種渠道發展黨員60多名,組建了東南崖、苗家、李家石橋和盧家灘等黨支部和若干黨小組,建立了農民抗日救國會和青年抗日救國會。1940年3月10日東台頭事件(國民黨黎川部對膠縣工委駐地東台頭村的偷襲活動)後,形勢惡變,與楊凌波並肩戰鬥的趙、苗二人退出了革命活動,膠縣工委只剩下楊凌波一人堅持工作,處於一種上無直接領導,下無同級可商量事情的“孤軍奮戰”的境地。但是基於他堅定的政治信念,依靠楊家山裏地利人和以及父母義無返顧的支持,楊凌波始終積極工作。在嚴酷的鬥爭面前,楊凌波於1940年8月,冒着生命危險通過敵佔區,孤身一人步行200裏,前往地委彙報請示工作。地委書記高克亭和組織部長李仲林同志指示楊凌波回膠南繼續堅持黨的工作。楊凌波同志自地委返回楊家山裏後,一邊教學,一邊開展黨的工作。他和盧家灘的魯健取得了聯繫,以楊家山裏為依託,組織七區委所轄黨支部和黨小組開展活動。他們自編了黨員教材,秘密進行黨員教育。為了動員青年學生和農民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他們發起成立了學生救國會和農民救國會等進步羣眾組織。在沒有縣委領導的情況下,七區委的工作就這樣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之久。
1941年春夏之交,六區的早期黨員崔治華受地委委派,以販賣草鞋和賣油小販為掩護,輾轉來到楊家山裏,與堅持七區委工作的楊凌波同志接上關係。併到盧家灘找到魯健,在魯健家成立了膠縣特區委。特區委代行原膠縣特區委職能,楊凌波任特區委書記,崔任組織委員,魯任宣傳委員。他們根據地委的指示,研究了開展工作的意見;一是抓好組織整頓;二是在慎重發展黨員的前提下,較多地發展外圍組織;三是繼續抓好黨員教育;四是搞好與地委的交通聯繫。特區委成立後,原膠縣六、七區一帶地下黨的工作日益活躍起來。1941年秋,楊凌波、魯健帶七名同志分別赴區黨委和地委學習,特區委書記由陳炳毅接任。
陳炳毅回到膠南楊家山裏後,為了取得合法身份,用地委撥的款在東南崖楊凌波家開設了一個布鋪,起號“德泰”,由楊凌波的父親楊煥林任經理,陳炳毅任會計,楊金月、楊奎鬥為經銷員,掩護特區委的同志開展黨的工作。整頓了黨的基層組織,發展了一大批積極分子入黨,壯大了黨的隊伍。與此同時,特區委還着手抓了楊家山裏“團練”的整頓和地下交通線的建立等項工作。組建“楊家山裏聯防大隊”,推舉楊煥林任聯防大隊長,楊風池等任副大隊長。添置槍200餘支。整個楊家山裏擁有各式槍支400餘支。此後,楊家山裏聯防大隊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抗擊敵、偽、頑反動勢力的侵擾,武裝保衞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糧”鬥爭和生命財產的安全,成為我黨直接領導和指揮下的一支重要羣眾武裝。這支羣眾武裝,先後多次參加了抗擊日、偽、頑侵略的戰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944年8月,當時的諸膠邊縣以楊家山裏聯防大隊為基礎,建立了縣武裝大隊。從此,楊家山裏的羣眾武裝發展成為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專職武裝隊伍,為保衞我黨政機關的安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膠南全境的最後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44年2月,楊凌波出任膠縣工委副書記,主管地方工作。在狹窄的遊擊帶中發展黨組織及相應的羣眾組織,改造偽政權,爭取兩面派人為我們工作。為加強這裏的工作,區黨委決定在諸膠邊建立縣級民主政權諸膠邊辦事處,楊凌波出任辦事處主任,主要負責敵佔區的工作。此後不久的4月20日,發生了國民黨反動派姜黎川部襲擊楊家山裏事件,雖然楊凌波根據當時情勢,一邊組織聯防大隊進行反擊,一邊組織突圍,但面對楊家山裏共傷亡29人、被燒燬房屋852間、一部分槍支彈藥被敵人搜走的巨大損失,楊凌波將軍迄今耿耿於懷,甚至自責不已,認為自己負有很大責任。實際上,面對姜部1000多人的軍力和獨立突襲,缺乏經驗的聯防大隊能夠有100餘名黨員和聯防隊員成功突圍,已經有效地保護了有生力量。同年6月,濱海部隊懲罰了姜黎川,拔掉了他的老巢,由聯防大隊改編成的鐵山大隊改為諸膠邊縣大隊,由楊凌波兼任大隊長。
日寇投降後,上級將諸膠邊縣一分為二,南部為藏馬縣,北部及新解放的膠縣南部數區,成立珠山縣,楊凌波出任珠山縣縣長。在1945年8月下旬組織的羣眾大會上,楊凌波作了就職講話,宣揚人民政府的性質和宗旨,黨的政策與當前形勢,號召大家努力搞好生產,辦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1945年11月,上級又決定珠山縣與膠縣合併,沿用膠縣稱謂,楊凌波出任縣長並任大隊隊長。楊凌波主持的政府系統除配合全縣中心任務外,着重抓好區村政權的建設,理順錢糧關係和積極舉辦學校,還動員一些青年學生出來參加工作,在安定新區民心中起了積極作用。
1946年5月初,根據組織安排,楊凌波赴華東局黨校學習,從此離開了膠南。
四、參考文獻:
《中共青島地方史》(第一卷),中共青島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
《琅琊文化史略》,佟海燕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
《永遠的記憶——膠南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專輯》,中共膠南市委組織部、中共膠南市委黨史研究院,2011年。
《膠南歷史文化概要》(膠南文史資料第十四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膠南市委員會編著,青島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