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其文

(原中共地下黨員)

鎖定
楊其文(1895—1960),安徽省潛山縣大水鄉人(祖籍舒城)。僱農成份出身。
中文名
楊其文
外文名
Yang Qiwe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徽舒城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60年
出生地
安徽省潛山縣大水鄉

楊其文安徽省舒城縣獨立團第六連 楊其文

1930年8月,楊其文在農民暴動高潮中參加赤衞隊。9月,被批准為中共地下黨員,並開始就地做黨的地下工作。他的公開身份是商人,根據鬥爭需要,奉命先後在舒桐潛三縣的甘家嶺、安菜山、蔣鐵、雙峯等地開殺豬店兼賣日雜小貨,以隨時窺探敵情,傳遞消息,並相機發展地下黨組織。1940年,他在安菜山組建起一個地下黨支部,黨員5人,由他任支部書記。
1941年春,共產黨領導的楊震游擊隊在舒城黃藥地與他取得聯繫,給了他幾條步槍和一些子彈,命令他組織起一支游擊隊,由他任隊長兼指導員。在舒桐潛嶽四縣境中,他隨時隨地捕捉戰機,打土頑,繳武器彈藥。1942年,在楊震部隊的配合下,以他的游擊隊為主力,一舉繳獲國民黨三妙鄉公所十多支步槍和一些子彈。這一仗,大長了游擊隊員的鬥志。
1943年春,楊其文游擊隊已擴充到三四十人,擁有近30條槍,在國民黨統治區腹地開展游擊戰,鬥爭極其艱苦和複雜。是年,他一方面堅決懲治死硬派土頑分子,一方面做好有關國民黨鄉、保長和開明士紳的統戰工作。他向貧苦老百姓宣傳革命道理,進行階級鬥爭教育,先後從官莊、大水等地,為新四軍沿江支隊募送思想堅定、身強力壯的兵員200多人。同時,還先後三次迫使國民黨大水、黃柏、槎水三鄉鄉長藉故外出,送遞情報,讓游擊隊順利地繳獲了鄉公所76條步槍和一批彈藥。隨後幾年,他又為皖西獨立旅、舒城獨立團等募送兵員近400人。
截止解放,楊其文曾經歷大小百數十次戰鬥,殲敵200多人。他膽大心細,每次作戰,必先摸透敵情地情,而後出奇制勝。一次,他隻身去舒城平田某村執行任務,不料卻與敵人的一個警備班相遇。他急中生智,閃身密林中,一槍不發,吹口哨佯呼:“來了!來了!只上十個人,不要開槍,都捉活的!”就這樣,嚇得敵人拔腿飛跑。又一次,攻打舒城縣常備隊某排駐地——曉天山七里河,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他只帶20人負責主攻,身先士卒,勇猛衝鋒,很快攻入敵軍的指揮中心,拿獲了敵軍排長,迫使敵人繳械投降,生俘30多人。多次的奇特戰鬥,使敵人把他看成傳奇式的人物,因而也恨之入骨,到處張貼布告,懸重賞捉拿。
1944年春,國民黨調集大批正規軍和地方自衞團“清剿”大別山“共匪”。楊其文游擊隊一行三四十人被圍困在舒城縣牛角尖山崖林壑間,三個月不能進村莊,不能生炊火,“茹毛飲血”,不分晝夜地與敵人“捉迷藏”。由於他堅持做過細的思想工作,竟無一人叛逃,完整地保存了游擊隊的實力。
1947年,楊其文游擊隊已壯大到百餘人。是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縱隊八旅抵舒城,將楊其文游擊隊整編為舒城縣獨立團第六連隊,任命他為該連連長兼河棚區區長,仍然就地獨立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其文調任安慶軍分區後勤處科長兼軍分區官莊裕民鐵鍋廠經理。1952年11月,經安徽省軍區批准為準團級幹部。1954年,因他年老功高,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安徽休養隊,帶家屬休養,享受現役團級軍官待遇。1958年整風反右,他被錯定為“違法亂紀分子”,開除黨籍,逮捕判緩刑二年。1960年病逝於潛山縣醫院。1962年9月,縣法院為之撤銷原判,宣告無罪。1964年10月,中共潛山縣監委決定恢復其黨籍,給予留黨察看處分。1979年6月,中共潛山縣委常委會議決定:撤銷其留黨察看處分,推倒原強加在他身上的一切不實之詞,恢復政治名譽。

楊其文重慶豐都水電學會、UFO研究會 楊其文

楊其文 ,男,1940年5月生,重慶市南川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4年7月畢業於成都科技大學四川大學)水利系河川樞組及水電站建築專業,歷任豐都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豐都科委副主任、科協副主席、水電局副局長、豐都彈子枱中型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系中國水利、發明協會會員、中國UFO研究會理事,豐都水電學會和豐都UFO研究會兩會理事長。
三十五年來,長期戰鬥在山區基層水利水電等土木工程建設第一線從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病害工程整治、科研翻譯、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等工作。1980年以來,負責主持參加完成各類大小科技及工程項目476項,在解決技術難題、病害工程整治及科研工作中,撰寫科學技術論文83篇和編譯專著一部共計53萬字。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重力壩抗滑穩定最危險滑動壩段的研究》等學術論文42篇(19.23萬字),省級以上學術研討會交流學術論文16篇,編譯科技論文11編,國外壩工科技編譯專著一部(13萬字)。解決生產建設中關鍵性技術難題32項,效益大的有10項,合理化建議16條,獲顯著社會經濟效益,其中直接經濟效益1560萬元,社會效益7800萬元,為山區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完成科研項目40項,其中參加完成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項。通過鑑定登記的科技成果34項(省部級4項,地級14項),《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研究與評價》和《利用人工滑動面處理建築結構變形的研究》等31項獲科技進步獎,其中省部級3項,地(廳)級12項,縣級16項。1989年12月28日獲"四川省涪陵地區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稱號,1995年3月15日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12月28日授予"重慶市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傳略已被輯入《四川省高級專家名錄》、《中華人物辭海》、《中國當代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多家刊物收錄入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