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公闕

鎖定
楊公闕位於四川省夾江縣甘江鎮雙碑村,建於東漢晚期,為三國時期益州太守楊宗的墓闕。
中文名
楊公闕
建造時間
東漢晚期

楊公闕歷史沿革

楊公闕建於東漢晚期,位於四川省夾江縣甘江鎮雙碑村,西鄰響堂壩, 北臨甘江河。雙闕東南約300米處突起的平台高地,曾發掘出漢磚、古陶、石避邪、銅鐵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測為楊公闕墓葬所在地。 [5] 

楊公闕建築佈局

楊公闕 楊公闕
楊公闕坐南向北,雙闕並立,相距13米,高4.86米,底寬1.25米,厚0.88米,紅砂石質。西闕闕身鐫有“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字德仲墓道”15字,為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重建。闕體呈方形,各由10塊巨大厚重的堅硬紅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保存較好,分為闕身,闕樓,闕蓋三部分。闕樓較闕身寬大,四周有梁、枋、斗栱等多種雕刻。雙闕闕蓋為單檐廡殿頂式樣,四周刻瓦當和葵瓣紋飾。楊公闕各種仿木結構建築部件雕刻,為研究漢代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1-2] 
由於風蝕較為嚴重,西闕於南宋淳熙年重建,闕身鐫有“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字德仲墓道”16個字。西闕正面還可以看到殘缺不全的兩行大字,每字高16釐米,寬22釐米,其中“漢故益”、“君諱宗”幾個字是原來刻的,隸書字體,筆力勁,“楊府”、“仲墓”幾個字為後人在補刻,筆勢大不如前。
東闕主體也因年深日久,風蝕剝落嚴重,闕身已經看不清楚原有字跡。 [2] 

楊公闕文物價值

《中國漢闕》記雲:“我國現存闕30餘處,其中祠廟闕6處,餘均為墓闕,這些闕多數是漢代遺物,也有少數三國至晉之物。”所以,漢闕的歷史文物價值是十分珍貴。
《夾江縣誌》(1989年版)載:“漢二楊墓……有石闕二座東西並列,一鐫‘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一鐫‘漢故中宮令楊府君諱暢字仲普墓道十五字,俱隸書。”楊公闕東西對稱,坐南向北,相距13米,闕高4.9米、寬1. 25米、厚0.88米,各由露出地面的十塊巨大堅硬的紅砂石壘建而成。依據石材質量及硬度、顏色,闕座寬大厚重,推測為雅(安)石,中、上部石質、顏色與本地千佛巖的石質相似,為本地岩石。闕身每塊巨石間,自然重疊堆砌,充分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水平。
關於楊公闕的各類文章很多,都詳細地介紹了墓闕上鐫刻的文字,仿木建築的奇巧構造與蔚為壯觀的“攔虎食羊”、“龍虎相鬥”精美浮雕、誇張寫意的人物圖案。有的學者還從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角度搜尋資料,引經據典地對楊公闕進行了研究、探討。 [4] 

楊公闕保護措施

楊公闕整體保存較好,極具考古研究價值,因此1956年和1981年兩次被四川省政府評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楊公闕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