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元琰

鎖定
楊元琰(640-718),字温,虢州閿鄉縣(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朝大臣,東漢太尉楊震十八代孫,隋朝禮部尚書楊尚希曾孫。 [1-3] 
進士及第,起家梓州參軍,遷平棘縣令,政績卓著,累遷荊州長史。交好張柬之,遷右羽林將軍。參與神龍政變,進號雲麾將軍,冊封弘農郡公,歷任衞尉卿、光祿卿、刑部尚書、太子賓客,冊封魏國公,年老致仕。 [3] 
開元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九,諡號為忠。 [3] 
本    名
楊元琰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虢州閿鄉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
出生日期
640年
逝世日期
718年
官    職
太子賓客
爵    位
魏國公
諡    號

楊元琰人物生平

楊元琰天生不凡

楊元琰幼時説話時間晚,看相的人説:“説話晚的人心神安定,今後一起能成大器。”等到長大後,楊元琰容貌偉岸,儀態不凡,心胸度量為人所稱讚。

楊元琰小試牛刀

最初做平棘令,被人稱為善於理政。載初年間,楊元琰憑藉功勞多次升遷直到安南副都護,又歷任蘄、蒲、晉、魏、宣、許六州刺史,涼、梁二都督,荊府長史。前後九度憑藉品行純潔升官晉級,朝廷多次降下詔書褒揚讚美他。

楊元琰誅殺二張

長安年間,張柬之代替楊元琰來做荊州長史,和楊元琰泛舟江中,談到武則天篡權,討論武氏宗族擅權的情況,楊元琰講話慷慨激昂,有恢復大唐之意。等到張柬之參知政事,上奏引薦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到了京都,張柬之對他説:“還記得當年在江中説的話嗎?今日對你的封授,意義巨大啊!”於是聯合楊元琰和李多祚等人,定下誅殺張易之兄弟的計謀。神龍革命之後,楊元琰出任雲麾將軍,冊封弘農郡公,食邑實封為五百户,還賜予鐵券,寬恕十次死刑。

楊元琰急流勇退

不久,張柬之敬暉等被武三思陷害,楊元琰發覺事態有變,於是上奏請求削髮出家,仍舊辭去官職爵位以及食邑實封。中宗不答應。敬暉聽説之後,嘲笑他説:“之前我不知道你是上奏請求出家,要是知道的話,就應當贊成這件事,剃去胡人的頭髮豈不是很好。”元琰鬍鬚多,敬暉時常戲謔他。楊元琰説:“功成名就,再不隱退就會有危險。這是我出自內心的請求,不是無緣無故的。” 敬暉知道了他的意思,很是吃驚而且心中不悦。
等到敬暉等被問罪,楊元琰最終憑藉先知先覺而獲得保全。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轉為衞尉卿。第二年,李多祚等被誅殺,楊元琰因為曾與李多祚一同立功,也被下獄調查案件的情狀。多虧中書侍郎蕭至忠保薦辯白,最終得以免罪,又轉為光祿卿。景雲年間,上疏請求削去自己所在的官爵,轉而追贈父親的官職。皇帝答應了,追贈其父為越州長史。

楊元琰加官進爵

唐睿宗復位後,楊元琰多次升遷,直到刑部尚書,改封魏國公。開元初年,拜太子賓客,直到退休。開元六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

楊元琰史籍記載

楊元琰者,字温,虢州閿鄉人,漢太尉震十八代孫。生數歲未言,相者視曰:"語遲者神定,必為重器。"及長,秀眉美鬚髯,崇肩博頤。居父喪,七日不食。服除,補梓州參軍、平棘令,課最第一,御史府表其政,璽書褒厲。再擢永寧軍副使,忤用事者免。載初中,為安南副都護,三徙為荊府長史,五遷州刺史,鹹有風績。
初,張柬之代為荊州,共乘艫江中,私語外家革命,元琰悲涕慷慨,志在王室。柬之執政,故引為右羽林將軍,謂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今可以勉!"乃與李多祚等定計斬二張。進雲麾將軍,封弘農郡公,實封户五百,賜鐵券恕十死。敬暉等為武三思所構,元琰知禍未已,乃詭計請祝髮事浮屠,悉還官封。中宗不許。暉聞,尚戲曰:"胡頭應祝。"以多鬛似胡云。元琰曰:"功成不退,懼亡。我不空言。"暉感之,然已不及計。暉等死,獨元琰全。
再遷衞尉卿,又上官封,願追寵其親,帝哀憐,贈越州都督長史。李多祚死太子難,元琰坐厚善,繫獄,蕭至忠救之,免。睿宗立,數上書乞骸骨,不聽。四遷刑部尚書,封魏國公。徙太子賓客,詔設位東宮,太子為拜。俄致仕。開元六年卒,年七十九,諡曰忠。生平無留蓄,中外食其家常數十人。臨終,敕諸子薄葬。
子仲昌,字蔓。以通經為修文生。累調,不甚顯。以河陽尉對策,玄宗擢第一,授蒲州法曹參軍,判入異等,遷監察御史。坐累為孝義令。鸞降庭樹,太守蕭恕表其政,徙下邽。終吏部郎中。仲昌資長於吏。常分父邑租振宗黨。御身以約,善與人交,士樂從之遊雲。 [1] 

楊元琰親屬成員

遠祖:楊震,字伯起,東漢太尉。
天祖:楊真,北魏天水太守。
高祖:楊承寶,北周商直淅三州刺史。
曾祖:楊尚希,隋朝禮部尚書、高都平公。 [2] 
祖父:楊旻,隋朝安定郡丞、丹水縣公。
父親:楊某,贈越州長史。
兒子:楊仲嗣,密州刺史;楊仲昌,吏部郎中。
參見《北史·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2]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楊元琰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