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亞林

(孟連縣公安局局長)

鎖定
楊亞林,男,1973年生,中共黨員,2009年7月任孟連縣公安局局長。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中文名
楊亞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3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任職單位
孟連縣公安局

楊亞林人物評價

羣眾小事心頭掛
“羣眾利益無小事”,“工作再忙,羣眾的事情不能忘”,“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楊亞林這樣説的,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
孟連是個邊疆少數民族縣,民風民俗多樣,部分山區少數民族羣眾聽不懂、不會講漢語,為了讓民警與羣眾交流時進得了門、説的上話,楊亞林在全局民警中開展民風民俗和少數民族語言培訓。 在強化民風民俗和民族語言學習的同時,楊亞林還帶頭帶領民警深入責任區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教羣眾唱革命歌曲,播放紅色經典電影等,零距離體驗羣眾生產生活。每到一處,楊亞林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與羣眾同吃一桌飯、同飲一壺茶、同抽一包煙,圍在火塘邊和羣眾拉家常,給羣眾感覺他就好像是自己兄弟姐妹,有什麼心裏話都願意掏出來向他説。
三年時間裏,楊亞林跑遍了全縣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山林小道中留下了他的足跡,農家小院裏迴響着他的聲音,路邊的窩棚裏閃現着他的身影,百姓疾苦、羣眾冷暖他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一些像東乃村西地、老斑鳩籠、雙相村南泥等一些道路崎嶇難行、鄉鎮幹部都沒有到過的邊境一線村民小組,楊亞林也深入到訪貧問苦、噓寒問暖,瞭解社會治安狀況。當地羣眾遇到難解決的事,就會打電話給楊亞林。在他們看來,找到了楊亞林,就找到了辦事的地方。
芒信鎮海東村茶地小組是一個拉祜族山寨,地處偏僻,一條小河擋住了羣眾的出行,羣眾進出山寨都要趟沒膝的深水,雨季失足落水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羣眾的生命安全。楊亞林瞭解到後,就籌集資金2萬餘元新建了一座吊橋,方便了羣眾出行,消除了安全隱患,羣眾親切的將此橋稱為警民“連心橋”。
勐啊村芒丙小組想組建個象腳鼓隊,卻因為沒有樂器發了愁,便報着試試看的態度撥通了楊亞林的電話求助。楊亞林二話沒説便應了下來,不到一個禮拜時間,籌集到3萬元購買了20只象腳鼓和30套表演服,與芒丙小組共同組建了警民象腳鼓隊。逢年過節,傣族羣眾與民警一起敲起象腳鼓、跳起傣族嘎光舞,警民共樂一家親。
娜允鎮洪安村帕地小組地處山區,耕地多為山地,土地貧瘠,糧食作物收成不好,楊亞林瞭解到後,便協調聯繫縣農技中心他們爭取到10萬元的玉米高產穩產科技實驗項目……
這樣的例子在孟連還有很多,比如為羣眾建橋修路、指導羣眾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搶險救災等等……一件又一件的實事,做到了羣眾的心裏,贏得了羣眾的敬愛。
正因為楊亞林心裏裝着羣眾,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使他受到羣眾的真心愛戴,成為羣眾城裏的“親戚”。逢年過節,很多少數民族羣眾都自發提着自釀的水酒和粑粑來看望他。碰到這種時候,他都會婉言謝絕,實在無法推脱的,他就自己掏腰包塞給羣眾一兩百塊錢,生怕他們吃半點虧、受丁點委屈。
長期的羣眾工作經歷,楊亞林養成了“三不忘記”的好習慣:民情聯繫“親戚户”的家庭成員姓名、職業和困難情況不忘記,羣眾紅白喜事的邀請不忘記,答應幫助羣眾解決的大小事情不忘記。“親戚”太多,怕記不住,就用筆記、反覆記;邀請太多,實在參加不了,就派其他同志參加,還一定得打個電話致歉;答應的事,無論辦得了辦不了,都要親自跟羣眾説一聲。
羣雁高飛頭雁領,在他的感召和帶領下,孟連縣公安局全局民警個個成了“羣眾通”,警民魚水深情源源不斷,“警愛民,民擁警,警為民,民助警”的新型和諧警民關係越築越牢。
楊亞林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上級公安機關的認可,也得到了當地人民羣眾的讚許。孟連村村寨寨到處都能看到警民“一家親”的和諧景象,民警成了鄉親們大事小事都要商量,逢年過節、生日婚宴必請的“親人”。
楊亞林把赤膽忠心獻給了孟連這片美麗的邊地,用俠骨柔情捂熱了孟連各族人民的心扉,但在他心裏,仍就有這樣一個理想,繼續在平凡的警察崗位上,以泥土的品質和胸襟,牢記宗旨,永葆本色,繼續把對黨忠誠、對祖國忠誠、對人民忠誠、對法律忠誠化作邊疆羣眾千家歡樂萬家福。 [1] 

楊亞林人物生平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邊陲,傣語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全縣國土面積1893.42平方公里,轄3鄉3鎮39個村委會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13.58萬人。“邊、少、山、窮、低”是孟連自然和社會的基本特徵。全縣6個鄉(鎮)有4個鄉(鎮)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接壤,國境線長133.399公里。縣內聚居以傣族、拉祜族、佤族為主的21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5%,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8%,是國家重點扶貧攻堅縣。
2008年7月19日,孟連發生了震驚全省、影響全國的警民衝突事件,事件雖在上級的正確領導和直接指導下得到了妥善處置,但事件的發生卻極大地傷害了當地羣眾感情,公安工作一度陷入僵局。2009年7月,楊亞林臨危受命,擔任孟連縣公安局局長。上任伊始,擺在楊亞林面前的是:警民關係惡化,執法工作舉步維艱;民警隊伍工作積極性不高;社會治安不穩,羣眾缺乏安全感,黨委政府不滿意;各項公安業務工作排名全市靠後等等。面對重重困難,楊亞林沒有退避三舍,而是迎難而上,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改變孟連公安形象、重獲邊疆民心的征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楊亞林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既是“火車頭”,又是“螺絲釘”,在從“孟連事件”到“孟連經驗”的鉅變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帶領下,全縣警民關係實現了重大轉變。
真情捂得冰融雪化
作為一班之長,楊亞林清醒地認識到,扭轉局勢、打開局面的關鍵是掌握羣眾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難,他親自掛帥成立警民關係調研組,深入調研警民關係存在的問題,深刻剖析影響警民關係的癥結,找準和諧警民關係建設的突破口。通過調研,孟連縣公安局黨委作出了開展為期三年和諧警民關係建設的決定,在全局建立了局領導包片、部門領導包村、民警包組的民情責任區制度,通過採取發放警民聯繫卡、選聘民情聯絡員、設立民意信箱和開通民心電話等措施,認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創新和諧警民關係建設新舉措、新方法,贏得羣眾的理解和信任,換來融冰化雪。
在勐馬鎮芒海村芒沙組會議室前,豎立着一塊顯眼的警民公示欄,上面貼着掛鈎民警的照片和聯繫方式,這其中就包括楊亞林自己的照片。在這個傣族寨子裏,問起楊亞林的電話,很多羣眾張口就能説出來,不少羣眾兜裏還揣着一張寫着楊亞林聯繫號碼的警民聯繫卡,碰到人問起就説:楊局長三天兩頭就到寨子來,提醒我們防火防盜,並幫助我們解決糾紛。我們都有他的聯繫卡,也時常打電話給他,請求幫助解決一些問題。
像芒沙組這樣的寨子在全縣還有19個,都是羣眾訴求多樣、治安問題複雜的重點村寨,全部由縣局黨委成員和部門掛鈎,三年來,在全局的努力下,這些以往大家眼裏的“老大難”村寨再也沒有發生過重大案件及羣體性事件。
勐馬鎮勐啊村是“7·19”事件的發生地,地處邊境一線,不僅是全縣社會治安的重點地區,也是全縣和諧警民關係建設的重中之重。對於這個村子,楊亞林形象的打比方:勐啊村就是孟連縣的“肚臍眼”,勐啊傷風着涼,全縣也會跟着感冒。為了扭轉勐啊社會治安秩序,改善警民關係,楊亞林可謂想盡了方法、挖空了心思。2009年7月,他報請縣委政府同意在勐啊成立了警民聯繫點。楊亞林和聯繫點的民警們制定了《孟連縣公安局勐啊警民聯繫點工作規範》和“五個一”、“四必熟”、“五必到”、“六必訪”等工作制度,總結提煉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民情責任區羣眾工作“七步工作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被譽為孟連公安羣眾工作的一大“法寶”。聯繫點已成為聯繫羣眾的重要紐帶和橋樑,成為維護穩定的基石,成為服務羣眾的第一平台,成為展示孟連公安形象的一扇窗口。
三年來,在楊亞林的帶領下,全縣公安機關累計走訪羣眾8萬餘人次,投入幫扶資金55.424萬元,幫助羣眾解決困難1680人,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
精誠所至鐵樹開花
公信鄉公信村永紅組是個典型的佤族寨子,2007年10月曾發生過暴力抗法事件,羣眾與民警之間積怨深。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楊亞林主動充當與羣眾溝通的聯絡員,在“7·19”事件發生後第三天就帶領一名民警深入到永紅組走訪羣眾,並開玩笑説:“工作最難做的地方就是最應該去走訪調研的地方。”期間,楊亞林沒有少受羣眾的謾罵和白眼,但在不懈的堅持中,楊亞林的誠意也得到了羣眾的認可,隨着民警走訪羣眾次數和人數的增多,走訪面也從老幹部、老黨員、困難户擴大到羣眾代表和被處理過的羣眾,從與羣眾説不上話,到與羣眾交心談心,逐步打開了羣眾心扉、解除了警民關係死結。
在走訪中,楊亞林得知永紅組羣眾人畜飲水困難、村民們需要走6公里山路挑水吃時,便動員當地羣眾投工投勞、由公安局出資為他們架設水管、修建水池。2010年3月,由市縣兩級公安機關投資28萬元修建飲水工程竣工通水,解決了181户799人的飲水問題。
“就是這些真心實意為村民着想的事,使我們對公安的看法改變了,現在看見警察,一定要用酒把他們灌醉,才能表達我們的謝意!”村民巖俄這樣説。如今,永紅山的佤族羣眾一見到民警就掩飾不住內心的感激之情,以本民族的最高禮儀招待警察。
楊亞林帶領民警經歷了常人沒有經歷的艱辛,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委屈,通過一點一滴為民謀福謀利的實際行動,切切實實解決了一批民生問題,把黨的關懷和温暖送到羣眾心坎裏,消除了羣眾對公安機關的戒備心理,讓警民再次手拉手、心連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