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世寧

(大革命時期廈門地區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之一)

鎖定
楊世寧(1906—1927),原名楊德懷,號樂民,字世寧,1906年出生,祖籍福建省龍巖縣萬安(溪口)區松洋村。松洋地處閩西龍巖、連城、寧洋三縣的結合部,偏遠而閉塞,全村200餘人皆以農耕為生。儘管山高地僻,鄉親們卻十分注重教育,對子弟中稍有長進者,即以全力支持其外出求學。 [1] 
中文名
楊世寧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原    名
楊德懷

楊世寧人物生平

楊世寧先在村中的私塾就讀,後轉到溪口讀高小。高小畢業時,他考了一個“乙等第一名”,學校特地派出校役向楊家祠堂送來了喜報。楊氏家族視此為光宗耀祖的事,於是每逢節年慶典或祭祖,總要給楊世寧家送一份禮品,每年還饋贈幾扭穀子作為他的獎學金。1920年秋,14歲的楊世寧升入龍巖省立第九中學讀書。此後,松洋外出求學的子弟日多,楊氏家族負擔日重。他謝絕了家族一年幾擔穀子的獎學金,轉而報考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免費的集美學校師範部。俗話説: “知兒莫若父母。”楊世寧的雙親很是理解他的選擇,鄉親們更是讚賞他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來的不凡之志。
1922年9月,楊世寧考入集美學校,被編在師範部第14組。當時,集美學校深受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新思潮的激盪,師生們的思想都十分活躍,包括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思想流派都在校內傳播,彼此間的思想鬥爭也十分尖鋭。楊世寧眼界大開,對社會現實的看法也越來越深刻起來。1924年四五月間,他和同鄉同學謝景德等人共同創辦了進步刊物《到民間去》,鮮明地主張到勞動人民中間去,瞭解和研究社會問題,探尋社會變革的道路。10月間,他又和同鄉同學組織成立了“新龍巖季刊社”,創辦《新龍巖季刊》,積極宣傳新文化,抨擊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這期間,師範部第6組學生李覺民開始與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領導人惲代英、劉仁靜等通信聯繫,並被聘為《中國青年》的通訊員,在校內積極聯絡進步同學,傳播馬克思主義。楊世寧與李覺民常有交往,並在李的影響下讀了《中國青年》、《嚮導》、《獨秀演講錄》等許多革命的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是年底,羅明在團廣東區委的指導下,與李覺民、羅揚才等在集美學校秘密發展國民黨黨員,並建立了國民黨左派組織“福建青年協進社”,楊世寧成為成員之一,開始致力於國民革命運動,翌年暑假,楊世寧回到家鄉,熱情支持集美同學廖昌泰、連炳文等在龍巖城裏創辦“龍巖公學”,實踐集美師範部倡導的國民教育的宗旨,免費招收龍巖城鄉貧困青少年入學,傳播油印刊物《鐵掃把》,揭露豪紳地主的劣跡,抨擊地方軍閥的反動統治,鼓吹實行國民革命。
次年,楊世寧進入廈門大學學習。在校期間,他因參加學生運動受校方查究,不得不離開廈門大學往上海求學。當時,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在各大城市興起,廣州的革命運動更是如火如荼。不久,追求革命的強烈願望又促使他毅然南下,投奔當時國民革命的中心——廣州,進入中山大學學習。當時的廣州,革命軍揮師北伐以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的呼聲越來越高。楊世寧受此革命氣氛的影響,認為閩籍革命青年應當行動起來,為國民革命軍北伐福建作準備,倡議把閩籍青年學子組織起來,成立一個革命的團體。這個倡議立即得到許多中山大學閩籍同學的響應,他與閩南籍同學許世中等開始積極籌備成立“福建革命青年團”。他四處奔波,多方聯絡,先是串聯了20多位閩籍中山大學同學,隨即又到黃埔軍校,通過軍校惠安籍學員莊振武聯絡了閩籍學員37人,稍後,他又通過中山大學農學院泉州籍同學陳盛明在農學院進行聯絡。在此前後,他還爭取了胡志明、崔庸鍵領導的台灣、朝鮮、安南同盟會中的台灣青年。1926年5月,“福建革命青年團”在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有成員100多人,楊世寧、許世中等成為主要領導人。在楊世寧等人的倡議下,“福建革命青年團”在中山大學對面的一座樓房內設立了辦事處,並籌集資金出版刊物,在福建學生中廣為傳閲,對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衝破舊思想的樊籬,起了一定的作用,廣州《國民日報》還專門報道了他們活動的消息。
1926年暑假,“福建革命青年團”成員紛紛返回福建,為北伐軍入閩推翻軍閥統治作準備。這期間,楊世寧回到廈門,並與中共黨組織取得了聯繫(楊世寧何時入黨,現已無法查明),隨即受黨組織的派遣,往返於廈門與廣州之間,為北伐軍入閩進行聯絡。楊世寧的革命情緒十分高漲,為即將到來的北伐勝利而歡欣鼓舞。他和許世中等在廈門創辦了《福建青年》半月刊,大力宣傳國民革命,並與羅揚才等黨、團員在廈門工人中組織各行業的基層工會,在青年中組織“非基督教大同盟”,為迎接北伐軍入閩展開了積極的活動。
1927年1月,在推翻了北洋軍閥在福建統治的大好形勢下,閩西南各地黨組織的代表在漳州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南特委,羅明任特委書記,楊世寧成為27位特委委員之一。同月,中共廈門市委成立,楊世寧任市委工運委員。隨後,黨領導的廈門總工會成立,中共廈門市委派楊世寧和羅揚才等5位黨員作為市委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楊世寧在會上作了熱情的演講。會議通過了總工會章程,並推舉羅揚才為總工會委員長,楊世寧為副委員長。楊世寧的肩上從此挑起了廈門工人運動的領袖重擔。
在此前後,楊世寧和羅揚才一起領導廈門工人進行了一場以“二五加薪”為目標的大規模的“罷山罷海”鬥爭。1926年11月,廈門電廠工人首先舉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年底,碼頭工人封閉了碼頭,組織罷工和示威遊行,要求加薪;1927年1月,印務工會要求取消包工制而罷工;皮鞋工會、電氣工會要求加薪減時而罷工;2月間,電話工會向資方提出改善待遇的21條要求;3月14日,海員工會發表《加薪宣言》,提出10條經濟要求,並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楊世寧多次代表總工會參加勞資談判,向資方進行交涉。廈門工人階級綿延數月的罷工鬥爭,在羅揚才、楊世寧的領導下,先後都取得了勝利,工友們普遍加薪百分之二十五,縮短了工作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廈門總工會的威望因此越來越高,更有力地領導了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至4月,全廈門基層工會已增加到30多個,工會會員達2萬餘人,成為大革命時期廈門國民革命運動中的一支中堅力量。
廈門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恐懼。4月初,中共閩南特委從一份台灣的日文報紙中得知國民黨右派要發動反革命政變的消息,立即通知所屬各地黨組織提高警惕。8日,中共廈門市委書記羅秋天召集18個工人支部的書記開會研究對策,決定:總工會轉入秘密活動,開展隱蔽鬥爭;如果國民黨右派封閉總工會,則舉行水陸全體總罷工。會後,為了穩住廈門革命鬥爭的中心堡壘,組織全市各個赤色工會工作人員疏散撤離,保持總工會與基層工會的聯繫,楊世寧和羅揚才等總工會領導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堅守在總工會,一直工作到深夜,未及撤離。不料,9日凌晨,駐廈門海軍陸戰隊林國賡部接受國民黨右派的指揮,宣佈廈門全島戒嚴,並派兵包圍了廈門總工會會所,逮捕了羅揚才、楊世寧等領導人。當天上午,林國賡和國民黨廈門市黨部書記李漢青又指使右派分子控制的建築工會在浮嶼角召開“廈門各界擁蔣護黨大會”,以廈門總工會不參加“擁蔣護黨”大會為罪名,查抄了總工會會所。
國民黨右派背叛國民革命,逮捕工人運動領袖,激起了廈門工人階級的極大憤慨。同日下午,中共廈門市委組織碼頭工會的三四百名工人和各基層工會的代表,冒雨到海軍司令部請願,要求釋放羅揚才和楊世寧兩位領袖,並派出代表要求談判。陰險狡詐的林國賡派軍法處長出面欺騙工人羣眾,答應進行談判,哄走了前來的工人,隨後便秘密捕殺了工人談判代表。工人們不見敵人放回羅揚才、楊世寧,又不見了工人代表,知道受了騙,第二天,店員工會等20多個團體又聯名要求釋放羅揚才、楊世寧,再次遭到廈門海軍司令部的拒絕。同日,國民黨右派佔領了總工會,下令通緝其他領導人,並宣佈禁止一切工人、學生的集會、罷工、遊行,違者格殺勿論,同時派出軍警四處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團體負責人。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密令林國賡就地處決羅揚才、楊世寧。但敵人懾於廈門革命羣眾和工人階級的抗議,不敢輕易下手,遂於5月間將羅、楊等人秘密用海軍艦船押送到福州。
在福州市警察局拘留所獄中,楊世寧深知自己的處境,但他並不後悔。他曾對前來探獄的一位同鄉同學表達了“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堅定信念,並託他捎出了一封家書。信中寫道:“兒為國為民而死,死亦甘心!”6月1日深夜,楊世寧和羅揚才等慨然走上刑場,在福州市郊雞角弄英勇就義。

楊世寧人物故居

2021年7月22日,楊世寧烈士故居展陳館正式揭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