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恬

(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原國防科工委後勤部部長)

鎖定
楊恬(1920年—2002年),原名楊德明。1920年6月生於江西德安縣。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隨抗大第二分校先後到達河北靈壽陳莊、韓信台和唐縣、完縣邊境的神南地區,在參加反“掃蕩”中繼續辦學,任分校第3大隊11隊政治指導員。1943年任抗大第六分校校務科科長。參加林南戰役後,任八路軍前方總司令部隊列主任、第4科副科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政處副處長、處長。1947年由於戰時在後方工作成績突出而立大功。1950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秘書處處長、計劃局代理局長、總後副參謀長兼組織計劃局局長。1957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1959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參謀長兼後勤技術裝備研究院院長、參謀長,國防科委後勤部部長。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2年至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後勤部部長。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2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 [1] 
中文名
楊恬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省德安縣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2002年5月8日
軍    銜
少將

楊恬人物生平

楊恬,原名楊德明,原籍新縣千斤鄉楊店村。早年其父楊丕顯將全家遷往江西省德安縣,定居於木環壟,1920年楊恬即出生於此。1927年,德安縣農民運動興起,各羣眾團體先後建立,就讀於沈毅小學的楊恬參加了兒童團,在共青團領導下,參加了反封建、抵制日貨;維持治安、送信站崗等活動。“八一”南昌起義後,大哥楊超(縣委書記)、父親楊丕顯(縣委委員)等力主開展武裝鬥爭,組織農民自衞軍到永豐橋打游擊。父親不幸被捕犧牲。楊超赴武漢轉光山,後黨組織派其回江西工作,旋即被捕就義。為了逃避加害,1928年底,楊恬隨二伯父楊一平全家去吉林,就讀於縣立中學、毓文中學,又值“九一八”事變,輾轉到山東掖縣,就讀於掖縣中學。楊恬在掖縣中學追求進步,與學校黨組織取得聯繫,積極參加了黨組織的救亡圖存、抵制日貨宣傳、驅逐法西斯特務軍訓教員等活動,並積極組織讀書會,學習社會科學,組織抗日同學會,團結進步力量。“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在抗日同學會的號召下,醖釀發動罷課,使課堂變成師生討論抗日救亡的會場。1936年2月紅軍東渡黃河,楊恬知道這個消息後,於當年暑期和幾個同學結伴到北平,以期相機投奔紅軍。他先考入弘達中學,並參加了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在組織動員下,報名參加了東北軍學兵隊,被編入學兵隊第四連。東北軍學兵隊,實際上是在當時特定條件下由中國共產黨東北軍工作委員會秘密領導下培養我黨兵運、統戰工作的幹部學校,一半時間為正規的軍事訓練,一半時間是學馬列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中國近代史、抗日輿論與實踐、軍隊政治工作等。“西安事變”發生後,學兵隊隊員們被分配到東北軍部隊中做政治宣傳工作,以取代國民黨的政治處。楊恬被分配到新組建的特務團特務連任區隊長。後東北軍被調離西北,學兵隊員被撤回集中編為差遣隊,後差遣隊被國民黨強令解散。 [2] 
1賬目937年4月楊恬在差遣隊入黨。差遣隊解散後,於5月底到達延安,入抗大二期四大隊十四隊學習。畢業後,任抗大三期三大隊八隊區隊長。1938年3月,又改任四大隊政治處宣傳幹事、股長。同年底,抗大挺進敵後辦分校,楊恬被任命為晉察冀抗大二分校三大隊十二隊政治指導員。1939年10月任總校文藝工作團團長。年底挺進太行山,行軍途中因牲畜翻了鞍子,丟失文件和賬目,受到警告處分,使其從中吸取了一次極為深刻的教訓。1941年調政治部宣傳部工作,任宣傳部教育科代科長、副科長。在抗大工作的5年間,楊恬主要負責做政治宣傳工作,當時,日偽對我抗日根據地頻繁進行掃蕩,部隊機關經常處於遷徙不定的戰爭狀態中工作,教學環境十分惡劣。他為了搞好學校政治宣傳工作,總結我軍政治工作經驗,提高到理論形態上系統地傳授給學員,楊恬經過潛心思考,收集資料,在張際春同志親自指導下,編寫了《政治工作講授提綱》,填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教育工作教材上的一個空白。1943年1月,抗大總校返回延安。楊恬被留在太行山任第六分校校務科長。年底調十八集團軍總部任隊列主任,四科副科長。抗日戰爭勝利後,總部與一二九師合併成立晉冀魯豫大軍區,楊恬任軍區司令部軍政處副處長。1946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軍政處長。1947年又調回晉冀魯豫大軍區任軍政處長。1948年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楊恬任軍區司令部隊列處長,未到職,被留在邯鄲負責華北軍區駐邯鄲辦事處,後又兼軍委南線辦事處副主任的工作。擔負起西起山西長治、東至隴海商丘千里兵站運輸線的工作,保證了淮海、晉中戰役的後勤補給工作。 [2] 
1949年楊恬調任軍委後勤部秘書處長。初涉後勤工作,適值全國剛剛解放;軍隊正規化建設剛剛起步,軍隊後勤工作亦面臨由過去戰爭狀態下分散的後勤向統一後勤的轉變。楊恬有幸在周總理和代總長聶榮臻同志的親自指導下,參與了我軍後勤工作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保證了正在進行着的渡江戰役、剿匪、殲滅國民黨殘餘力量及抗美援朝和支援越南戰爭的後勤供應工作。1950年5月,為了節約行政經費,支援經濟建設,中央決定軍隊復員百萬人,楊恬兼任中央復員委員會財經組長,到1951年順利完成軍隊復員任務。1953年他擔任總後勤部副參謀長,負責組織總後各部門的協同和各總部、軍區後勤及政府間的協調工作,處理日常業務和行政管理。1956年調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直至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軍回國。此間,志願軍後勤工作主要是保證在停戰時期改善部隊生活條件,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發動志願軍進行農副業生產,盡力減輕國內遠距離運輸的負擔,使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士氣和戰鬥力。在兩國政府基於對國際形勢的共識商定撤回志願軍後,參與撤軍的組織與移交工作。1959年楊恬被調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負責參與編輯委員會的工作。為了迎接建國10週年,負責組織編纂出版了後勤十年大事記,後勤文件彙編十卷,由於條件不備,後勤戰史未能編成。1960年任總後司令部副參謀長,分管隊列及科研工作。1962年又兼任後勤裝備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在此任上,抽調了百名大學畢業生,加上部隊原來從事後勤各種專業技能工作的骨幹,選定了100個有關改進後勤技術裝備的課題展開攻關,成果不菲,為部隊後勤技術裝備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1965年初,任總後勤部司令部參謀長。1979年2月被任命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後勤部長,科委常委,後改任國防科工委後勤部長。領導編寫了《國防科研試驗後勤保障概論》,填補了後勤學術研究的空白。1985年離休後,繼續發揮餘熱,參與黨史研究工作,編輯了《東北軍學兵隊》一書。 [2]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2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 [2] 

楊恬人物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楊恬為培養抗日骨幹力量作出了貢獻。他參加了根據地的反掃蕩鬥爭,在極其艱苦的戰鬥環境中,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了隴海線出擊作戰,在自衞戰爭中指揮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直屬隊圓滿完成了圍困開州敵人及渡河等任務,並努力做好濟南、淮海戰役中的戰勤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功勳。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千方百計為志願軍籌措物資。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後勤保障和管理的路子,為軍隊後勤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在國防科研試驗後勤保障工作領導崗位上,他認真抓好軍需供應、醫療衞生、交通運輸、加工修理等勤務技術和人員生活保障,圓滿完成了科研試驗的後勤保障任務。 [3] 
參考資料
  • 1.    湯少雲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部編,開國將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4,第480頁
  • 2.    《新縣籍將軍傳》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縣籍將軍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01,第193頁
  • 3.    楊恬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2年6月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