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林曲》是一部王為一執導,陳殘雲、李英敏編劇的電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57年。
講述了抗戰時期,海南島的人民武裝部隊參謀潭真和班長張陵,奉命去雷州半島取電台,以取得與黨中央失掉的聯繫。先後兩次都未成功;第三次,張陵的妻子林秀梅在老船公的協助下到達了雷州半島。秀梅與死裏逃生的張陵意外相遇了,他們找到了組織。晚上,林、張及組織上派來的王先生踏上歸途。在途中,老船工為保護電台犧牲。潭真與林媽在預定地點接應,後來知道敵人已從叛徒那兒得到消息,他們改變了地點使敵人計劃落空,將電台護送到根據地。這時才知這位黨中央派來的指揮員王先生,就是秀梅的爸爸林海。
椰林曲劇情介紹
編輯
電影《椰林曲》劇照集錦(13張)
椰林灣雖然被日寇佔領,地下黨仍繼續活動。張陵的妻子林秀梅住在椰林灣,她的父親林海在十多年前接受黨的任務過海去了,從此杳無音信。她和母親林媽受盡了國民黨和日偽漢奸的凌辱,但始終堅持着革命鬥爭,先後參加了共產黨。
秀梅知道自己的丈夫又要冒險過海去,真是又興奮又難過,她剋制着自己的感情,幫助他們找到了黨員中的老舵手林純,他們決定趁着出海捕魚的機會,偷渡封鎖線。可是,途中因為碰上鬼子的巡邏艇而失敗了。譚真中彈受傷,林純則十分頹喪和恐懼,再也不肯去冒險了。大家正在着急,秀梅介紹了她父親出海的經驗。在一個風大沒有月色的夜晚,秀梅、林媽等目送着張陵的小船開出海灣,當船駛到遠海時,又被敵人發現,一陣猛烈的炮火把小船擊沉了,眼見着此情此景的秀梅暈倒在地……敵人發現有人偷渡封鎖線,便把椰林灣的漁船都查封了,不準漁民出港捕魚。
秀梅知道了陳二公要在晚上悄悄出海,便以販運椰子到雷州半島去,以幫助羣眾解決生活困難為藉口,要求陳二公帶她出海。陳二公雖然不是黨員,但他知道黨有緊急任務,便毅然應允。第三次出海,陳二公憑着20年航工的經驗,躲過了敵人的兵艦和巡邏艇。當晚,秀梅、張陵和組織派來的喬裝打扮的“王先生”帶着電台上了陳二公的船返回海南島,途中又碰上鬼子的巡邏艇,陳二公為掩護電台中彈犧牲了。“王先生”指揮用手榴彈炸燬了敵艇的心臟——機艙,終於渡過了瓊州海峽。譚真和林媽等在預先約定的地點準備接應,但得知叛徒林純向敵人告密,臨時改變接應地點,敵人撲了個空,林純可恥地死在日寇的槍彈下。電台器材在“王先生”和譚真的護送下,安全到達根據地。原來這位“王先生”就是林海,黨中央派他回來指導抗日鬥爭,大家為秀梅一家團圓而高興。
電台架設好了,他們終於跟黨中央聯繫上了。從此,孤懸海外的部隊又在黨中央的指示下與全國抗日戰爭協同合作,取得輝煌的勝利。
[1]
椰林曲演職員表
編輯椰林曲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
譚真 | 高博 | ||
張陵 | 史久峯 | ||
修收音機人 | 李鏞 | ||
洪飛 | 崔超明 | ||
林秀梅 | 葉野 | ||
旺嫂 | 徐薇 | ||
梁大根 | 邢怡春 | ||
雲姑 | 林幗英 | ||
林純 | 張雁 | ||
潘雨三 | 於衝 | ||
林媽 | 李明 | ||
陳二公 | 李保羅 | ||
中村 | 周山 | ||
林海 | 範萊 | ||
老婦人 | 王黎 | ||
小學教員 | 金乃華 | ||
日軍曹 | 王少奇 | ||
椰林曲職員表
錄音:李烈鴻
美工:胡登仁
作曲:張林漪
剪輯:沈傳悌
化妝: 姚永福
導演助理:梁延鐸
特技設計:張玉珊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李秉申
片長: 2840米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類型:劇情片
椰林曲故事原型
編輯1938年初,幾經波折,廖承志到達香港,與潘漢年等人秘密研究後,在香港皇后大道18號以一家茶葉商行作為掩護,創立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當年10月22日,廣州淪陷。八路軍香港至重慶的交通線,也隨即由原來經廣州、衡陽、長沙,改為從香港乘輪船至廣州灣,經遂溪、廉江入廣西陸川,經玉林、貴縣再乘長途汽車經賓陽、柳州到桂林,返程是由灕江至梧州轉廣東、香港……
[1]
電影《椰林曲》中這樣一首清新雋永、活潑輕快的歌曲,後面也隱藏着可敬的犧牲。《椰林曲》海上運送電台的情節,就是取材於菉塘、硇洲、徐聞等地人民給瓊崖游擊隊送電台這一史實。
菉塘交通站老交通員、93歲的林美瑜回憶説,1940年夏,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按黨中央的指示,為海南瓊崖遊擊縱隊購買了一部火力發電的大型電台,海南交通員由香港經海上把電台運到西營(霞山)。他和吳德忠護送,林裕和林魁兩個人用貨籠擔着電台,送到海邊一個叫海山宮的小廟裏,再從現在海富一帶的位置上送上帆船,然後,又歷盡艱險,把電台安全運到硇洲地下交通站。之後,再轉運到海南。
廖承志,是什麼時候把目光投向了湛江呢?
1 廣州灣的優勢
廖承志選擇廣州灣作為白色恐怖時期重要的紅色交通線,並非偶然。
——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灣地處粵桂瓊三省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外可通香港、澳門、東南亞,內可聯華南、西南。特別是海路一線,由於環北部灣大小港灣星棋佈,打開突破口,較陸路方便。
——從革命實踐看,當地的地下黨組織也積累了豐富的地下鬥爭經驗。由於廣州灣長期處於法帝殖民者、國民黨反動派等各種反革命力量的統治之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一直處於地下狀態。廣州灣的紅色地下活動,幾乎與黨組織同步誕生。誕生以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分局、華南分局、廣東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市城鄉建立了一大批地下交通站、聯絡點。
——廣州灣有一大批優秀的地下工作者,他們黨性堅強、信念堅定。首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黃學增,是廣東四大農運領袖之一,倍受周恩來總理的稱讚;1927年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的黃平民,與朱德等早期共產黨人一起,曾是中共旅歐支部成員。像這樣政治堅定的共產黨員,還有很多。他們以隱蔽的方式堅持開展革命活動,敢於犧牲,勇於戰鬥,表現出堅強的政治素質。
2 落子晨光
廖承志、潘漢年對此瞭然於心。他們進一步研究形勢時發現,在廣州灣的晨光小學,革命活動十分活躍:一所小學校,怎麼會有幾乎可以説是洶湧的革命激情?
很快,他們就摸清了:原來,廣州灣晨光小學校長許乃超,是革命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共產黨員。他心底熊熊燃燒的革命理想,從來沒有止熄過。儘管沒有黨組織的消息,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政治覺悟,一個人默默地在堅持革命活動。這一發現,讓廖承志和潘漢年興奮不己。
黨中央讓廖承志到香港創辦八路軍辦事處,就是為了打通一個連接海外的通道。彼時,戰事緊張,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必經之地廣州形勢異常嚴峻。尋找新的通道,已經迫在眉睫。
廖承志果斷決定:落子晨光小學,打通廣州灣。
於是,當年10月,他派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潘雲波來到廣州灣。潘雲波拿着廣東省委組織部長連貫的介紹,來到廣州灣晨光小學,接收和恢復了許乃超的組織關係,在晨光小學建立了交通中轉站。
1938年1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交通員李沛羣帶着連貫的介紹信,來到晨光小學和許乃超接頭。許乃超把李安排在當時湛江最繁華和氣派的寶石大酒店住宿,然後,找汽車把他送到桂林。從此,李沛羣經常帶着密件從湛江過往,成為使用這條線路最多的地下交通員之一。
3 地下交通網
不久,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也決定,使用桂林經湛江到香港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上的交通員是曾昌明。桂林辦事處把交通聯絡點設在霞山的“而信行”。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大批海南難民逃到廣州灣。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硇洲島成立“香港瓊崖華僑救濟會分處”,作為瓊崖逃亡出來的難胞落腳點。
1939年8月,為解決經由廣州灣到海南的人員、物資多的問題,瓊崖特委經請示廖承志同意,決定在廣州灣市郊建立一個交通站。瓊崖特委廣州灣辦事處請求中共廣州灣支部幫忙聯繫地點。中共廣州灣支部經請示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林林,同意瓊崖特委設在廣州灣的辦事處與中共廣州灣支部共同使用菉塘交通站。
1940年初,菉塘交通站先後在霞山、赤坎城區的“公泰隆”、林呂記、天和國藥等地設立聯絡站、接頭點。
菉塘交通站隨後建立了湛江至馬來西亞、香港、海南三條地下交通線。
這樣,在湛江,就出現了一批由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八路軍駐香港及桂林辦事處,廣東省委和瓊崖特委,中共南路特委、粵桂邊區地委分別或共同建立的地下聯絡點、交通站、交通點。這些地下站點相互交匯,形成了一個縱橫交叉、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工作觸角延伸到南路各縣、海南、香港、澳門、廣州、廣西、上海、重慶和越南等地。
4 交通網的任務
秘密地下交通網的主要任務是接待、掩護、護送經廣州灣來往於桂林、重慶、香港和海南之間的人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周恩來對“搶救文化名人”做出部署:“如有可能,請先至澳門轉廣州灣,或先赴廣州灣後集中桂林”。
作家夏衍在他的《廣州灣通訊》中,記述了他於1938年12月由桂林南下,抵廣州灣待船去香港時的見聞。這位著名作家,曾先後三次往來於這條交通線。1941年,他和陶行知的兒子小陶陶在菉塘交通站隱蔽期間,在村中的小學校裏指導推行“小先生制”,還成立了“小先生”委員會。老交通員林梓祥回憶説,他就是當時的“小先生”之一,他曾和一個叫林普忠的人在上坡塘村當過小先生。菉塘,成了革命搖籃。
據不完全統計,這條交通線上往來於海外、香港、廣州、桂林、上海、重慶、海南等地的革命同志數以百計。其中有黨的領導同志張文彬、劉田夫、梁嘉、左洪濤、梁廣、王均予、楊應彬、馮白駒、王國興、馬白山、林李明、莊田,文化界人士夏衍、趙少昂、馬師曾、薛覺先、紅線女等。還有從香港經湛江回海南島的多名瓊崖華僑抗日回鄉服務團成員、從馬來西亞回國的馬共中央委員、組織部長楊少民等人。
傳遞情況、送密件、藥品和重要的器械,也是這張交通網的重要工作。
在敵人嚴密封鎖交通要道的情況下,傳遞密件是十分艱難危險的。但是,交通員們沉着冷靜,機智勇敢,一次次化險為夷,衝破了重重封鎖。1947年3至4月,南路特委交通員吳德忠從香港護送電台密碼回南路。香港分局領導負責同志把裝在雙管煙斗裏的密碼交給他時,特別囑咐他,什麼都可以丟失,甚至犧牲性命,但煙斗裏的密碼決不能丟。他從香港到江門後,發現敵人設崗檢查,所有過往人員無不被全身搜遍。在危急關頭,吳德忠急中生智,立即掏出煙頭點火抽煙。特務把他隨身攜帶的紙張、牙膏、煙絲、行李,一一嚴密檢查。他鎮定地拿着煙頭一邊抽煙,一邊應付着敵人的盤問,敵人完全沒有料到他嘴裏叼着的煙斗卻藏着黨的密件。就這樣,他順利地把密件送到南路特委。
今天,人們追捧諜戰片,為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英勇機智的地下黨員們叫好;而真實的故事裏,地下黨員們是把頭別在腰帶上,隨時準備着赴湯蹈火。
1943年,許乃超奉上級組織的命令,離開了晨光小學。
後來的革命者接過晨光小學的接力棒,繼續堅持戰鬥。像菉塘等一大批地下交通站一樣,這枚在廖承志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棋子,如一位勇往直前的過河卒子,一直堅持戰鬥。直到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黎明的曙光照耀湛江大地時,這枚棋子才凱旋收兵,結束了凝結着光榮與夢想的使命。
今天,故地仍在,物是人非。
暖暖的陽光打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公園裏的大姐隨着歡快的樂曲扭動腰肢,花朵般的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撒歡,不時有人拿出手機拍照,把這歡樂的時光傳遞——這是美好的和平時代,這是快捷的信息時代,然而,又怎能忘記那些身影,他們曾在這塊土地上拋灑英雄鮮血、鋪展出大無畏的智慧,他們偉岸的身影,把那些崢嶸的年代照亮……
- 參考資料
-
- 1. 廣州淪陷,廖承志佈局 .湛江日報[引用日期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