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椒瘡病

鎖定
椒瘡病,中醫病名。胞瞼內面紅色細小顆粒密集叢生,狀若椒粒,故名椒瘡。分佈以大小眥及穹窿部為重,常與粟瘡並生,癢澀流淚,若及黑睛可致赤膜下垂,血翳包睛;若及胞瞼,終為捲毛倒睫,黑睛生翳。西醫學病名稱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所引起的一種顆粒狀慢性傳染性結膜炎。
中醫學名
 椒瘡
相關西醫疾病
 沙眼
名稱其他
 沙眼
疾病分類
 眼科-胞瞼疾病
發病部位
 胞瞼內
多發羣體
 所有人羣
傳染性
 有

椒瘡病名詞解釋

椒瘡是指胞瞼內面顆粒累累,色紅而堅,狀若花椒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沙眼,由沙眼衣原體引起。

椒瘡病歷史沿革

椒瘡病名見於《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而《審視瑤函·椒瘡病症》將其病症及病位均作了描述,説:“此症生於睥內,紅而堅者是。有則沙擦難開,多淚而痛。”對其併發症的認識先於本病,如早在《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中就載有“倒睫眼”,《秘傳眼科龍木論·眼赤膜下垂外障》中載有“赤膜下垂”等併發症。

椒瘡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椒瘡相當於西醫所説的沙眼,由沙眼衣原體引起。本病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眼病,若遷延失治,可導致多種併發症而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椒瘡病病因

外感風熱毒邪,內有脾胃積熱,內外邪毒上壅胞瞼,脈絡阻滯,氣血失和,與邪毒淤積而成。

椒瘡病病機

外感風熱邪毒,損傷脾胃,脾胃積熱,上襲胞瞼,阻滯脈絡,氣血失和,發為本病。

椒瘡病診查要點

椒瘡病診斷依據

1、上瞼內面紅赤,脈絡模糊,有細小顆粒,色紅而堅,或夾有色黃而軟的粟粒狀顆粒。
2、黑睛上方赤膜下垂,赤脈末端生星點翳膜。
3、瞼內面可見瘢痕。 [1] 

椒瘡病病證鑑別

粟瘡:多見於下臉,如楊梅之狀,質地較軟,大小均勻,排列整齊,境界清楚,愈後瞼內不留瘢痕,且無併發及後遺症。

椒瘡病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
(1) 椒瘡主症:
初起可見上瞼內面兩眥處紅赤,脈絡模糊,有少量細小色紅而堅的顆粒,或間有色黃而軟如粟米癢顆粒;重者上瞼內紅赤尤甚,顆粒滿布,白睛紅赤,赤脈下垂,黑睛星點翳膜,日久顆粒破潰,在瞼內面形成灰白色條狀、網狀瘢痕,或瞼內面完全形成灰白瘢痕,此時常出現併發症與後遺症。
(2) 椒瘡併發症與後遺症:
瞼弦內翻及倒睫拳毛:胞瞼內顆粒破潰後在瞼內結瘢,瘢痕收縮致皮鬆肉緊,內急外馳,瞼弦內翻,睫毛觸刺眼珠。相當於西醫學瞼內翻倒睫。
赤膜下垂:椒瘡較輕者,白睛赤脈從上方下垂於黑睛,呈垂簾狀;嚴重者,白睛赤脈從黑睛四周侵入,包裹黑睛,稱為血翳包睛。相當於西醫學的沙眼角膜血管翳。
黑睛星翳:多在赤脈盡頭出現星點雲翳。
睥肉粘輪:胞瞼內面與白睛表層黏着,重者眼珠轉動不靈。相當於西醫學瞼球粘連。
流淚症與漏睛:可見不時淚下,迎風尤甚;或見大眥頭常有黏液或膿汁自淚竅外溢。
眼珠乾燥:目珠乾澀不適。相當於西醫學結角膜乾燥症。
上胞下垂:胞瞼腫硬變厚而致上胞重墜下垂。
2、 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1) 分泌物塗片或結膜刮片染色檢查有沙眼包涵體。
(2) 熒光抗體染色、酶聯免疫測定等方法檢測到沙眼衣原體抗原。
[1] 

椒瘡病辯證論治

椒瘡病辯證要點

風熱初客,瞼內觸染邪毒不盛,眼症尚輕,辨證以上瞼內面眥部僅有紅赤及有少量顆粒生長等症狀為要點;熱毒觸染瞼內,又復感風邪,故辨證以胞瞼灼熱癢痛、紅赤、顆粒叢生等尤為明顯為依據;熱入血分,壅滯胞瞼脈絡,故辨證以胞瞼厚硬,瞼內紅赤,顆粒累累成片,赤膜下垂或血翳包睛等症狀為要點。

椒瘡病治療原則

本病當內外兼治。輕症可以局部點藥為主,重症則宜配合內治,必要時還須輔以手術。併發症和後遺症應對症治療。

椒瘡病證治分類

內治
(一)風熱客瞼
症狀:眼癢澀不適,羞明流淚,瞼內微紅,有少量紅赤顆粒。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牛蒡子。
(二)脾胃濕熱
症狀:眼澀癢痛,眵淚膠粘,瞼內紅赤,顆粒較多,病情纏綿不愈。舌紅苔黃,脈濡數。
治法:清熱祛濕,除風消滯。
方藥:清胃散或除風清脾飲加減。
常用藥:陳皮、連翹、防風、知母、元明粉、黃芩、玄蔘、黃連、大黃、桔梗、生地。
(三)血熱壅滯
症狀:胞瞼厚硬,瞼內顆粒累累,疙瘩不平,紅赤顯著,眼瞼重墜難開,眼內刺痛灼熱,沙澀羞明,生眵流淚,黑睛赤膜下垂,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涼血散瘀。
方藥:歸芍紅花散。
常用藥:當歸、赤芍、紅花、大黃連翹、梔子、黃芩、甘草、防風、白芷。
外治
1、滴眼藥水:可選用0.5%熊膽眼藥水、0.1%利福平眼藥水、磺胺類的眼藥水滴眼。
2、塗眼藥膏:常於晚上睡前塗0.5%金黴素軟膏或四環素、磺胺類的眼藥膏等。
3、椒瘡顆粒累累者,可用海螵蛸棒摩擦法。
4、粟狀顆粒多者,可行濾泡壓榨術。
[1] 

椒瘡病其他療法

1、中成藥治療:根據臨牀證型,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等口服。
2、併發症的治療:眼珠乾燥者,可點滴人工淚液等眼藥水;瞼弦內翻及倒睫拳毛嚴重者,可行瞼內翻倒睫矯正術。

椒瘡病轉歸預後

一般輕度椒瘡自覺症狀不嚴重,易被忽視,但若長期失治,病情逐漸發展時,其產生的併發症與後遺症都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對該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椒瘡病預防調護

1、大力開展衞生宣傳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傳染途徑、診斷與治療方法,向羣眾宣傳,進行羣眾性的普查與防治。
2、改善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提倡一人一巾,提倡流水洗臉。患者的洗臉用具要與健康人分開使用,尤其是服務性行業的洗臉用具,必須嚴格消毒後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椒瘡病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椒瘡病症》:“此症生於睥內,紅而堅者是。有則沙擦難開,多淚而痛。” [2]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 載有“倒睫眼”。 [3] 
《秘傳眼科龍木論·眼赤膜下垂外障》載有 “赤膜下垂”等併發症。 [4] 
參考資料
  • 1.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1月
  • 2.    明·傅仁宇.審視瑤函: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第1版
  • 3.    王燾.外台秘要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01日
  • 4.    接傳紅.秘傳眼科龍木論: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