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椎體成形術

(微創手術)

鎖定
椎體成形術全稱為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屬於微創手術,是通過向病變椎體內注入骨水泥(聚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acrylate,PMMA)或人工骨達到強化椎體的技術。
1984年由Deramond發明並首次應用,1987年法國醫師Galibert首次應用於椎體血管瘤的治療,1994年美國首次報道將PVP應用於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的治療。
中文名
椎體成形術
外文名
Vertebroplasty
專科分類
骨科
相關疾病
椎骨骨折
全    稱
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椎體成形術種類及方法

PVP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球囊擴張椎體後凸成形術(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開始於90年代末,後者出現晚了10多年,在吸取PVP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做了改進。
1.PVP
通過在患者背部做一約2mm的切口,用特殊的穿刺針在X線監護下經皮膚穿刺進入椎體,建立工作通道,將骨水泥或人工骨注入椎體內穩定骨折椎體,防止進一步塌陷,明顯緩解疼痛。
2.PKP
經過球囊擴張後再分次注入骨水泥,一方面球囊擴張後留下的空腔周圍的松質骨得到壓實,人為製造了一個阻止骨水泥滲漏的屏障;另一方面使用推杆分次注入骨水泥較傳統的壓力泵持續注入大大降低了骨水泥注入時的壓力,因此骨水泥的滲漏大大減少。

椎體成形術優點

1.止痛
無論球囊擴張PKP還是傳統的PVP,都具有確實可靠以及高效的止痛作用,文獻報道疼痛的緩解率為70%~95%。還可以防止骨折椎體的進一步壓縮、塌陷。對骨折復位和糾正脊柱後凸畸形,球囊擴張PKP優於傳統的PVP。有學者報道PVP即刻止痛有效率可以達到97%,疼痛評分從劇痛下降到輕度疼痛,患者總體滿意率在80%以上。臨牀經驗也同樣證實PVP有相當驚人的早期止痛作用,可以説目前任何一種藥物治療都不能獲得如此有效的止痛效果。
2.減少併發症
PVP手術時間約30分鐘,術後24小時患者即可在外固定保護下離牀恢復正常生活,減少了骨折卧牀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由於患者早期活動,避免了長期卧牀帶來的諸如肺炎、壓瘡、尿路感染等併發症和護理上的不便,避免了長期卧牀導致骨量丟失從而出現的骨質疏鬆惡性循環。後期還可以預防椎體壓縮和後凸畸形引起的背部疼痛、胃脹不適甚至直立困難等症狀。
3.其他
有報道球PKP的骨水泥滲漏率在10%左右。PKP通過在椎體內置入特製的工具(球囊等)可以恢復椎體的高度,維持患者脊柱的生理弧度。有學者通過離體實驗比較了PKP和PVP在恢復椎體高度方面的效果,結果使用球囊能恢復97%的丟失高度,而傳統PVP僅能恢復30%。
降低滲漏率就等於減少了手術的併發症,而恢復椎體高度、改善後凸畸形、保持脊柱正常序列又對預防患者將來背痛的發生有好處。

椎體成形術止痛機制

PVP緩解疼痛機制可能是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的錨定,使骨質疏鬆椎體內微骨折得到固定,增加了椎體的穩定性,從而減少了對椎體內痛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另外還有可能是骨水泥聚合反應放熱與毒性作用破壞了椎體內的神經末梢及炎性致痛因子,改變了椎體內微環境,降低了疼痛敏感性,阻斷了疼痛介質生成,達到了止痛效果。

椎體成形術缺點

PVP無法恢復脊柱的正常高度,術後患者疼痛雖然緩解,但仍有可能出現駝背畸形。
傳統椎體成形術PVP的骨水泥滲漏可高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