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植氏

鎖定
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植姓源起於古時越國,古越國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帶。
中文名
植氏
中國姓氏排行
第一百七十九位
人口數量
約佔全國人口的0.05%
源起於
春秋戰國之越國(今之浙江紹興一帶)
姓    源
源於姒姓

植氏植氏名片

其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即繁衍滋長於該地。植姓在四川、廣西、安徽、台灣等地都有一定數量的分佈,其主要分佈於廣東之新興、順德、懷集、花縣,四川之漢源,廣西之容縣、柳江、陸川,安徽之淮南,台灣等地。植姓也是日本姓氏。

植氏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王族之後,屬於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記載,越王之後有植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天竺,出自古印度人之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均為信奉佛教者,入中原後,以植為氏。
得姓始祖:勾踐。
夏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而有越國。勾踐是春秋末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勾踐即位後,在夫椒一役中,遭吳國反擊,兵鋒大挫,退保會稽山,後用范蠡計向吳王夫差乞和。勾踐返國後,卧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鋭意滅吳雪恥。後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發兵襲吳,繼以頻繁的攻擾,至公元前473年,勾踐一舉滅了吳國。旋乘勝渡淮,大會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稱為霸主。周天子使人賜胙,命為伯爵。植氏是越王之後裔,但越始封於誰在史籍上無記載,而越王勾踐復興越國,稱霸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勳殊可驚人,舉措可泣鬼神,故後世植氏多尊勾踐為其始祖。

植氏‘郡望堂號

1.郡望:
南海郡:秦朝時期置郡,治所在番禺(今廣東廣州),其時轄地在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一帶地區。
南越郡:亦作南粵郡,即今兩廣(廣東、廣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廣東番禺)。東漢時期兼指南越、閩越。秦末南海龍川(今廣東龍川)令趙佗兼併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初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政權。趙佗死後,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想直接統治南越地區,於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漢武帝於元鼎五年秋髮兵十萬攻南越,於次年冬俘獲呂嘉,平走南越全境。漢武帝曾封閩越貴族餘善為東越王,南越呂嘉反漢,餘善曾與通謀,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殺漢三校尉,於是漢兵往討,至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貴族殺餘善請降,事平。此後南越國消,為南越郡。
2.堂號:
南海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植氏植廷曉

(卒年待考),東莞人(今廣東東莞)。著名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今之兩廣一帶)將領。
史書記載,在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的一系列戰爭中,南漢是趙匡胤的勁敵之一。植廷曉劉繼元部將。
當北宋大將潘美率軍來攻時,劉鋹命大將郭崇嶽與植廷曉復出備戰。劉鋹更遣弟劉保興率傾國之兵前來助陣。
當時,植廷曉對郭崇嶽道:“宋軍乘席捲的威勢,這鋒芒實不可當。我們的兵丁雖是眾多,然而都屬傷疲之餘,今不驅策使前,必將坐受其斃了。”於是植廷曉乃領前軍據水而陣,留郭崇嶽殿後。不料,宋軍兇猛異常,勇躍渡江,洶湧殺來,植廷曉拼死力戰,不勝,遂死於陣中。
郭崇嶽一見,不敢向前,即奔還柵內。原來郭崇嶽依江岸設置一道木柵,以為堅守之具。宋將潘美對諸將道:“南漢軍編木為柵,自謂堅固,但若我放上一把大火焚燒它,南漢軍必亂,然後因而擊之,定可破他了!”遂分遣所有將士,每人持二支火把,乘夜深齊逼柵下,萬炬俱發。正值當時大風,火勢極其猛烈,木柵盡行燒着,救無可救。果然漢兵大亂,潘美督兵一陣攻殺,把郭崇嶽擊死於亂軍中,僅劉保興一人一騎得逃回城中。
李託、龔澄樞倆人謀道:“宋軍之來,不過想我國的珍寶罷了,今盡焚燬它,使得空城,彼必不能久駐的。”乃縱火焚燒府庫宮殿,一夜盡成灰燼。至是城中無人拒守,劉鋹乃出城投降。
誰想,潘美率大軍入廣州城,仍然擒劉鋹宗室及官屬一干人等,一個不留,悉數押送回去了。

植氏植 軒

(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曾任文昌知縣。

植氏植以進

(生卒年待考),廣東開建人(今之廣東封開縣)。著名明朝孝子。
文盲。家貧,居於山中。父早沒,事母極孝。

植氏植敏槐

(生卒年待考),字穉青;四川邛州人(今四川邛崍)。著名清朝學者、教育家。
清順治八年舉人。戰亂之後,郡內書籍盡毀,以家藏《禮記存要》一書,教授諸生,達二十餘年。築室白鶴山南,學者稱鶴山先生。

植氏植堯蘭

(生卒年待考),廣西懷集人(今廣東懷集)。
清光緒十六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名。

植氏植品隆

2007級碩士研究生。在地震發生後和朋友自發組織前往重災區漢旺鎮,冒着餘震、
泥石流及隨時可能坍塌的房屋的危險協助當地武警官兵展開搶險救災工作。從中表現出了一個
黨員的不畏艱辛、心繫人民的精神。

植氏植啓芬

植啓芬(1925~1948年),又名茜軍,今懷集縣永固鎮宿安鄉宿峽村植姓族人。出生於農民家庭。1930年進懷集中學(現懷集一中、懷集中學前身)讀書,受中共黨員甘文紹等教師的啓發,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逐漸成為與中共黨組織有密切聯繫的學生運動骨幹之一,先後組織學生反對國民黨軍一五六師駐懷集留守處官兵無理毆打和扣押懷集中學生的大罷課的鬥爭活動。
  • 中文名:植啓芬
  • 別名:茜軍
  • 出生日期:1925年
  • 逝世日期:1948年
1946年夏,植啓芬到香港達德學院就讀。1947年3月,學院黨組織發動植啓芬與部分同學返回廣寧縣參加游擊隊,在活動於廣德懷邊境的葉向榮部工作。5月中旬,派返家鄉永固鄉活動,與從桂林師範回鄉的中共黨員黃育森(黃勵)及原懷中同學陳如傑一起秘密串連當地青年參加游擊隊,並與縣城的中共黨員莫讓等接上關係,串連懷中進步學生近20名到游擊區參加游擊隊。1947年8月15日夜,游擊隊襲擊永固鄉公所,俘敵10餘人。12月20日,游擊隊攻襲駐永固鄉自衞隊,繳獲一批槍支彈藥。
1948年初,植啓芬任懷南遊擊隊永固分隊長。3月中旬,配合游擊隊主力襲擊閘崗鄉公所和税收站,繳獲一批彈藥。同年6月初,國民黨粵西、桂東當局調集大量的兵力,對懷南遊擊區實行重點圍攻。廣寧劉乃仁區隊和植啓芬分隊共80餘人,在與敵人周旋多天後,與6月10日晨在永固鄉富祿村雙庵湧被保安隊及當地民團包圍。游擊隊與敵人激戰,終因眾寡懸殊,無法突出重圍。至夜,植啓芬被俘,年僅23歲。

植氏大塘“植氏村” 後人遍佈兩廣

三水大塘永平居委會土塘下村在唐朝時開始建村,距今上千年,村民均為植姓。廣東、廣西兩地多數植姓村莊或宗族都源自此處,據粗略統計,從土塘下村直接或間接分支出去的村達300個,每年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中、後這三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各地前來土塘下村祭祖的車馬雲集。
始祖建村至今逾千年
近日,記者在當地人的引領下來到村裏,植氏宗祠位於村中央,宗祠規模不大,只有主殿和一配殿,可容納百人同時聚會。主殿兩側的牆壁上掛着廣東、廣西兩地贈送的錦旗、明鏡,上面寫着各地植氏認祖歸宗的題詞。一位村幹部向記者介紹,“廣東、廣西兩地多數植姓的村子都源於此村。”
71歲的老人植殿彬正在打理剛收穫的花生,停下手中活計,老人興致勃勃的向記者介紹:土塘下村原叫草塘下村,建於唐代。當年,植氏的始祖元真公從中原南遷到現在的土塘下村定居,繁衍子孫,到現在已有上千年曆史。“也有一種説法是幾百年前,因受鄰居犯案牽連,植氏祖先從清遠遷徙而來。”
歷史上,因為避戰亂、任官職、經商、從軍、教書,植氏村民不斷向外拓展。據粗略統計,從土塘下村直接或間接分支出去的村達300個,僅廣東省懷集、封開等地就有好幾萬人。三水區樂平的蚺蛇村與蘆苞的黃崗村也是從該村分支出來的植氏親系,目前三水區植姓的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
植氏歷史上功名最顯赫,最受子孫敬仰的非五世祖植庭曉莫屬。他是植氏的五世祖,授南漢都統招討大將軍,與宋兵力戰盡忠,殉職後只是剩下一副盔甲,當朝皇帝追加封賞其家鄉附近方圓一箭之地墓地,稱為“將軍甲”。記者看到墓地上並列三座墓,居中的是植庭曉,而始祖元真公在側方,可見將軍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宗親聚首日場面壯觀
每年的“寒食節”是土塘下村的大日子,因為其他地方的植氏子孫都會趕來與“植氏村”村民團聚,其中不乏上了年紀的老人。植殿彬回憶説,“為參加盛會,路途遙遠的會派來十多個代表,附近的有幾十上百人來參加。”那個時候,車輛雲集,人聲鼎沸,車子從祠堂前一直停到外面的公路上,場面十分壯觀。

植氏日本姓氏

植是日本的第6859大姓氏,總人數在1300左右。
英文拼寫:Planting
植姓的起源:
植:出自不詳、薩摩藩、長門府中藩に存す。現在、西日本に多い
擴展閲讀:
姓氏略考 姓氏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