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棲霞山

(寧鎮山脈西段的北支、棲霞石的產源地)

鎖定
棲霞山(Qixia Mountain),又名攝山 [4]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區 [4]  ,座標為北緯32°09'—32°10',東經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區約22千米,總面積約825.4公頃。 [20-21]  棲霞山屬寧鎮山脈西段北支, [5]  [16]  主峯為鳳翔峯,海拔286米。 [16] 
棲霞山經歷了前震旦紀至第四紀四個階段的地質演變,逐步奠定了棲霞山的骨架,形成了當下的丘陵地貌。 [16]  棲霞山也是珍稀名石“棲霞石”的產源地。 [7-8] 
棲霞山素有“六朝勝蹟”之稱,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在明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 [16]  棲霞山天然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將近95%,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 [25]  棲霞山建有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棲霞山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南京棲霞山國家森林公園 [6]  [11-12]  [26]  擁有中國佛教 [16]  “四大叢林”之一的南朝古寺“棲霞寺”在內的歷史古蹟遺址80多處,還擁有15個地質遺蹟類資源,是薈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綠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質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的一座山脈。 [16] 
中文名
棲霞山
外文名
Qixia Mountain
別    名
攝山 [4] 
所屬山系
寧鎮山脈 [16]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區 [4]  [20] 
走    向
東西走向 [24] 
主    峯
鳳翔峯 [16] 
海    拔
286 m [16]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20] 
開放時間
7:00—17:00 [3] 
門票價格
50元/人次(淡季),秋季紅楓節期間:80元/人次(旺季) [3] 
佔地面積
825.4 公頃 [20] 
著名景點
棲霞寺舍利塔千佛巖紗帽峯
碧雲亭明鏡湖小營盤遺址天開巖

棲霞山形成演變

棲霞山演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形成演變。第一階段為前震旦紀,形成區域穩定基底;第二階段為志留紀—三疊紀,在印支運動擠壓下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平行的複式褶皺,晚三疊紀“南象運動”後,該區上升為陸地,結束海相沉積歷史;第三階段為侏羅紀一古近紀,該階段燕山期構造活躍,以近SN向擠壓下的斷裂一斷塊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構造樣式,形成斷陷和隆起的基本格局;第四階段為新近紀—第四紀,表現為強烈的斷塊差異升降運動,繼承並發展原有的盆山格局。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地質基礎演變奠定了棲霞山的骨架,形成了當下的丘陵地貌。 [16] 

棲霞山位置境域

棲霞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20]  東北的棲霞區 [4]  ,座標為北緯32°09'—32°10',東經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區約22千米,總面積約825.4公頃。棲霞山東以江南水泥廠廠區西側為界,南以312國道為界,西至九鄉河,北以鐵路及長江為界。 [20]  [21] 
南京市區周邊區域地形及棲霞山所處位置 南京市區周邊區域地形及棲霞山所處位置 [21]

棲霞山地理環境

棲霞山地質

棲霞山山體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組成,北麓由帶狀花崗岩分佈,地質學上的“棲霞灰巖”源於此。 [10] 
棲霞山的地質遺蹟資源類型豐富、質量較高,其中一級地質遺蹟亞類有4個,包括區域性標準剖面、典型沉積岩相剖面、中小構造、典型金屬礦牀,佔地質遺蹟亞類的26.7%。二級地質遺蹟亞類8個,佔53.3%。三級地質遺蹟亞類3個,即滑坡遺蹟景觀、地裂與地面沉降遺蹟景觀和採礦遺蹟景觀,佔20%。15個地質遺蹟亞類中一、二級地質遺蹟亞類共佔80%,超過一半的比例,表明棲霞山地區的地質遺蹟資源價值較高。 [16] 

棲霞山地貌

棲霞山屬於寧鎮褶皺帶,地貌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 [16]  ,區內地勢東高西低、地形起伏,有多座山峯,從高到低相對高差約270米。棲霞山地勢區內古生代石灰岩、砂頁岩和中生代火山岩、火山灰碎屑岩分佈。其北坡為侏羅紀火山岩覆蓋,南坡被下中侏羅紀象山羣覆蓋,軸部有古生界岩層出露。 [20]  在山坡和溝谷中有第四系鬆散堆積。棲霞山褶皺和斷裂構造均很發育,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較豐富,固體礦產以鉛、鋅、銀礦和石灰岩為主。 [5] 
棲霞山地貌 棲霞山地貌

棲霞山植被

棲霞山地植被覆蓋率將近95%,屬北亞熱帶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地帶,主要由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山頂灌叢等植被組成。是南京地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基地。 [16-17] 

棲霞山土壤

棲霞山成土母質為基岩風化的坡積和殘積物,發育的土壤以普通黃棕壤為主,另有少量的巖性土(山紅土、紫紅土),石灰岩土和望江亭東側的老紅土。 [20] 

棲霞山氣候

棲霞山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帶和季風環流的海洋性氣候區,季風顯著,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資源充沛。年平均温度15.3℃,七、八月最高,平均約27—28℃,一月最低,平均2℃左右。極端最低温-14.0℃,極端最低温均值-9.9℃(參考南京氣象資料)。無霜期7個月,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在月份分配上,以7月最多,12月降水量最少,在季節分配上,夏季多、冬季少,春季多於秋季。 [20] 

棲霞山山脈關係

棲霞山屬寧鎮山脈西段北支, [16]  棲霞山沒有高峯險峯 [16]  ,平均海拔100—200米 [22]  ,大致作東西走向,自南而北,分為三支,最南為景緻崗,中間為千佛崖及三茅峯(鳳翔峯),北面為黑石(石當)、平山頭。 [24]  主峯鳳翔峯海拔286米 [16]  (一説為海拔284.7米 [23]  、284米 [22]  ),因古有三茅宮廟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峯。主峯(中峯)東西側各為東峯和西峯,中峯綿延向東,一脈逶迤而下者稱東峯,形若卧龍,名龍山。中峯西側山樑狀若伏虎,曰虎山。中峯與東峯間一谷,稱中峯澗,中峯與西峯間一谷,稱桃花澗。 [16]  [23] 

棲霞山資源狀況

棲霞山植物資源

棲霞山共有植物600餘種,其中野生植物就多達500餘種,隸屬於342屬108科。其中蕨類植物11科14屬19種;裸子植物3科4屬4種;被子植物94科342屬477種,種類最多的科為菊科,其次為禾本科、豆科、薔薇科等。棲霞山植物資源中許多97科、屬在古地質歷史時期已經出現,例如木賊屬、海金沙屬、櫟屬、樸屬、楓香屬等第三紀已經存在的楓楊屬、櫸屬、黃連木屬、八角楓樹等,第三紀以前的古老植物有石櫟、苦櫧、化香等。 [17]  棲霞山上共有各類樹木約126萬株,中藥類共有6大類159種之多。代表樹種有楓楊、楓香、三角楓、馬尾松、構樹、槲櫟、鹽膚木、黃連木、椴樹、紫藤等。 [18] 
棲霞山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棲霞山上楓林主要由楓香、紅楓、黃連木、櫸樹、五角楓、山胡椒等紅葉品種組成。觀賞效果較好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霜紅苑、桃花扇亭、桃花湖、天開巖、太虛亭、小營盤、楓林湖等。 [19] 
棲霞山珍稀植物8屬8種。其中野生3屬3種,分別是野大豆短穗竹明黨蔘;栽培類5屬5種,分別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銀杏、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杜仲、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鵝掌楸
棲霞山的植物

棲霞山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據中國動物地理區劃,棲霞區的動物區系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在生態地理動物羣方面,屬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羣。牙獐原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蹄類的優勢種,揚子鱷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為特有動物,已少見。

棲霞山礦產資源

棲霞山藴藏豐富的鉛、鋅、銀、石灰石等礦藏資源,鉛、鋅、銀等礦已開採多年,其中鉛鋅金屬超過200萬噸,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鉛礦牀。非金屬礦主要有白雲石礦、石灰石礦、石膏礦黏土礦、脈石礦、煤礦等;金屬礦分佈廣泛,主要有鉛鋅礦銀礦金礦錳礦等。地質上稱為石中瑰寶的“棲霞石”即生產於此。 [16] 

棲霞山旅遊資源

棲霞山內有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棲霞山建有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棲霞山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南京棲霞山國家森林公園 [11-12]  [26]  分佈有明鏡湖、棲霞寺 [13]  、舍利塔、千佛巖、紗帽峯、碧雲亭、始皇臨江處、小營盤遺址、半館、桃花澗、陸羽茶莊、乾隆御花園、禹王碑等景點。棲霞山風景名勝區是融自然山水、紅葉景觀、石林景觀和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 [1]  [14-15] 
特別説明: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範圍不僅包括棲霞山主體,也包含棲霞山周邊的南象山和北象山。 [16] 
南京棲霞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019公頃,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公佈批准,現實中未有掛牌。南京棲霞山風景名勝區面積860公頃,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兩者區域高度重疊,但並不完全一致。 [11-12]  [15]  [26] 
棲霞山風景名勝區景點

棲霞山歷史文化

棲霞山山名由來

“棲霞”並非山之初名。據説古時山上盛產野參、當歸、首烏、茯苓、甘草等中草藥,有滋養攝生(即養生)之效,故名“攝山”。棲霞山起初名不見經傳,自南朝時起,棲霞山因寺而出名,成為中國佛教聖地。南齊時,平原人明僧紹,將其宅院“棲霞精舍”贈予法度禪師,法度將院改建為寺,並命名為“棲霞寺”,攝山也因寺得名“棲霞山”。 [10] 

棲霞山人文歷史

明 張宏《棲霞山圖》 明 張宏《棲霞山圖》
棲霞山自南朝以來就是佛教聖地,棲霞寺為眾寺之首。《棲霞寺修造記》雲:“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昔時山間盛產甘草、野參、當歸等養生滋補中草藥,皆有攝生之效,故俗稱攝山;又因整個攝山自主峯以降,形如雨傘,亦名傘山。
明代 張宏《棲霞山圖》局部 明代 張宏《棲霞山圖》局部
明永樂、萬曆二帝南巡時,都曾遊歷此山。地方官府還在寺後中峯建行宮,為萬曆駐蹕之所。
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明代畫家張宏以棲霞山為畫題,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整幅畫面氣勢恢宏,以千佛巖為主體,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葱鬱的森林。《棲霞山圖》是明朝時期棲霞山的歷史影像資料,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清軍與太平軍在此激戰,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皆受嚴重破壞。清末民初,宗仰禪師重建。
1949年後,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視棲霞山風景資源開發,開始對原有林撫育管理,並在可林地植樹造林,樹種以馬尾松、黑松、刺槐為主。“文革”期間,撫育與造林被迫停止。
1956年闢棲霞山為寺廟園林,成立棲霞山管理處,隨之修繕寺殿廟宇、亭台樓閣,綠化方丈庭院。
1958年整修竣工,對外開放。
1963年7月27日,棲霞山管理處與棲霞寺簽訂協議,棲霞山產權歸棲霞山管理處,管理處每年補貼寺廟7000元。“文革”期間,寺廟被作為華東煤炭勘探隊四營駐地。山上停止植樹,原有林地亦缺少撫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蕪,寺廟與山亭頹廢。
1972年,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建調頻台于山頂,山峯被削平約10米高度。
1978年後,每年繼續造林,1979年和1980年從青島、北京、廬山購進黃櫨、火炬槭樹種,自繁苗木以增加紅葉樹的品種和數量。虎山南坡疊浪巖,由於水土難保持,是一處光禿山坡,連年植樹不見樹,職工採取黑松小苗帶土球帶水移栽提高存活率。
1979年後,棲霞寺開始修復,整修工程於1980年10月竣工,並移交佛教協會管理。
1981年,開始繼續每年補貼寺院7000元。
1983年4月,新評“金陵四十景”中有“棲霞丹楓”景名。
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決定,將大門至千佛崖暢觀亭,兩側以山溝為界,面積約7公頃的景區,劃交棲霞寺管理。
1988年始,又改造平山頭礦區13.3公頃刺槐林,栽植楓香、火炬槭等紅葉樹3萬餘株。
1989年,桃花澗、霜紅苑、景緻崗植紅楓、雞爪槭1.4萬株。
1990年,紅葉林建成。山林經精心養護,保持了原有棲霞丹楓滿山崗勝景。棲霞寺前的園林佈景有開闊的草坪,有古幹盤曲的紫藤,有近百年的翠柏綠蔭,也有50年樹齡的大楓香。紅葉園“霜紅苑”,配植四時紅葉花木,四季皆能觀賞棲霞丹楓景觀。
2009年,南京棲霞山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11] 
2010年12月,棲霞山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成為國家森林公園。 [26] 
2012年,入選由金陵晚報主辦的“新金陵四十八景”。

棲霞山傳統習俗

春節期間,到棲霞古寺撞鐘祈福是南京市民和遊客的傳統活動。古時每到元宵節期間,棲霞山周圍的村民都要上龍王山,祭拜龍王,家家玩龍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 

棲霞山傳説軼事

傳説,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直到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三聖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於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分鑿於294個佛龕中。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號稱千佛崖 [10] 

棲霞山環境保護

棲霞山所在區域規劃採用天然氣、電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作為燃料和熱源,避免旅遊產業發展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影響,保障棲霞山所在區域區內的環境空氣質量可以得到保障。規劃遠期棲霞山所在區域內工業企業全部退出,無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實現固體廢棄物零排放。棲霞山所在區域土地徵用後採取平整一塊使用一塊,儘量減少土地裸露的時間,以減少水土流失對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響。除必要的新增建設用地外,儘量對現有建築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自然水域、山體和植被的侵佔。棲霞山以生態保護為重點,在環境容量許可條件下,適度進行風景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堅持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山水度假·文化休閒”為發展戰略,打造自然與文化複合的城市型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規劃內容基本體現了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