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棲雲山

(蘭州市棲雲山)

鎖定
棲雲山是蘭州市榆中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興隆山東西兩主峯之一,一曰棲雲,一曰興隆。東峯“興隆”海拔2400米,西峯“棲雲”海拔2500米,二峯間為興隆峽,有云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峯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景點。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
清代全真教高道劉一明在棲雲山悟道,著有《棲雲筆記》,從此棲雲山名聞天下。
中文名
棲雲山
地    點
蘭州市榆中縣
海    拔
2500 m
人    物
劉一明

目錄

棲雲山簡介

棲雲山因清代高道劉一明而聞名天下。
劉一明(公元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重陽、王常月後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雲: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痾盡除。十九歲外遊訪道。二十二歲在榆中(今屬甘肅)遇龕谷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復遊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云云。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説,成為晉、陝、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
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藴》、《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啓蒙》、《雜疫症治》、《沙脹眼科》等行世。
劉一明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藥生於自身,為元性,外藥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並採理學之説,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的註疏有獨到之處,對火候的分別尤稱細微,但其説較伍柳一派為隱晦。其內丹學具有濃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針序》以中正之道為"貫通三教之理",謂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撰《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以易學論金丹,以金丹釋儒門易學。其《修真辨難》稱:"大學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學,其中有大露天機處,特人不自識耳。至於贊易十傳,無非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故其內丹理論中,頗多融合儒釋、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言論。
劉一明於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後,安放於興隆山靈塔中,唐璉寫了一幅小楷《恩師劉老夫子贊並塔銘》以示紀念,他以道家的語言,盛讚劉一明一生對道教理論的闡揚與實踐,“同華嶽”“並衡嶽”,“道氣常存於宇宙,慈雲普覆於大千”。

棲雲山後人評價

另有位於廣東饒平黃崗城北郊約二公里處的棲雲山,海拔不詳。山上有天然巖洞,寬5米,高1.7米,深5米許,有甘洌清泉從巖洞潺潺流出,四季不竭,遂成勝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