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读音sē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3]《说文》中说“森,木多貌。”可见,“森”的本义是树木茂密的样子。后引申为众多。又由本义引申为阴森,幽暗的样子。 [3]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4])
- 中文名
- 森
- 拼 音
- sēn
- 注音字母
- ㄙㄣ
- 字 级
- 一级字(编号2567) [1]
- 部 首
- 木
- 平水韵部
- 平声十二侵 [5]
- 总笔画
- 12
- 五 笔
- sssu
- 笔顺编号
- 123412341234
- 统一码
- 基本区 U+68EE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森”是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图1,2)。“森”字由三龙旬拳个“木”字按照品字结构糠乃炼组成。但商代甲糠去骨文刚开始时并不舟灶杠是按照这种结构组成的,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图1)。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影才提驼付料,“森键才”的结构才开始变化(图2),键霉榆且延续到后世。
“森”字是会意字。由三“木”构成,意思是由特别多的树连在一起,由此也产生了森林的含义。“森”的本义是指树木茂密的样子。杜甫《蜀相》中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里引申为众多之义。张九龄《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中说“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森林里光线幽暗,故引申为阴沉、幽暗的样子 [3] [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4] [7]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林部》 所今切
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8]
说文解字注
木多皃。从林。从木。
按篇、韵皆云:森、长木皃。疑篇、韵所据为长。从林从木,正谓有木出平林之上也。
读若曾参之参。
所今切。七部。 [9]
广韵
所今切,平侵生 ‖ 森声侵1部
森,长木皃。所今切。十。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又盛也。潘岳《籍田赋》:森奉璋以阶列。
又植也。《元包·坤辞》:丞森囤若。
又《固陵文类》:宋杜曾诗:哀猿藏森耸,渴鹿听潺湲。注:森去声,所禁切,音渗。 [11]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森”字是由三个“木”字按照品字形结构组成。首先,在中上方写出一个“木”字。随后在正下方再写两个“木”字,最后一笔一捺结束“森”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ʂ | i̯əm | |
王力系统 | 侵 | ʃ | ǐəm | |
董同龢系统 | 侵 | s | əm | |
周法高系统 | 侵 | s | iəm | |
李方桂系统 | 侵 | s | rjəm | |
魏 | 侵 | jəm | ||
晋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北魏後期北齐 | 侵 | jəm | ||
齐梁陈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ʂ | i̯əm | |
拟音/王力系统 | ʃ | ǐěm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ʃ | jem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ʂ | iɪm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ṣ | jəm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ʃ | ǐəm |
[16-17]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请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森 | 森 | 深 | 平声 | 侵 | 生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所今切 | ʃjem | |
集韵 | 深 | 平声 | 侵 | 生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䟽 簪切 | ʃiem | |||
韵略 | 平声 | 侵 | 梳簮切 | |||||||||
增韵 | 平声 | 侵 | 疏簮切 | |||||||||
中原音韵 | 森 | 阴平 | 侵寻 | 审 | 全清 | ʂəm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寻侵 | 尸簮切 | |||||||||
洪武正韵 | 森 | 平声 | 侵 | 审 | 所 | 全清 | 疏簪切 | ʃiəm | ||||
分韵撮要 | 深 | 阴平 | 审 |
[1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