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棠陰夏布

鎖定
棠陰始建於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已有970餘年的歷史。棠陰地處宜水中游,東倚卓望高峯,南屏桃華名山,宜水清激如練,蜿蜒貫通南北。棠陰方圓百餘里,山巒起伏,田連阡陌,果樹成林。棠陰物產豐富,尤以夏布為最,蜚聲中外。
中文名
棠陰夏布
類    別
始    於
明朝中葉
棠陰夏布始於明朝中葉,當時有一位吳姓的本地商人在漢口經商,看到夏布盛銷,僅組織了一班人去產出地學技術,而後返回棠陰開始辦起了織布坊。到清乾嘉時期最為興盛,建有織布坊(除家庭作坊)100多個,鎮上居民家家會績鄉瓷夏布。隨着市場的需求,又興起了漂染坊,從雷灣村渣堡至解放村索湖7公里長的河邊,建有漂染坊20多個,其中以碓白橋漂染坊技術最高。由於境內宜水全是孵石河,清澈見底,含硫磺質最多,使得棠陰出產的夏布潔白如銀,輕柔勝絲,是避暑爽身的衣料佳品,素稱江西紡織業中的一顆明珠。於是又興起了專門從事經銷夏布的夏布行,其中以“同和夏布行”為最大。夏布商人還把外地織出的粗糙夏布運進棠陰進行漂白和包裝,從內到外使用粗布、棕衣、羽葉、粗布、油紙五層包裝物,所包裝的夏布能放在水中浸72小時不濕。印上“銀河”或“白象”商籤和“某某夏布行”字樣,然後遠銷日本、朝鮮、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一帶和國內各地。
1939年秋,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紡織科畢業的梁幫柱(字砥澄,江西新建人)和歐陽 (字西生,江西宜黃人)奉省教育廳命令前來棠陰籌備創辦了麻職學校,校舍設在吳氏八府君祠,除開設了普通中學基礎課程外,另設了苧麻、漂染、紡織、機織、意匠分解等專業課程。早晨、上午上理論課,下午進廠實習。在棠陰的短短七年中,培育了200多名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在江西眾多的中等職業學校中比之瓷職、紙職、糖職等影響更為深遠。1989年辦起了夏布廠,但因資金不足和夏布價格下跌而停產。
棠陰夏布織造工藝比較精密,生產流程也比較複雜細緻。棠陰織夏布為高機生產,而外地諸如萬載、新餘、分宜、廣豐、湖南鄉則多用矮機生產。織布一般分為績鄉恣、牽紗、刷紗、過筘、上機織布等程序。棠陰夏布在當時能譽名中外的不僅是能織出800-1200筘的精、細、光、滑、軟的夏布,而且是國際國內進行漂染深加工的唯一生產地區。國內商曾有“藥不到樟樹不全,夏布不到棠陰不白”的之稱,國外商曾有“棠陰夏布勝杭紡”之美稱。棠陰深加工的工序為:將夏布通過高温蒸布、淪布、醬漂、打碾、水漂、過醬、脱水、漂曬、再打碾、上邊、拆布、包裝、上標等十三道工序,使夏布形成自然白布。如需要花色夏布,再通過漂染房6道工序定色。當然,棠陰夏布能成為高檔夏布,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最主要的是鎮內有那含有礦物質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