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棠陰古建築羣

鎖定
棠陰古建築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宜水河畔, [1-2]  距離宜黃縣城14千米。
棠陰古建築羣為贛派建築風格。 [3]  建築類型多樣,有祠堂、官邸、店面、門樓、牌坊、磚塔、廊橋、路亭、民居近100處。棠陰古建築羣既保存了明清盛時的建築風格,又體現了棠陰鎮當地的歷史經濟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被中國國內建築學者譽為“明清建築史的縮影”,是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區古代磚木結構建築的實物資料。 [2] 
2019年10月,棠陰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中文名
棠陰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
著名景點
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Ⅲ-341

棠陰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官帽廳 官帽廳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吳氏遷居至此,種植甘棠而得名。 [2]  之後,又陸續有羅姓、符姓、黃姓等人口遷入,棠陰逐漸變成了一個集鎮。 [1] 
明宣德五年(1430年),宜黃知縣譚政為吳餘慶恩賜榮歸祭祖興建牌樓承恩坊豎立街口以示彰顯。 [4] 
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吳氏後裔經商夏布發跡後,在中街興建大宗祠八府君祠。 [4] 
明崇禎元年(1628年),萬壽塔始建,清初建成。 [5] 
民國時期,江西省在棠陰設有江西省麻織學校,師生多時達五百餘人,為江南各地的紡織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1] 

棠陰古建築羣建築特點

棠陰古巷 棠陰古巷
棠陰古建築羣建築類型多樣,有祠堂、官邸、店面、門樓、牌坊、磚塔、廊橋、路亭、民居近100處,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冠佳廳、官帽廳民居為代表。 [2] 
棠陰古建築羣多為梁式木構架,梁式木構架是沿着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之上架樑,再在樑上重疊數屋瓜柱和梁,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平面佈置常為三開間,前後天井,格局嚴謹而富於變化,善於結合自然環境組成和諧巧趣的建築空間,建築雕飾題材廣泛,技藝高超,造型優美,在風火山牆、檐椽、鬥供、梁坊、雀替、柱頭、柱礎、門眉隔扇、窗檑各處,無不考究形制,巧着雕飾,圖案紋樣繁複巧妙,人物戲文、魚蟲花鳥、山水樓台生動精美,構圖別緻,刀法精湛,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等多種形式。 [4] 
棠陰古建築羣既保存了明清盛時的建築風格,又體現了棠陰鎮當地的歷史經濟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 [2] 

棠陰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陰吳姓的大宗祠,前半部保存較好,後半部包括天井、寢室已毀,前院門樓也拆除,改建成了小學校舍。祠宅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 [6]  中堂為三開間,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階,中堂前是一院落,兩旁設有廂房。中廳為單桅懸山頂,面闊3間,進深5間,有石礎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長各為2.46米;石礎周長達到2.90米,有鏤空寶相仰蓮圖飾;抬梁式構架,斗拱交疊,雀替均有花紋;前梁雕有“雀、鹿、蜂、猴”圖案。中廳兩旁為掖門,掖門外各有小天井及上下兩殿,為放置神主牌位之處。中廳前為一大天井,長19.67米,寬17.46米,中有古井2口。天井旁各有28柱走廊,欄杆相連。 [7] 
  • 日字塘老居
日字塘老居,位於棠陰鎮下街西巷,是座民屋五開間住宅,因天井前半部為一長方型池塘,中隔長條麻石,形如日字而得名,現為羅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牆封閉,內屋分前後兩廳,前廳設有門廳,前廳和門廳的地面以石板鋪就,礎柱木質,有簡單紋飾;後廳礎柱石。前廳和後廳以天井分開,沿天井兩側為廊,勾通“日字塘”前後兩部分。天井中央設有水池,池邊未設欄杆。 [8] 
  • 萬壽塔
萬壽塔,位於棠陰鎮建設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龜山上,為6面7層磚石結構。塔高36米,直徑8米,雄踞龜山,俯瞰棠陰。塔南底層有門,高2.3米,寬0.84米。從第2層起,每面有窗口1個,計36個,層與層之間用磚砌成飛檐,厚約1米,塔內壁有兩條通往塔頂的階梯共588個,分兩個門進入,互不相遇,至第1層可望但不可及,現塔頂部分損壞,頂部長有樹叢,塔身有裂紋數處。 [5] 
  • 恆富安
恆富安,又名吳家大院,位於冠裳坊,曾是棠陰鎮政府所在地, [9]  是清代吳氏富公子所建的豪宅,佔地含祖堂在內達1700平方米。整體由廳屋與祖堂觀戲樓組成。廳屋設上、中、下三堂,進門設寬敞的風門廳,懸山頂,內有卧室100間,西南角設有繡花樓。西部封火牆外。另造祖堂,設上、下兩堂,下堂飛檐翹角,門樓擬重檐廡殿頂。 [10] 
  • 承恩坊
承恩坊,又名功名牌坊,位於棠陰鎮的下街口上,承恩坊為全木質結構,坊高8.35米,寬5.1米,四柱三門三樓式。枋分三層,底層為兩根1.12米長的楮木圓柱,立於基石上,每柱有兩塊刻花護柱石。中門高3.13米,寬3.1米。門上橫額鏤刻有“中憲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吳餘慶”十三個正楷字,字下嵌有四個木質葵花園柱。字額上端為第二層,斗拱直託檁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長方形額匾,黑邊紅底,橫書“承恩”二字。 [11] 
  • 冠佳廳
冠佳廳,又名羅家大院、羅氏官廳,位於棠陰鎮通棠街北端,是一座清代建築,系清光緒初年羅亨溶所建,坐東朝西,磚木石材建造,混合式構架,進深有70餘米,寬20米,有大小房屋90多間。冠佳廳建築設置有明確的中軸線,沿中軸線兩側有規則地佈置房間,建築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塊長石達9.3米,被譽為江南民居第一長石,在當時全靠人工搬運情況下其難度極大,相傳從遠處將巨石運到棠陰,僅運費就花費了一根金條。 [12] 
  • 式好居
式好居 式好居
式好居位於棠陰鎮下街,為吳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建築。式好居始建於清初,原為書院,現為吳姓所居,因門楣題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門為“八”字形,門牆呈半圓形,沿門牆兩側各有一排矩形廂房,廂房之間為“U”形天井,中有三開間,明間為穿堂,左右兩間為不規則形居室。各有六邊形嵌花窗户,頂部構架為抬梁穿鬥式,斗拱承託。 [13] 
  • 冠佳廳
冠佳廳位於通棠街口,為清代羅氏豪宅,門樓全用方磚和模式花磚壘砌,一進三堂,穿鬥與抬梁混合構架,斗拱月梁獨特,沿中軸線兩側,對稱佈設房廳,天井全用巨長條石鋪設,其中有一條石長達九米餘,被專家們稱為“江南民居第一長石”。 [14] 

棠陰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棠陰古建築羣被中國國內建築學者譽為“明清建築史的縮影”,是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區古代磚木結構建築的實物資料。 [2] 

棠陰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棠陰古建築羣文化

蝙蝠廳 蝙蝠廳
棠陰曾是古代贛東文化發源地之一, [15]  民風淳樸,尊師重教,“撿漏趁晴天,讀書趁少年”,百姓“樂讀書而好文辭”,故書院林立,賢能輩出。唐天佑年間(904年—919年)官辦的“湖山書院”和“山灣書院”就設在楊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啓蒙恩師杜子野先生常在此地著書立説。大戲劇家湯顯祖的驚世之作《臨川四夢》,也是在棠陰初演而聞名後世。 [15]  此外,棠陰還留存有第四次反圍剿時紅軍活動的大量遺蹟,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戰指揮所及紅軍大學遺址、紅軍戰士書寫的革命標語等。

棠陰古建築羣節慶活動

棠陰古鎮文化活動有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燈會。 [1]  棠陰花燈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棠陰民眾都會制扎出承恩、冠棠、帶橋等17路造型各異的花燈,在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競相媲美,熱鬧非凡。 [16] 

棠陰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棠陰古建築羣天井 棠陰古建築羣天井
2003年7月,棠陰鎮被江西省政府評定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棠陰古建築羣為省保單位。 [4] 
2008年,宜黃縣投入了6萬元,由宜黃縣文化局、文博所牽頭,對該鎮的古牌坊承恩枋進行了修繕,使得這一市級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 [17] 
2010年,宜黃縣投入8萬元,對三禳遺風偏殿瀕臨倒塌的牆體進行了搶修;成立了由縣長親自擔任主任委員的迎恩塔修膳委員會,投資60萬元對迎恩塔進行修膳。 [17] 
2014年,宜黃縣申報棠陰古建築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江西省文物局審核。 [18] 
2018年,棠陰古建築羣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 
2019年10月,棠陰古建築羣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 

棠陰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棠陰古建築羣地址

棠陰古建築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 [2] 
棠陰鎮

棠陰古建築羣交通

宜黃汽車站到棠陰的公交,發車時間為07:00、08:00、09:00、10:00、11:0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