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棠樹

鎖定
關於召公的記載,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見到,唯一可信的資料,便是《詩經》的記載。詩經是純粹的民歌,動人民口傳口唱的歌,可見一個人真正地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為政清廉,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召公沒有留下鉅著鴻篇,沒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沒有能夠留下隻言片語。然而,他卻把自己留給了煌煌三千年歷史,留給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歷史與道德的承傳有時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眾的擁戴,是依靠社會主流的支撐與包容而繼往開來的。精神本來是無形的,而融匯與吸納的形式和流程,卻是可見的。
中文名
棠樹
拼    音
táng shù
注    音
ㄊㄤˊ ㄕㄨˋ
解    釋
棠梨樹。喻惠政

棠樹詳細釋義

棠樹典源

《毛詩正義》卷一之四〈國風·召南·甘棠〉
毛詩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詩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説。」
《左傳·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 杜預 注:“ 召公奭聽訟,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樹,而作勿伐之詩,在《召南》。”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1] 

棠樹釋義

“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後因以“棠樹”喻惠政。

棠樹同源典故

劭伯樹 南山遺愛 召伯遺澤 召公棠 召南棠 思召伯 愛棠 憩棠 憶召公 憶甘棠 故國裁棠 棠影 棠户 棠樹 棠樹政 棠樹遺愛 棠花 棠芾 棠茂 棠葉 棠遺善政 棠郊 [1] 

棠樹運用示例

唐劉禹錫 《寄陝州姚中丞》詩:“相思望棠樹,一寄商聲謳。”
唐 黃滔 《鄜畤李相公》詩:“遊子不緣貪獻賦,永依棠樹託蓬根。”
張垍 《奉和嶽州山城》:“訟虛棠户曙,觀靜竹檐曛。”
宋 梅堯臣 《送棣州唐虞部》詩:“風俗已如此,憩棠無訟爭。”
《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劉孝綽《棲隱寺碑銘》:“ 召棠且思, 羊碑猶泣。”
清 趙翼 《青山莊歌》:“令孫繼起為方伯,分陝曾栽召伯棠。” [1] 

棠樹相關閲讀

關於召公的記載,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見到,唯一可信的資料,便是《詩經》的記載。詩經是純粹的民歌,動人民口傳口唱的歌,可見一個人真正地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為政清廉,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召公沒有留下鉅著鴻篇,沒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沒有能夠留下隻言片語。然而,他卻把自己留給了煌煌三千年歷史,留給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歷史與道德的承傳有時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眾的擁戴,是依靠社會主流的支撐與包容而繼往開來的。精神本來是無形的,而融匯與吸納的形式和流程,卻是可見的。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亦稱邵公。周召分陝後,據《史記》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詩經》裏有《甘棠》詩一首,其詩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説”。翻譯成現代話:
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砍傷,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動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