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棠口村

鎖定
屏南縣棠口鎮棠口村,始建於宋慶元初年(1195年),迄今已有810多年的歷史。屏南建縣以來系全縣文化、商業活動的中心。悠久的歷史藴藏着豐富文化遺存古蹟,具有濃厚的古文化積澱,其中有古建築文化、科舉文化、戲劇文化和革命遺址等古文化內涵之村。 [1] 
中文名
屏南縣棠口鎮棠口村
別    名
棠口
氣候條件
年平均氣温15.5℃,氣候適宜萬物生長
人口數量
4520人
著名景點
千乘橋,棠口中學
火車站
屏南站(在建)
車牌代碼
閩J

棠口村地理位置

棠口村位於屏南中部,省道安嵩線從村西穿過,東臨白洋溪、南距屏南城關僅6.5公里,西望白溪各村,北往國家級自然風景區“白水洋”。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無限優美。 [1] 

棠口村歷史沿革

棠口村原屬古田二十八都五保管轄,清雍正13年(1753年)二月屏南建縣以後,為屏南縣三都之轄,民國三年(1914年)廢都制,全縣劃為三個區,棠口屬南一區駐地,1937年全縣劃為3個區署。棠口為第一區署駐地。1940年全縣設12個鄉鎮,棠口為棠口鎮公署駐地,1944年全縣12個鄉鎮整編為8個鄉鎮,棠口屬棠際鄉駐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全縣劃為三個區,棠口為第一區駐地,1951年全縣調整為4個區,棠口為第三個區駐地。1952年全縣劃為6個區,3個鎮,55個鄉,棠口仍是三區駐地。1955年三區改為棠口區公所,啓用新印章。1958年全縣改組為五個人民公社,棠口為先鋒人民公社駐地,1961年全縣劃為11個人民公社,棠口為棠口人民公社的駐地,1984年全縣成立鎮鄉人民政府,至今為棠口鄉人民政府駐地。2018年1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屏南縣棠口鄉撤鄉設鎮的批覆,經研究,同意屏南縣撤銷棠口鄉,設立棠口鎮,以原棠口鄉的行政區域為棠口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棠口村自然條件

嶺下溪和白溪於棠口村前交匯成棠溪。水碧潭深,曾有“澗水狂狂撲面來,兩溪交瀉自瀠洄”的寫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秋爽夏涼,年平均氣温15.5℃,氣候適宜萬物生長。

棠口村村鎮規模

棠口村是棠口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村共有32個村民小組,912户,4520人口。境內設有棠口中學、棠口學區、鄉衞生院、公安派出所、林業站、廣電站、農資供銷、社會聯動網等十幾個服務單位,職工家屬達500多人。近年來完成了村道輔設、電網改造、自來水等三大工程,以及“坡丘橋”和“犁潭橋”的改建工程。

棠口村人物風情

棠口村人才薈萃,素有一村四舉人之稱,還有雕刻藝術和木偶戲藝術曾名馳各地
清乾隆三年開縣舉人周大訓。乾隆五十七年舉人周大俊,嘉慶二十四年解元周坊。光緒二十三年武舉人周典徽以及周天麟,周永熊、周尚黼、周大權、周尚藻、周珠聯、周鍾望、周子岐等貢生22人,生員98人。清末民國初的“中國同盟會”會員,周箕疇,木偶藝人周鄭寶,雕刻大師危大佑,民間畫師周其洪和近代博士周真平、高級工程師周化羣、周榮良、周愛花、周翠英等40多人都頗有名氣。

棠口村名勝古蹟

棠口村的名勝古蹟居全縣之首,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乘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八角亭”、“祥峯寺”、“新四軍三支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和閩屏游擊隊作戰指揮部“林公殿”、“新四軍三支六團團部舊址”、“姑娘厝”,建於清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宮”、“三聖夫人殿”以及建於清末的屏南最早的西醫“潘美顧醫院”舊址和“淑華女子學校”的舊址,至今保存完好。
1、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部舊址位於棠口村龍辰崗上。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磚木結構的兩層甌洲式的樓房。1986年8月葉飛副委員長視察閩東時還為“姑娘厝”題寫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部舊址”的光輝歷史文獻。
2、潘美顧醫院舊址
潘美顧醫院: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位於棠口村的龍身崗,佔地面積為3.1畝,建築面積1192平方米,原有門房、太平房、膳廳、廁所、柴房等配套建築。內有個寬廣的操場,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空氣清新宜人,醫院的主體建築和周圍環境佈局具有典型的歐洲風格。基督教教會在屏南創辦的第一個西醫院,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
潘美顧醫院設置有內科、外科、手術室、檢驗室、門診、婦產房、太平間、門房等。鐵架病牀60多張,護士10多人,醫生3人。第一任是潘美顧醫生,第二任是邴淑惠醫生,第三任是徐則舒醫生。當時有鄰縣的建甌、政和、周寧、古田等靠近屏南的一些村莊都有病人前來就診。
3、淑華女子學校舊址
淑華女學校:位於棠口村的龍身崗上,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由中華聖公會創辦,這是依靠外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學校建制有幼兒園、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當時只辦到高小,只收女生,採用寄宿制,當年學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佔多數,四個月為一學期,每天上八節課,設有“聖經祈禱文、英語、國文、算學、歷史、地理、圖畫、唱歌和體育等學科”。
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中華聖公會在淑華小學的基礎上又創辦華女子初級中學,她為屏南最早的中等學校。

棠口村自然景觀

1、“天然游泳湖”位於棠口鄉北面的兩溪交匯處。於九十年代初期建成。面積達60多畝,水碧波清,鳥飛魚遊,是人們游泳垂釣,休閒觀光的好景點。
2、“犁潭水庫”(旺坑電站水庫)上游從棠口村水尾“溪東”起至安溪村的“爐坪”,其面積近千畝,沿途山清水秀,山花燦爛,可供人們遊艇觀光,休閒釣魚的水上旅遊的景點。
3、“鏡湖”位於棠口村祠堂面前,面積有二畝之多,每逢春漲迷漫,湖水泛溢,原有神鯉數百頭,隨波飛騰雲霧間,水退仍歸湖中,內有雙井,水色澄潔,或濁一井,其一必兼二井之用。外有一澗稱“九曲溪”傍湖而流,下游有一小潭,中隱紅石一方,稱為“石印”,相傳此印若現,村裏必中科名。
4、“林公崗”位於棠口村東西,海拔雖只900米高,但蹬峯頂可望白溪、裏鳳林等幾十個村莊。設有“忠平王林公”碑座,數百畝之內,松竹常青,茶果花香,東南方靠“爐坪水庫”可望上下兩湖全景。是個清風明月的乘涼景點。曾經吸引着不少遊客前來觀光。

棠口村文化活動

棠口村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迎三聖奶、陳大奶和鬧元霄的舞龍獅迎神活動,請戲班演戲五七天慶賀,村民自制“香龍”、“布龍”、“青獅”、“花燈”在鑼鼓樂的伴奏下,每晚遊遍各街各巷,十五日晚上游過大街小巷後,便進入婚喜、壽慶家慶賀,要唱詩講好話,所到人家鞭炮迎送,並以糖茶、美酒、果品招待,並送給紅包。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為半年節,於祥峯寺做道場三天,十五夜村眾提火把、隨和尚道士到全村各路口為孤魂野鬼施捨齋饅、袊衣瞑財,深夜時厝橋下舉行“放蒙生”,又稱“放水燈”,祈求合鄉平安。
棠口位於屏南縣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海拔760m,年降水量1770mm,年雨日136天左右,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薯為輔,經濟作物以香菇、茶葉為主,水果為輔。 該村土地總面積27317.1畝,耕地面積3676.3畝,園地面積2033.1畝,林地面積17657.7畝,城鎮村工礦面積624.2畝,交通用地面積197畝,水域面積936.2畝,未利用土地面積2192.6畝,境內主要河流為棠口溪、自西北流向東南,與南部的自西向東流的金造溪在單條橋匯合流入霍童溪,兩河流水面積共計2510.3畝,水能資源豐富;棠口村主要氣象災害是洪水和滑坡。年未實有耕地面積4357畝,其中水田3927畝,旱田2555畝,農作物播種面積6216畝,糧食播種面積5676畝,糧食總產量2078.8噸,茶葉面積927畝,茶葉產量38噸。全村村民共開發非3000多畝種植油奈、板栗、柿子、桃等多種水果。現種茶4000多畝。植樹造林和、育竹2000多畝。全村500多户羣眾種植香菇400萬筒。 棠口村主要發展茶葉的加工,與處理。

棠口村千乘橋

位於棠口村水尾。始建於南宋理宗年間,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權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長62.7米,寬4.9米,橋面距水面高度9.7米。東有石階40級,西有15級。一墩二孔,墩呈船形,為花崗岩石砌築,墩尖端雕刻為雞頭形狀。每孔跨度27.5米。橋屋有24間99柱,懸山飛檐翹角頂,橋中設神龕,祀五顯靈官大帝。兩邊有條板椅,供行人憩息。兩旁尚存檔風板,以御風雨侵襲。建橋主繩寧邑張成德、張成來,副繩寧邑何開發、何奶興;石匠寧邑張成送。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峯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千乘橋若長虹卧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
橋南端有四通碑記,其中三通記載着捐款人姓名與金額,一通為周大權撰寫的千乘橋記。碑文雲:周制徒槓輿梁成,歲不廢修,今闕不講者,賴磐石之堅,一構動經數百載也。棠溪有橋,顏曰千乘,雙峯其對峙也,雙澗其匯流也。雖居僻壤,而北抵縣城,南通省郡,實往來之通衢。自宋以來,重建已三次矣,迨嘉慶十四年,兩河伯爭長,又蕩然無存。行人病涉,時以小艇濟之橋也,而變為渡焉。特是羲馭西沉,誰作漁郎之喚;鴨頭春漲,那為舟子之招。緬彼徵人,其自涯而返者,來易更僕數也。爰與諸同人募金再造,於嘉慶二十五年仲冬下浣,重協力重興。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架木凌空,上擬雲橫百尺。自此乘駟長卿、騎驢高客以及農工商賈,鹹不必於棠溪岸上覆須一葦之杭,是禳往熙來,依然有千乘橋濟厥巨川也。落成後倚欄憑眺,爰窮源竟委而歷志之雲。

棠口村棠口中學

棠口中學 棠口中學
棠口中學系屏南縣農村初級中學,地處屏南縣歷史文化名村棠口村,學校歷史文化悠久,其前身為始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的淑華女子學校,這所學校由中華聖公會創辦,這是依靠外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學校建制有幼兒園、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當時只辦到高小,只收女生,採用寄宿制,當年學生五十六人,教徒子女佔多數,四個月為一學期,每天上八節課,設有“聖經祈禱文、英語、國文、算學、歷史、地理、圖畫、唱歌和體育等學科”,其辦學水平和教學條件在當時的閩東山區首屈一舉,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中華聖公會在淑華小學的基礎上又創辦華女子初級中學,她為屏南最早的中等學校。
棠口中學坐落於棠口村美麗的新厝龍身崗,周圍三面環山,綠樹成蔭,校園環境良好,空氣質量新鮮,是個教書育人的理想之境。全校操場建築山林等佔地面積100畝左右,系我縣各類學校自有土地佔地面積最大的一所學校,學校廣場中央屹立着兩座磅礴雄偉的建築<教學樓和綜合樓>,它是棠口村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遠處高山遙遙相望,雄姿瀟灑。學校總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左右。設有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新舊兩棟,四層式的教學樓,七層建築綜合辦公樓,還有剛建設投入使用的新學生食堂等各類教學設施,它為寄宿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的優勢便利,近幾年來學校對學生學習生活紀律及學校設施條件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略有良好改變,2006年以來我校的學生畢業中考成績及重點高中錄取率等成績這幾年一直有所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棠口中學創辦多年來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歷屆優秀畢業生爭鋒相助於母校的所有,形式上彌補母校的各類空缺。該校曾創辦過幾屆的高中教學班,辦學成效得到過認可,現為農村完全中學。該校常年在校生約700-900人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因為整體的政策所變,學生整體水準欠佳,這也給棠中的老師們提供了極大的挑戰機遇,相信棠口中學的老師們一定能夠做到盡善盡美。
學校常年在校教工76人左右,有11名為高級職稱教師,該校教師團隊為學校教書育人及培養人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們為棠口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