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魚類

鎖定
棘魚類,原始有頜類,因鰭前端有硬棘而得名。個體不大,歪型尾;胸鰭和腹鰭之間有“額外”的偶鰭,或附加鰭;體被細小菱形鱗片。最早出現於志留紀蘭多維利世,泥盆紀較繁盛,之後逐漸衰落直至早二疊世時滅絕。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棘魚亞綱
棘魚目
棘魚科
中文名
棘魚類
所處時期
志留紀蘭多維利世

目錄

棘魚類特徵

棘魚
棘魚(2張)
因鰭前端有硬棘而得名。個體不大,歪型尾;胸鰭和腹鰭之間有“額外”的偶鰭,或附加鰭;體被細小菱形鱗片。泥盆紀較繁盛,之後逐漸衰落直至早二疊世時滅絕。 所屬學科: 古生物學(一級學科) ;古脊椎動物學與古人類學(二級學科) ;魚類(三級學科)

棘魚類簡介

棘魚類 棘魚類
已絕滅的早期魚類。它們營淡水或鹹水生活,從志留紀晚期一直持續到二疊紀早期,前後約生存了 1.5億年。
棘魚類通常具紡錘狀的體形。體小,除少數屬種體長可達2.5米外,大多數的早期種屬,體長一般不到20釐米。具 1或2個背鰭,1個臀鰭,成對的胸鰭與腹鰭。這些鰭的前端,均為一堅硬棘所支撐。在原始的種類中,胸鰭與腹鰭之間,尚有成對的中間棘,其數目不等,最多可達6對;一般認為中間棘的數目越多越原始。頭部和體部均被以小的方形鱗,鱗片平鋪而互不覆壓。具歪型尾。眼大,位於頭部前端側面;眼周圍具發達的鞏膜環,一般由5塊骨片組成。鼻孔小,在原始種類中每對鰓裂均具各自的鰓蓋,最前面的一對鰓蓋由舌弓支持,其餘的由鰓弓支持。在進步種類中舌弓支持的鰓蓋增大,而取代其餘的鰓蓋(見圖)。
棘魚類

棘魚類進化趨勢

棘魚類 棘魚類
膜質骨由小變大,由厚變薄;中間棘逐漸消失,其硬棘插入體內的深度遞增;舌弓鰓蓋增大而其後的鰓蓋消失。
1844年阿加西茲首先描述棘魚化石時,認為這是不同於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的單獨類羣。其後霍姆格倫將其置於軟骨魚類。而沃森則認為棘魚類和盾皮類親緣關係最近,因此,在較長的時間內,棘魚類被置於盾皮魚類中。也曾有人將它作為獨立的綱與盾皮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並列。許多學者認為,棘魚類和硬骨魚類最親近,在分類上可作為魚綱的一個亞綱,與硬骨魚亞綱並列。棘魚亞綱(Acanthodii)下分3個目5個科:
柵魚目(Climatiida)
柵魚科(Climatiidae)
雙棘魚科(Diplacanthidae)
巨棘魚科(Gyracanthidae)
銼棘魚目(Ischnacanthida)
銼棘魚科(Ischnacanthidae)
棘魚目(Acanthodida)
棘魚科
棘魚科(3張)
棘魚科(Acanthodidae)

棘魚類分佈

棘魚亞綱化石的地理分佈較廣,歐洲、北美北非南亞均有報道。我國也有發現,分佈在南方省分的早泥盆世地層中,如Sinacanthus,Youngacanthus等,但均為零散的鰭棘或鱗片。最早發現的Asiacanthus,不屬於棘魚類,而是節甲魚類
棘魚綱(Acanthodii) --已知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
棘魚類是已知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它們出現於志留紀早期,繁盛於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石炭和二疊紀時便逐漸衰落和絕滅了。它們的一些獨特的特徵使它們形成一個獨特的自然類羣。人們把它們作為一個獨立的綱。
稱之為棘魚,是因為它們的背鰭、胸鰭、腹鰭和臀鰭的前端有硬棘。它們的形體似鯊,歪形尾;胸、腹鰭發育完全,但鰭條不發育,在胸鰭和腹鰭之間有“額外”的偶鰭,或叫附加鰭;體被細小菱形鱗片,其結構似軟骨硬鱗魚;眼大,側生,前位並有圍眶骨;背鰭一個或兩個;有原始的頜,一個擴大的上頜骨與發育完善的下頜咬合,上頜無牙,下頜有牙;內骨骼已開始骨化。上述的一些特徵中除頜的構造原始外,其他的特徵均相似於比它們進步的硬骨魚類,它們是從無頜類向有頜類進化的最早嘗試者。
貝爾格將本綱細分為七目,我們僅舉兩目加以介紹。
1?柵棘魚目(Climatiformes)
這是早期、原始的棘魚類。齒生於下頜,上頜無齒。有兩個背鰭;胸、腹鰭間有附加鰭,鰭棘的表面縱紋數目較多,或瘤粒狀飾紋。其典型代表是生活於早泥盆世淡水中的Climatius(柵棘魚),本目化石較多見於晚(中?)志留世至泥盆紀,以早、中泥盆世最多。
2?棘魚目(Acanthiformes)
背鰭一個,無附加鰭,頜鰓蓋將鰓裂全部蓋住,上頜骨分化為3塊,下頜骨分化為2塊。胸鰭有3塊基鰭骨。上、下頜均無齒。這是一類最後出現的棘魚,僅見於早石炭世至早二疊世。其典型代表即Acanthodes(棘魚)。
我國到現發現可歸為棘魚類的一些鰭化石,定名為Sinacanthus P'an(中華棘魚),發現於湖北武昌下泥盆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