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稜皮樹蛙

鎖定
棘稜皮樹蛙,學名:Theloderma moloch (Annandale, 1912),為樹蛙科稜皮樹蛙屬的一種兩棲動物。頭短寬,三角形,扁平;吻與眼徑幾乎等長,吻端橫截而不齊正,吻側斜向下;鼻孔很突出,接近吻端;眼大而突出;吻稜不明顯,頰部幾乎垂直,略凹陷;犁骨齒兩斜到,起自內鼻孔前緣,彼此間距小於到內鼻孔的距離;兩眼間略凹,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尚顯,約為眼的2/3。
棘稜皮樹蛙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學名
棘稜皮樹蛙
拉丁學名
Theloderma moloch (Annandale, 191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新蛙亞目
樹蛙科
稜皮樹蛙屬
棘稜皮樹蛙

棘稜皮樹蛙形態特點

棘稜皮樹蛙圖集
棘稜皮樹蛙圖集(5張)
成體:體較細;體長41mm。頭短寬,三角形,扁平;吻與眼徑幾乎等長,吻端橫截而不齊正,吻側斜向下;鼻孔很突出,接近吻端;眼大而突出;吻稜不明顯,頰部幾乎垂直,略凹陷;犁骨齒兩斜到,起自內鼻孔前緣,彼此間距小於到內鼻孔的距離;兩眼間略凹,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尚顯,約為眼的2/3。
四肢較細短;指間無蹼,指較細而扁平,指吸盤很大,第三指吸盤與鼓膜等大;關節下瘤小;內、外掌突不明顯。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趾具3/4蹼,除第四趾以緣膜達趾吸盤外,其餘蹼均達吸盤處;關節下瘤和內蹤突均小而不明顯,無外踱突。第五趾有鋸齒狀窄膚褶,跗中部腹面的膚褶不明顯。無顳褶,無背側褶;背面疣粒明顯突出,縱向或斜向排列而略形成鋸齒狀的膚稜,頸部的較大,達肩部構成“八”形,頭和四肢背面的較短。咽喉部和四肢腹面皮膚光滑;腹部和體側有扁平疣。 [1] 
背面灰色有黑斑點,大疣為淺黃色;鼓膜黑色;體側在前後肢之間有一個大的不規則黑色和白色的斑塊;腋部有一個白斑;股部外側橫紋不規則,並有黑色、白色和灰色雲斑;腹面黑色,滿布蟲樣網紋直至腿的腹面。
蝌蚪:頭體扁寬,卵圓形,體長略大於體寬;尾長為頭體長的兩倍;尾肌不發達,上、下尾鰭等高,末端較尖。體色黑或深灰,腹面色略淺,唇緣白色。後肢芽期時其皮膚光滑,以後背面有稜狀疣,頭體有許多小感覺窩孔排列成行。鼻、眼均小,背位,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為眼間距的2/3。口部小,位於吻端腹面,其唇不十分發達,口角有若干副突,下唇乳突參差成兩排;唇齒式為I:3+3/III,第一排唇齒在中央間斷比第二、第三排的長;角質頜適中;出水孔大,位於體左側;肛孔在尾鰭基部中央。後肢芽期蝌蚪全長55mm,7頭體長17mm,尾長38mm,尾高12mm;後肢發達者全長58mm,頭體長20mm,尾長38mm,尾高10mm。後期蝌蚪體背面疣粒和膚稜明顯。 [1] 

棘稜皮樹蛙分佈

在中國大陸,分佈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棘稜皮樹蛙生物學資料

成蛙和蝌蚪均生活於海拔650 m的朽木堆下雨水積成的小水坑內。 [2] 

棘稜皮樹蛙種羣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蛙僅在西藏地區發現一個分佈點,其種羣數量缺乏數據。受脅等級:未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