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棗裂果病

鎖定
棗裂果病屬於生理性病害,在我國南北方棗區均有發生,尤以新鄭和內黃棗區發生嚴重。
中文名
棗裂果病
症    狀
果面裂開一長縫,果肉稍外露
病    因
幼果發育初期乾旱少雨
防治方法
合理修剪,注意通風透光
棗裂果病 我國南北方棗區均有發生,尤以新鄭和內黃棗區發生嚴重。在棗果實接近成熟時,陰雨天多時,病害發生較為嚴重。 [1] 
症狀
果實將近成熟時,如連日下雨,果面裂開一長縫,果肉稍外露,隨之裂果腐爛變酸,不堪食用。裂果形狀可分為縱裂、橫裂、T型裂,一般縱裂較多,T型裂次之,橫裂最少。果實開裂後,易引起炭疽等病原菌侵入,從而加速了果實的腐爛變質。
病因
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幼果發育初期乾旱少雨,進入夏秋季後高温多雨,果實接近成熟時果皮變薄等因素所致。同時與果實鈣元素含量不足有關。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注意通風透光,有利於雨後棗果表面迅速乾燥,減少發病。
(2)幼果座果後,科學噴灑1000倍果樹專用“天達2116”藥液,每10—15天1次,連續噴灑3—4次,可有效地預防裂果現象發生。
(3)從7月下旬開始,每隔10-20天噴灑1次3000毫克/千克氯化鈣水溶液,連續噴灑3—4次,直到採收,亦可明顯降低棗果實的裂果現象發生。
(4)幼果座果後及時灌溉,促進果實正常發育,防止裂果現象發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