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枣螺科

头楯目下的一科软体动物
枣螺科(Bullidae)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头楯目下的一个科,具有明确的分类学地位 [1-2]。该科物种的典型贝壳特征为长卵圆形或近似球形,壳质厚且坚固,壳长可达20-24mm,螺旋部内卷形成顶脐结构。其系统分类依据来源于《中国动物志》《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等权威文献记载 [1-2],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东方枣螺等具有纵褶襞与生长线特征的物种 [1]
分类地位
头楯目下的一科软体动物 [1-2]
贝壳形态
长卵圆形或球形,壳质厚且坚固 [1]
壳    质
厚且坚固 [1]
分布范围
中国沿海海域 [2]
文献来源
《中国动物志》 [1]

分类地位

播报
编辑
枣螺科的系统分类犁泪照多体设学定位为兰骗赠真核生物超界/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头楯灶良堡兵照催目,该分杠赠类体系经《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确认,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编纂的权威文献明确记载。在分类层级中,枣螺科隶属于头楯目,与同夜赠危多目其他科物种共享头楯类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1-2]备微。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枣螺科物种的贝壳呈典型长卵圆形,壳长范围集中在20-24mm,壳宽约14-15mm [1]。贝壳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 螺旋部内卷形成顶脐凹陷结构,体螺层占据贝壳全长 [1]
  • 壳表具明显生长线纹与纵向褶襞 [1]
  • 壳口狭长且边缘增厚,轴唇具脐褶突起 [1]
根据2017年发表的东方枣螺研究数据,其贝壳纵剖面可见胚壳结构分化,壳质厚度达到0.8-1.2mm,壳面颜色以乳白色为主并带有褐色斑块 [1]

分布与生态

播报
编辑
截至2025年《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枣螺科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海域,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质海底环境 [2]。其生态习性表现为:
  • 营底栖性生活,通过发达的腹足进行泥沙表层移动 [1]
  • 摄食方式属于肉食性,主要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 [1]
  • 繁殖期多集中在春季,卵囊呈胶质带状附着于基质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枣螺科的分类学研究依托《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卷的完整记载,林光宇等学者对该科物种的形态测量数据、齿舌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描述 [1]。2025年发布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进一步确认了该科在中国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并规范了其拉丁学名Bullidae的命名规则。学术文献中关于枣螺科的研究重点包括贝壳微观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分析、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重构等方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