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棗爛果病

鎖定
棗爛果病一般分為三種類型,既漿爛型、黑疔型、褐皮型。主要治病菌為囊孢殼菌,黑疔型病果的主要致病菌為細鏈格孢菌,褐皮型病果的主要致病菌為毀滅莖點黴菌和細鏈格孢菌。
中文名
棗爛果病
類    型
漿爛型、黑疔型、褐皮型
病    菌
囊孢殼菌
侵染高峯期
8月下旬

棗爛果病發病規律

爛果病多種病原菌可在棗樹樹體的多個部位及病殘體和棗園周圍的多種樹體上越冬。其中主要致病菌囊孢殼菌7月上旬侵染棗果,8月下旬為侵染高峯期,9月中旬為田間發病盛期,晾曬存貯過程中繼續發病。病害的發生與8月中、下旬降雨量關係密切,降雨多、濕度大時易引起爛果病大流行。

棗爛果病防治方法

棗爛果病農業防治

(1)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從根本上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
(2)發病後及時摘除病果,集中予以深埋,以便有效地減少該病再侵染的機會。
(3)果實採收時儘量防止損傷,減少病原菌侵入的機會。
(4)採收後的棗果要及時涼曬或烘乾,以減少黴爛。
(5)貯藏前,對全庫或裝棗的容器用1%左右的福爾馬林對庫內外進行 噴灑。
(6)剔除傷果、蟲果和病果,置於乾燥通風、低温處,防止潮濕。

棗爛果病化學防治

6月底至7月初,將相應藥物按400—600倍液稀釋,同時添加一定量的滲透劑或內吸性較強的低毒化學藥劑噴施1—2次;7月上旬以後,每隔半個月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