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 中文名稱
- 棗嶺村
- 地理位置
- 永春縣城西北八公里處
- 面 積
- 4000餘畝
- 人 口
- 2235人
棗嶺村地名含義
編輯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到永春拜師訪友,行經棗嶺地方,見其背頁獅頭《天馬山右峯》,前臨銅鑼山,謂其當主文藻,故贊稱此為藻嶺,1958年因藻與棗諧音故今改為棗嶺。
棗嶺村歷史沿革
編輯民國以前,棗嶺長期隸屬民康鄉常安裏廿都國民黨前期屬吾峯社,1934年實行保甲制棗嶺為棗嶺保,1939年吾峯設鄉,1944年吾峯與蘇坑合併為常安鄉。棗嶺與劇頭鋪合稱吾中保,1949年11月保改為鄉為吾中鄉,改為第三區,後改第八區再後改為11區,1958年撒區並鄉,復居吾峯鄉。1958年10月實行公社化屬城關人民公社,吾峯大隊,1961年成立吾峯人民公社,棗嶺設大隊,1984年改社分開。公社改為吾峯鄉,大隊改為村,而今為棗嶺村。
棗嶺村行政隸屬
編輯東吾東高壠,西吾中村,南石古吾江,北天馬山。
棗嶺村人口與土地面積
編輯棗嶺行政區下轄龜仔寨,嶺坪,吳坑林,格頭,田治五個自然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全村640户,人口2235人,土地面積4000餘畝。
棗嶺村村容村貌
編輯入駐企業有盈峯工藝品有限公司、東陽瓷土廠。村民年均收入7000元。
棗嶺村域內設施
編輯城內有吾峯中心小學、幼兒園、棗嶺村衞生所、村老人協會文化活動中心、健身休閒場所等文化生活設施。
棗嶺村下級組織
編輯位於永春縣吾峯鎮棗嶺村天馬山南麓的林氏宗祠,為二進懸山式閩南建築風格,古樸靜斂。雖然它規模不大,外表也不起眼,但走進它,也能讓人品味到深厚的人文歷史內涵。
林氏宗祠大門柱新修後漆寫的對聯是:“藻嶺千枝皆一本;西河百代溯同源。”原來的門聯是:“蒲陽衍派桃源久;藻嶺分支海嶠新。”點明瞭棗嶺林姓系派出九牧林的淵源。唐代莆田著名的“九牧林家”的六牧林藴,與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歐陽詹相友善,歷任壽州、邵州刺史,卓有聲譽,事載《唐書》。其後裔由莆田遷居南安縣宏厚,後來又分派入永春縣萬代(今蓬壺鎮聯星村)。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林陳保從萬代遷居棗嶺,成為棗嶺林氏開基始祖。
傳説早在南宋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到永春拜師訪友,行經棗嶺地方,見其地揹負獅頭(天馬山左峯),前臨銅鑼山,謂其當主文藻,故贊稱此地為“藻嶺”。林陳保到棗嶺開闢草萊,建家立業,見漫坡遍嶺皆是棗樹,又將“藻嶺”易稱“棗嶺”,沿稱至今。據族譜記載,林陳保“奇傑豪邁,德才超羣”,其族兄林旺知興寧縣,林陳保為他餞行,贈言“積金積玉不如積德”;其侄林鸞任撫州府事,林陳保亦告誡他要清慎廉明。他善於營生,而又廣散家財,仁播鄉里,“有德者必有厚福”,故子孫昌盛,傳於今已有20代。
棗嶺林氏宗祠為林陳保之子林靜軒始建,迄今已近500年。五世林振竹曾再為重蓋。清光緒年間,武進士林請高鳩工集資重修祠宇,兼籌宗祠祀租,新訂祭禮。近年又加以重新修葺。走進祠堂內,見廳柱聯曰:“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這是北宋年間仁宗皇帝披閲閩林族譜後賦贈御詩中的一句,也是中國林姓最喜愛引用的一副名聯。大堂兩側上方懸掛着“副魁”和“進士”牌匾,熠熠生輝,顯示着棗嶺林姓曾經的顯赫。“進士”匾,正中上方有“特恩”二小字,上下款分別是“欽命福建巡撫部院丁日昌為”“光緒丙子科會試中式第十三名林請高立”。“副魁”匾,正中上方也有“特恩”二字,上下款分別是“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十級紀功一次徐宗幹為”“同治壬戌恩科鄉試中式副貢生第一名林華春立”。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7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w_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