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頂鴇

鎖定
棕頂鴇(學名:Neotis nuba):體長50-70釐米,體重5.4千克。頭平扁具有醒目的棕色冠羽,駝色披羽,青灰色長頸,淺黃色的腿。身體粗壯,向後漸細。與分佈在同一地區的阿拉伯鴇相比體型較小,體羽具有更多的紅褐色。 與較大的鴇相比,棕頂鴇的身體更加圓潤,頸部相對較細長,頭部更圓。
其自然棲息地為乾熱帶稀樹草原和亞熱帶或熱帶幹灌木叢。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分佈於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乍得、馬裏、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和蘇丹。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拉丁學名
Neotis nuba
別    名
努比亞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鶴形目
鴇科
Neotis
棕頂鴇
亞    種
無亞種 [1] 
中文名
棕頂鴇
命名者與年代
Cretzschmar, 1826
外文名
Nubian Bustard

棕頂鴇形態特徵

棕頂鴇
棕頂鴇(4張)
棕頂鴇體長50-70釐米,體重5.4千克。具有醒目的棕色羽冠,駝色披羽,青灰色長頸,淺黃色的腿。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頭平扁,頸長,頸椎16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峯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初級飛羽10枚,次級飛羽20枚。尾寬,短至中等長,尾端呈方形或稍圓,尾羽18枚。無尾脂腺。腿長而粗壯,脛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網狀鱗,足僅有前3趾,後趾消失,趾基聯合處寬,形成圓厚的足墊,爪鈍而平扁。 [2] 
棕頂鴇與同域的阿拉伯鴇相比體型較小,體羽具有更多的紅褐色。 與較大的鴇相比,棕頂鴇的身體更加圓潤,頸部相對較細長,頭部更圓。 [2-3] 

棕頂鴇棲息環境

棕頂鴇的自然生活環境是乾燥稀樹草原,或者副熱帶和熱帶乾燥灌木林地。喜歡選擇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作為棲息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生活在半乾旱的金合歡灌木地區和沙地河谷棲息地。 [2] 

棕頂鴇生活習性

該物種一般是留鳥,但由於食物的季節性,它們確實會進行季節性的遷徙活動。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小鴇羽毛很鬆,説明其生活環境氣候炎熱。性情膽怯而機警。善於奔跑。遇到危險時一般不起飛,而是迅速地跑開,蹲下藏匿於草叢中,只有迫不得已時才起飛。起飛時需要首先在地面上進行助跑。飛行的速度較慢,而且距離地面較低。飛行時沉寂無聲,兩翅煽動有力。 [3]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 [3] 

棕頂鴇分佈範圍

原產地:布基納法索、乍得、馬裏、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和蘇丹。
遊蕩:喀麥隆和尼日利亞。 [4] 

棕頂鴇繁殖方式

該物種具有強烈的性二態性,疑似一夫多妻制,但交配系統大多是未知的。繁殖期集中在7-10月。求偶時雄鳥進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它們會選定的一個制高點或沙丘脊上進行精心的展示。展示包括挺起胸部,垂頭往後,抬起尾巴,降低翅膀,以顯示對比鮮明的黑白色的圖案,同時重複地沿着地面來回昂首闊步併發出沙啞的叫聲。 [2] 
巢建在低灌木或草場附近,由雌鳥在地面上簡單地刮刨挖坑營巢。每窩產2-3枚卵,每年產1窩。孵卵期20-28天,僅由雌鳥孵卵和照顧幼鳥。成鳥類會採取積極的轉移策略來吸引捕食者遠離卵和雛鳥。幼鳥會停留隱藏,而成鳥為其覓食。在繁殖季節過後,觀察到成鳥和亞成鳥的混合羣,數量可達十幾只或更多。棕頂鴇主要以昆蟲為食,還吃草籽、樹葉、水果和相思樹膠。天敵包括較大的鷹,如短趾雕金雕 [2] 

棕頂鴇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1] 

棕頂鴇種羣現狀

由於該物種在其分佈的部分範圍內是被主要獵殺的物種,以及棲息地碎片化和其他因素的結合,這些造成了物種數量迅速下降。並且顯示下降速度的很快,所以這個物種被列入弱勢羣體。 [2] 

棕頂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