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葉蘆

鎖定
棕葉蘆是禾本科棕葉蘆屬的多年叢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而木質,鬚根堅韌;杆高1-4米;葉鞘光滑無毛,緊密包莖,葉片扁平,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平滑無毛,近邊緣微粗糙;圓錐花序大型,分枝花期時直立或斜向上升,果時開展,小穗柄短,小穗穎片膜質。穎果長圓形; [2]  花果期夏、秋間。 [3] 
棕葉蘆分佈於中國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地,印度至東南亞也有分佈, [4]  生長於灌林、山坡和山谷中, [5]  喜温暖及陽光充足的環境,耐熱,耐旱,耐瘠,不擇土壤。 [6] 
據《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記載棕葉蘆:“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主治瘧疾。” [7]  其味微甜,性涼。有調補水血、補土健胃、利疸退黃等功效。 [8]  未開放的花,可作蔬菜食用。其乾花也可製成掃帚或刷子,稈還可作燃料或建築材料,亦可用於造紙。鮮葉也可用於包粽子,還可用於水保工程或坡地綠化等。 [9] 
別    名
莽草
棕葉草
掃地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粽葉蘆屬
棕葉蘆
分佈區域
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中文學名
棕葉蘆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30-60g

棕葉蘆形態特徵

禾本科棕葉蘆屬的多年叢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而木質,鬚根堅韌;稈直立,高1-4米,具白色髓部。葉鞘光滑無毛,緊密包莖;葉舌質硬,截平,長1-2mm;葉片扁平,廣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呈心形,兩面平滑無毛,長達40cm,寬3-7cm,光滑或幼嫩時邊緣微粗糙,具細小橫脈紋。圓錐花序長達60cm,每節着生1-3個分枝;分枝花期時直立或斜向上升,果時開展,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長達30cm;小穗柄短,長約1.5-1.8mm,其柄長約2mm;穎片膜質,短小,長為小穗的1/5-1/4,先端鈍尖,透明膜質;第1花僅具有1不孕外稃,約與小穗等長或稍短,具1脈;第2花為兩性,外稃卵形,具短尖頭,與第1外稃等長或略有上下,具3脈,邊緣疏被柔毛,成熟後其毛開展;內稃透明膜質,較短小;花葯褐色,長約1mm。穎果長圓形,長約0.5mm。花果期夏、秋間。 [2-3] 

棕葉蘆生長環境

棕葉蘆生於灌林、山坡和山谷中。 [5] 

棕葉蘆分佈範圍

棕葉蘆分佈於中國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印度至東南亞也有分佈。 [4] 

棕葉蘆生長習性

棕葉蘆喜温暖及陽光充足的環境,耐熱,耐旱,耐瘠,不擇土壤。 [6] 

棕葉蘆主要價值

棕葉蘆經濟價值

棕葉蘆的乾花可製成掃帚或刷子,稈還可作燃料或建築材料,亦可用於造紙。鮮葉也可用於包粽子,還可用於水保工程或坡地綠化等。 [9] 

棕葉蘆藥用價值

據《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記載棕葉蘆:“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主治瘧疾。” [7] 
棕葉蘆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入藥部位:根或筍。其味微甜,性涼。歸肺、膽經,主治瘧疾,煩渴,腹瀉,咳喘。有清熱截瘧、止咳平喘、調補水血、補土健胃、利疸退黃等功效。 [8] 

棕葉蘆藥理價值

棕葉蘆治瘧疾配方:(棕葉蘆)筍1000-1500g。切細水煎服,煎湯30-60g,每日1劑。孕婦忌服。 [8] 

棕葉蘆食用價值

棕葉蘆未開放的花,可作蔬菜食用。鮮葉也可用於包粽子。 [9]  [1]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徐曄春,孫光聞主編,食用花卉與瓜果,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06,第60頁
  • 3.    棕葉蘆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1]
  • 4.    徐曄春,孫光聞主編,食用花卉與瓜果,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06,第60頁
  • 5.    棕葉蘆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1]
  • 6.    徐曄春,孫光聞主編,食用花卉與瓜果,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06,第60頁
  • 7.    棕葉蘆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1]
  • 8.    茶旭,詹文濤主編,雲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編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傣藥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第239頁
  • 9.    徐曄春,孫光聞主編,食用花卉與瓜果,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06,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