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腹仙鶲

(鶲科仙鶲屬動物)

鎖定
棕腹仙鶲(學名:Niltava sundara)為鶲科仙鶲屬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中文名
棕腹仙鶲
拉丁學名
sundar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 科
亞    科
鶲亞科
仙鶲屬

棕腹仙鶲形態特徵

形態 (據採具西藏南部聶拉木的指名亞種標本)雄性成鳥: 頭頂、腰、尾上覆羽、中覆羽及小覆羽等均為輝鈷藍色,頸側亦具鈷藍色塊斑; 尾黑, 中央尾羽及外側尾羽外翈暗藍色;背,肩及大覆羽黑褐羽緣暗紫藍, 額、眼先、頭側、頦及喉均黑色而帶藍色光澤,下體自胸以下橙棕,向後轉淡。雌性成鳥: 上體橄欖褐色,額、眼先及眼周暗黃棕色;頸的兩側亦具鈷藍色上塊斑;頭頂及背部略沾灰色;初級覆羽,大覆羽黑褐色, 各羽外緣以暗棕褐色; 尾上覆羽棕褐; 尾羽濃褐,羽緣轉棕褐。頦、喉等均淡橄欖棕;胸及兩脅與背部同色,前胸正中有白色塊斑,腹部與尾下覆羽沾皮黃色。虹膜暗褐;嘴黑色, 腳黑褐;爪稍淺淡。量衡度: 性別 體重 全長 嘴峯 翅 尾 跗蹠 ♂♂(5) 18.8 147.6 15.2 80.4 71.8 19 (17-21) (144-153) (15-16) (78-84) (68-74) (18-20) ♀♀(1) 22 140 15 80 20 63.5 [1] 

棕腹仙鶲生活習性

生態 繁殖期棲息於2000 m 左右的闊葉林中, 特別是在有稠密林下矮灌叢生的開曠林間。有時也在次生林及灌木覆蓋的山間腹地, 秋季漂泊到1000 m 以下的從陵地帶越冬。 單個或成對活動,冬時則集合成小羣,在灌叢並降落到地面上取食。 食物為昆蟲及漿果。我們在滇西,剖驗3-6月的6個鳥胃,食物為膜翅目的螞蟻、姬蜂、鞘翅目甲蟲、鱗翅目的蛾類幼蟲等,也食榕果及草籽等物,其中動物食性佔58%,植物食性佔42%。 關於它的繁殖情況,國內缺乏報導。 1972年4月24日曾在雲南南部綠春縣,採獲一隻雌鳥,輸卵管內有一個成熟的卵, 已形成硬殼,即將產出。 1974年6月16日,在西藏聶拉木地區獲得一個雄鳥,生殖腺膨大,13 x 6 mm ,顯然正在繁殖期。 1960年6月下旬在珠穆朗瑪峯的卡瑪河谷,獵獲一個雄鳥, 生殖腺為7 x 6 mm. 由此可知,棕腹仙鶲的繁殖期, 在我國為4-6月。鳴聲似喘息的“zi-i-i-f-cha-chuk”聲 (約翰·馬敬能等, 2000)。

棕腹仙鶲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我國西藏南部、昌都地區西南部、雲南(留鳥)、 四川、陝西南部。
國外分佈:
國外見於印度東北部, 印度北部, 不丹, 尼泊爾, 中印半島, 緬甸, 泰國等地。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