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眉山岩鷚

鎖定
棕眉山岩鷚(學名:Prunella montanella)是巖鷚科、巖鷚屬小型鳥類,體長13-16釐米。頭和頭側黑色,有一長而寬闊的皮黃色眉紋從額基一直向後延伸至後頭側,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慄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兩翅黑褐色,翅上有黃白色翅斑。下體黃褐色或皮黃色,胸側和兩脅雜有細的慄褐色縱紋。 [1] 
棕眉山岩鷚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緣、河谷、灌叢、小塊叢林、農田、路邊等各類生境。繁殖期則棲於西伯利亞泰加林地帶,尤以河谷地帶較常見。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在地上奔跑迅速,善藏匿,常躲藏在茂密的灌草叢中,很少嗚叫。遇人很遠即飛,每次飛不多遠又落入灌叢。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草子、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食物。主要分佈於俄羅斯、中國、韓國、蒙古、黎巴嫩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棕眉山岩鷚
拉丁學名
Prunella montanel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巖鷚科
巖鷚屬
棕眉山岩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棕眉山岩鷚形態特徵

棕眉山岩鷚
棕眉山岩鷚(13張)
額、頭頂、枕、頭側黑色,眉紋皮黃色或棕黃色、長且寬闊,從額基側一直延伸到頭後側。後頸、背、肩慄褐色,各羽均具有黑褐色羽幹紋或羽幹紋不明顯。有的背、肩呈淡褐或棕褐色具栗色羽幹紋。腰和尾上覆羽灰褐或橄欖褐色,尾灰褐或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或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黃白色或棕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翅斑。飛羽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緣淡紅褐色。頦、喉、上胸棕色或黃褐色,胸部羽基黑褐色微呈鱗狀斑,胸側和兩脅黃褐色或棕色、具慄褐色纖細縱紋,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皮黃色或皮白色沾棕。 [1]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羽色較淡。 [1] 
虹膜黑褐或慄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褐色,腳淡黃褐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5-21克
130-165毫米
9-12毫米
67-74毫米
58-73毫米
15-22毫米
雌性
15-19克
130-160毫米
10-12毫米
66-83毫米
55-70毫米
15-24毫米 [1] 

棕眉山岩鷚近種區別

相似種褐巖鷚Prunella fulvescens)與棕眉山岩鷚較為相似,但褐巖鷚頭頂暗褐色.頭側黑色,眉紋白色,體側無斑紋。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棕眉山岩鷚 棕眉山岩鷚
褐巖鷚 褐巖鷚

棕眉山岩鷚棲息環境

棕眉山岩鷚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緣、河谷、灌叢、小塊叢林、農田、路邊等各類生境。繁殖期則棲於西伯利亞泰加林地帶,尤以河谷地帶較常見。 [1] 

棕眉山岩鷚生活習性

行為: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在地上奔跑迅速,善藏匿,常躲藏在茂密的灌草叢中,很少嗚叫。遇人很遠即飛,每次飛不多遠又落入灌叢。 [1] 
遷徙:棕眉山岩鷚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每年10月初開始遷來中國,10月下旬到11月末陸續到達中國越冬地,翌年3-4月開始遷往西伯利亞繁殖地。在中國長白山於5月15日還採得標本。説明在5月初還有未遷走的。 [1] 
叫聲:叫聲為清脆的“seereesee”或“si-si-si-si”聲;鳴聲為尖顫鳴。 [4] 
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草子、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食物。 [1] 

棕眉山岩鷚分佈範圍

棕眉山岩鷚世界

存在(繁殖地):俄羅斯(東亞部分、中亞部分、歐洲部分)。 [5] 
存在(居住地):中國、韓國、蒙古。 [5] 
遊蕩(非繁殖):黎巴嫩、朝鮮。 [1]  [5] 
遊蕩(季節性不確定):白俄羅斯。 [5] 
遊蕩: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波蘭、瑞典、美國。 [5] 
存在和起源不確定:印度。 [5] 

棕眉山岩鷚中國

棕眉山岩鷚在中國系冬候鳥,主要越冬於中國遼寧(東南部鳳城、莊河、南部大連、營口、西部建平、義縣、興城)、內蒙古(東南部赤峯)、河北、北京、山東、河南、陝西、寧夏(賀蘭山)、青海(西寧)、甘肅(西北部武威,偶爾至上海和四川會東。遷徙期間經過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黑龍江(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吉林(長白山、延邊、通化、四平)等地。 [1] 
棕眉山岩鷚分佈圖 棕眉山岩鷚分佈圖

棕眉山岩鷚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營巢於西伯利亞北部泰加林中,5月中下旬雄鳥即頻繁地站在樹上或灌木頂端鳴叫。巢多置於小樹上或灌木上或灌木叢中地上。巢主要由細枝、枯草莖、枯草葉、草根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草莖、苔蘚和毛髮。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6枚,多為5枚,卵藍色或淡藍綠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7-22毫米×12-14毫米。 [1] 

棕眉山岩鷚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棕眉山岩鷚東部亞種
Prunella montanella badia
Portenko,1929
棕眉山岩鷚指名亞種
Prunella montanella montanella
Pallas,1776 [3] 
關於亞種分化,尚有不同意見。有的學者將棕眉山岩鷚分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 (Prunella montanella montanella)和東部亞種(Prunella montanella badia)。前者分佈於西伯利亞北部,從烏拉爾北部往東到葉尼塞河下游盆地和哈坦加河;後者分佈於葉尼塞河或哈坦加河以東到阿納德爾盆地和楚科奇半島。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羽色深淺不同,指名亞種較淡,縱紋較多(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Vaurie 1959;De Sehauensee 1984)。但有的學者認為二者間的差異不顯著,不同意分為2亞種而為單型種(鄭作新1976,199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 [1] 

棕眉山岩鷚保護現狀

棕眉山岩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棕眉山岩鷚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在歐洲,估計繁殖種羣數量為100-500對,相當於200-1000只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04年),歐洲佔全球種羣數量不足5%。據估計,俄羅斯的種羣數量約為100-10000對繁殖對(巴西,2009年)。 [5] 
2022年11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老虎溝管護站管護員賀成武拍攝到棕眉山岩鷚和棕背伯勞,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的兩種園區鳥類新記錄。 [7] 
2022年11月,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確認發現棕眉山岩鷚。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