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灶鳥

鎖定
棕灶鳥(學名:Furnarius rufus):是鳥綱灶鳥科的鳥類。體型較大,體長16-23釐米,體重31-65克。尾巴方形,喙很直。冠褐色,喉嚨白色,上體羽毛呈紅褐色,飛羽略灰暗,尾巴紅褐色,下體是一種略帶蒼白的棕黃褐色,雌雄相似。頸椎15枚。鳴肌不發達,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蹠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雛鳥晚成性。
常見於熱帶稀樹草原,次生叢林、草坪、牧場和耕地,也常探訪人類居住區。築巢精巧,建圓拱形泥巢,故名。棲多集羣生活及繁殖。阿根廷人對棕灶鳥極為偏愛。認為棕灶鳥築巢獨俱特色,形似“麪包烤爐”,人們讚賞其“建築技藝”高超,並喻其為麪包師。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是阿根廷的國鳥。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Rufous Hornero
中文學名
棕灶鳥
拉丁學名
Furnarius ruf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灶鳥科
灶鳥屬
棕灶鳥
亞    種
5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棕灶鳥形態特徵

棕灶鳥體長16-23釐米,體重31-65克。雌雄相似,頭部前額為金褐色,具暗淡的褐色冠和項頸。有模糊不清的淡紅褐色纖毛。耳罩較黑。下巴和喉嚨發白。雄鳥上體紅褐色,背部和臀部有一些淡淡的邊緣。在羽毛的上層,隱蔽層和次生層呈棕褐色,而初生層則較暗,呈褐色。翅膀相對較短,呈圓形,翼角具淺黃色。尾巴比較短。上層隱蔽物是紅褐色的。尾羽較深。下體,喉嚨發白,胸部的淺黃色變淺,腹部變淺。側面是深色的淺黃色。尾巴底面為棕白色。
細長的,幾乎筆直的鳥喙的上部為灰色或暗褐色,而下部則較淺,尖端較暗。虹膜紅褐色至肉桂色。腿和腳是灰色、棕色或黑色。它們的體形隨分佈的北方至南方逐漸有所變化。腿細長,適合在開闊的草原上生活。幼鳥下體稍為淡色。 [3] 

棕灶鳥產地生境

常出現在牧場、耕地,空曠的生境、裸露的土地,次生的灌木叢、公園和花園,通常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水域附近生活。見於低地,但也經常見於乾旱、耕種的山谷,在局部地區可上升到高達海拔高達3500米的地區。 [3]  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繁殖地烏拉圭。 [4] 

棕灶鳥生活習性

棕灶鳥是留鳥,缺乏空中覓食的能力。它們只能在兩個地方之間飛行移動,一次只能移動很短距離。 [3]  主要是單獨或成對活動。在地面上步行覓食,在裸露的地面或枯葉中尋找無脊椎動物和種子,並且經常用其鳥喙從泥漿中探查食物。絕大多數鳥類的巢穴都使用嫩枝搭建,四面通風,相比之下,南美洲的棕灶鳥則是一個另類,會在樹上建造土窩。它們收集泥土和糞便,在高枝上建造一個碗狀巢穴。在陽光的烘烤下,巢穴逐漸變硬,允許棕灶鳥在裏面產卵。它們的巢穴建在背風處,防止被大風吹跨,同時也能經受住其他惡劣天氣考驗,是一個理想的避難所。許多鳥類晚上在巢中睡覺,而棕灶鳥則寧願在茂密的植被中睡覺,但要靠近巢穴。 [3] 
主要以幾種無脊椎動物(蝸牛和幼卵)、蜘蛛、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性物質,如種子和果實。雛雞主要餵食昆蟲及昆蟲幼蟲等。 [3] 
鳴叫的聲音是快速的顫音,歌曲是一連串的喧鬧的“嗶嗶”聲,通常以較慢的,抱怨的音符結尾,通常聽到雌雄對唱,雄鳥節奏快而雌鳥略慢。若同為兩個雄鳥,它們會一邊鳴叫一邊拍打翅膀擊敗對方,拍擊翅膀的速度和它們發出的顫音同步。通話包括尖鋭的“ jeet”或“ krip”,依次發聲。雙方都用響亮的金屬音調交流。 [3] 

棕灶鳥繁殖方式

棕灶鳥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但主要的繁殖期在8-12月期間,在南方主要是春季和夏季。繁殖期間,其中一隻鳥棲息在泥巢頂,直立着,翅膀下降,鳥喙朝上,而它的伴侶在鳥巢的入口處大聲呼喚。這些肢體和鳴叫聲,包括聲音和視覺顯示,以及明顯的大巢,作為領地的宣示。夫妻會共同戰鬥,追逐並將入侵者驅逐出境。 [3] 
在繁殖季節,特別是在築巢的過程中,成對的伴侶共同建巢,需要2-3個月(但有時只有兩個星期),這些巢穴對配對起着重要的加強作用。 [3]  在產卵前幾個月就開始築巢的艱鉅任務。營精美的半球型巢,看上去像爐形的烤箱,巢位於地面上方8米處,常見的築於裸露的樹叉上和電線杆上,有時甚至位於裸露區域的地面上。 [3]  泥巢由一堵牆隔開,該牆將入口與巢室分開。入口的方向可以變化,並且通常與風或降雨方向相反,但並非總是相反。一些巢有兩個入口,而一般的巢只有一個頂部入口。 [3] 
這個巨大的球形巢是由粘土、泥土和草木等植物或糞便製成的,很大,乾燥後非常堅硬。巢直徑為20-30釐米,高為20-25釐米。壁厚大約3-5釐米。巢穴結構的重量為3-5千克。 [3] 
儘管在此類巢穴上進行了大量工作和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棕灶鳥和其他灶鳥科的物種一樣,並未重複使用該巢穴,而是建造了新的泥巢,通常在舊巢之上。可以看到兩個或三個球狀泥巢疊加在一起,一個位於另一個之上,這些巢位於裸露的樹杈上。 [3] 
每窩大約產3-4卵,孵化期約16-17日天,雙親一同孵化和喂雛,孵化期約為14-18天。幼鳥離巢期約24-26天。並在2-3三週內依靠父母。它們在父母的領地內停留了4-9個月。亞成鳥可能會幫助建造新的巢穴,但父母會攻擊並把它們趨離巢穴。該物種每個季節可產兩窩卵。 [3] 

棕灶鳥亞種分化

棕灶鳥(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Furnarius rufus albogularis
Spix, 1824
2
Furnarius rufus commersoni
Pelzeln, 1868
3
Furnarius rufus paraguayae
Cherrie & Reichenberger, 1921
4
Furnarius rufus rufus
Gmelin, 1788
5
棕灶鳥玻利維亞亞種
Furnarius rufus schuhmacheri
Laubmann, 1933
[2] 

棕灶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全球種羣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普通”物種。趨勢論證:由於持續的生境退化正在創造合適的生境新區域,人們懷疑這一數種正在增加(2003年)。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