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尾虹雉

鎖定
棕尾虹雉是雞形目雉科虹雉屬鳥類。 [6-7]  雄鳥上體深藍色,具金屬光澤;頭頂有一簇冠羽,羽幹裸出,羽端呈匙狀;眼周裸出皮膚海藍色;後頸和頸側紅銅色;下背和腰白色;尾棕紅色;下體黑褐色。雌鳥通體麻栗色;頭和羽冠黑色;尾棕色,具顯著的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頦、喉白色;下胸和腹具顯著的棕白色羽幹紋。 [8]  虹膜褐色;喙角褐色;腳暗綠色。 [9] 
棕尾虹雉分佈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和緬甸東北部的環喜馬拉雅山區。在中國見於西藏的南部、東南部。 [9]  棲息於海拔2500—4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歡開闊的山坡闊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白天活動,晚上棲於陡峭的岩石上。常成羣活動。 [8]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葉、嫩枝、塊根、果實和種子等為食,有時也吃昆蟲等。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卵3—8枚,孵化期28日。 [7]  卵淡黃色,具紅褐色和紫色斑。 [6] 
棕尾虹雉是尼泊爾的國鳥,在中國的數量稀少, [10]  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11] 
中文名
棕尾虹雉
拉丁學名
Lophophorus impej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虹雉屬
棕尾虹雉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790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稀有 [2] 

棕尾虹雉形態特徵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21張)
棕尾虹雉頭頂有一簇特別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其羽幹細而裸出,羽端呈匙狀,向前捲曲,如同絲絨一般,甚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全身的羽毛都閃耀着彩虹一樣的金屬的光澤,頭部為綠色;眼周裸出的皮膚呈海藍色;後頸和頸側紅銅色;背銅綠色,其餘上體紫藍綠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褐色,具顯著的棕白色紋;尾棕紅色。 [3] 
雌鳥全身的羽色顯得淡雅清秀,頭和羽冠、上體均為黑色,具皮黃色或白色紋;下背皮黃色,具黑色同心紋;頦、喉及前頸白色,其餘下體褐色,雜有黑紋或白色紋;尾羽棕色,具黑色橫斑和白色端斑。 [3] 
眼睛內的虹膜為褐色;嘴角褐色;腿、腳黃綠至暗綠色。 [3] 
大小量度:體重♂約2000克,♀約2000克;體長700毫米;嘴峯50-54毫米;翅♂289-320毫米,♀259-287毫米;尾215-235毫米;跗蹠70-80毫米。(注:♂雄性;♀雌性) [3] 

棕尾虹雉近種區別


棕尾虹雉
體量
體重♂約2000克,♀約2000克;體長700毫米;嘴峯50-54毫米
體重♂2050-3250克,♀1650-3220克;體長♂740-810毫米,♀750-783毫米
特徵
雄鳥上體深藍色,具金屬光澤;頭頂有一簇冠羽,羽幹裸出,羽端呈匙狀;眼周裸出皮膚海藍色;後頸和頸側紅銅色;下背和腰白色;尾棕紅色
雄鳥具有向後下垂的羽冠,根部綠色,端部紅色;頭部綠色;眼圈裸皮藍色;頸部棕紅色;下體藍黑色;背上部黃色,背部藍紫色
圖片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
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

棕尾虹雉棲息環境

棕尾虹雉是典型的高山雞類,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之間,終年被雲霧籠罩着的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和杜鵑灌叢之中。白天活動,晚上棲於陡峭的岩石上或杜鵑灌叢中。 [3] 

棕尾虹雉生活習性

常成羣活動,冬季有時可以結成20-30只的大羣。那裏自然條件非常嚴酷,整個夏季幾乎總是在陰涼的細雨中和雲霧籠罩下度過的,即使是晴天也常被飄浮的白雲所繚繞,冬季則被皚皚白雪覆蓋,但它卻天生一付與環境相適應的本領。 [3] 
食物主要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葉、嫩枝、塊根、果實和種子等,有時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3] 

棕尾虹雉分佈範圍

棕尾虹雉分佈於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在中國分佈西藏南部和東南部的定結、定日、聶拉木、吉隆、亞東、林芝、墨脱、察隅、波密等地。 [2] 
棕尾虹雉分佈圖 棕尾虹雉分佈圖

棕尾虹雉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林下植被較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於有岩石,灌木或樹隱蔽下的地上或大樹洞中。巢較簡陋,通常在落葉層上稍呈凹坑處。每窩產卵3-8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或皮黃色,具紅褐色和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9.6-69.8毫米×39.6-48.8毫米。孵化期28天。 [3] 

棕尾虹雉保護現狀

棕尾虹雉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2] 

棕尾虹雉種羣現狀

棲息地破壞:主要是不斷地擴大耕種面積和犛牛的放牧區,嚴重損害了棕尾虹雉的棲息地。加之森林過度砍伐等多種因素,使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少。作為食物被捕獵:亂捕濫獵、毀巢取卵現象也時有發生。在印度和尼泊爾密度都在每公頃0.15只左右,在巴基斯坦密度更是高達每公頃0.34只。但在中國數量卻極為稀少,僅能見到零星個體,估計總數不足1000只。 [3]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
  • 1.    Lophophorus impejanus (Latham, 1790)  .ITIS[引用日期2019-03-20]
  • 2.    Lophophorus impejanus  .The IUCN Red List.2018-02[引用日期2019-03-20]
  • 3.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372-373
  • 4.    棕尾虹雉詳細信息  .中國網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引用日期2013-04-16]
  • 5.    Himalayan Monal Lophophorus impejanus   .Bird Life interantional[引用日期2014-03-26]
  • 6.    戚康標等主編,中國珍稀瀕危動物植物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09,第410頁
  • 7.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323頁第324頁
  • 8.    趙正階編著,中國鳥類志 上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6,第372頁,373頁
  • 9.    曲利明主編,中國鳥類圖鑑 上,海峽書局,2013.01,第67頁
  • 10.    古禪主編,地球村動物鄰居 第3輯 14 雉,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09,第67頁
  • 11.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RED LIST[引用日期2023-07-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