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鼓舞

鎖定
棒鼓舞是一種由農民自發的傳統族民俗舞蹈,很早就流傳在亳州市渦陽縣義門一帶,以劉郢為中心,沿渦河兩岸向東、西發展。
在劉郢老藝人還稱它為“太平鼓”,向東側稱為“花棒鼓”或“花鼓燈”,向西部又稱為“子弟燈”。“棒鼓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大場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畫面),雖然和鳳台、懷遠一帶花鼓燈的“大花場”及阜陽、穎上的“紅燈舞”有些近似,但並不雷同。
如演員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鑼以及排勢,顯然與其他舞蹈不同。
演出時樂隊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鑼節奏強烈,氣勢雄壯,粗獷奔放。
中文名
棒鼓舞
屬    性
民俗舞蹈

目錄

棒鼓舞起源

申報單位:亳州市渦陽縣
“棒鼓舞”歷史悠久、藝人多是祖輩相傳。舊時均在農曆節日和逢古會時演出,從十八世紀後期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一直演出不衰。
建國以來,由於政策變化,因而時抑時揚。一九五六年以後,在黨的“雙百”方針鼓舞下,“棒鼓舞”被送為赴京彙報節目,不久,中央舞蹈協會又赴渦調研,一度極為活躍。
“棒鼓舞”粗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體現出勞動人民勤奮、勇武、剛毅、向上的氣質,內容健康,看後令人精神振奮,深受鼓舞,這種舞蹈一直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一九五八年底,中央舞蹈協會主席吳曉邦同志等赴義門訪問過這個舞蹈,據他説:這種舞蹈除渦陽外,還見於山東曹州,全國僅此兩處,但山東的表演形式只是男舞女唱,和渦陽縣的不盡相同。 [1] 
防獸、打更。人們在坡上莊稼時,在院裏看門守夜時均手持竹梆,倘若哪家哪户發現大
野獸偷食糧食、糟蹋莊稼,或是有盜賊行竊時,就猛擊竹梆以示報警,四鄰聞之便蜂擁
而至,進行圍追堵截。二是叫花子也以擊梆為乞討標誌。三是在豐慶壽喜之時,人們會
用敲打梆子和舞動梆子來表達心中的喜悦。這些在生產勞動、生活中產生的擊梆姿態、
舞梆動作確實非常的粗糙、單調、機械,似乎也不具備些什麼舞蹈的客觀因素,因而稱
不上舞蹈藝術,但筆者認為,這就是梆鼓舞的原始萌芽狀態,也是梆鼓舞這所以成舞的
潛在客觀藝術因素。
小觀梆鼓舞
小觀梆鼓流傳於重慶市巴南區接龍(原小觀鎮),是小觀民眾首創的表現勞動人民防獸、防盜而
擊梆追逐的情趣性舞蹈,小觀梆鼓舞是巴南區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種,極具保護價值。本文主要
從小觀梆鼓舞及其特點、小觀梆鼓舞的獨特文化價值和小觀梆鼓舞的發展變化過程這三個方面來對
小觀梆鼓舞這一民間舞蹈,進行初淺的分析,以便促使她的發展。梆鼓舞
文化價值

棒鼓舞發展歷程

小觀梆鼓舞是小觀民眾首創的表現勞動人民防獸、防盜而擊梆追逐的情趣性舞蹈。自2006
年來小觀梆鼓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接龍吹打的一種伴奏樂。這就證明了小觀梆鼓舞有着她自身的價值,該種舞蹈已成為巴渝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這朵奇葩如此豔麗,如此芬芳,如此奪目,那是因為她有着她獨特的內涵和魅力,
這體現在節奏、技巧、隊形上的獨具特色,道具、音樂、表現特有的濃郁的地方特色,
表現風格剛柔相濟;同時,不管從梆鼓舞的道具,還是她的功能上都有着她特殊的文化
價值,梆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生活工具、打梆有表情達意的功能,還有着單單屬於她的
曲折演變過程。

棒鼓舞特色

本文就這三個方面,對小觀梆鼓舞作一個初淺的分析論述。
一、小觀梆鼓舞及其特點
(一)小觀梆鼓舞的命名
小觀梆鼓舞是以竹梆為主要道具的舞蹈,以梆子為主要道具的舞蹈一般都命名為
梆舞、梆子舞或木梆舞、竹梆舞,而小觀人何以稱其為梆鼓舞呢?這是因為:這種舞蹈
形式一方面是以梆代鼓;另一方面則是她的表演形式,是從腰鼓脱胎而來的,在她的發
展初期,她的節奏和動作都有着腰鼓舞的影子,所以,人們便把梆子稱作梆鼓,把這種
舞蹈形式命名為梆鼓舞,並稱梆鼓舞的表演為“打梆鼓。
(二)小觀梆鼓舞的獨特內涵和魅力
1、小觀梆鼓舞外在表現形式上的獨特性:
在小觀梆鼓舞成舞初期,
雖然她在表演的外部形式上與腰鼓舞非常的相似。
但是隨
着時間的流逝,
隨着社會的發展,
純樸的小觀人及熱愛她的人們,
為她注入了新的活力,
逐漸形成了小觀梆鼓舞的獨特性。
首先,在節奏上,腰鼓舞的基本鼓點為(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人們在此
節奏的基礎上配以大鼓、大釵,創造出了(梆梆梆梆梆梆梆)等變幻多樣的
新節奏。
男女表演者在打梆的動作和節奏上還可以進行交流,並且相互之間可以對敲,
也可以在上、下、左、右等方位擊梆,
這樣的設計是結合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要互相交流,
轉告經驗,同時也體現
勞動人員在勞動過程中互相傳達喜悦的心情,因而在舞蹈的語
匯上較之腰鼓更為豐富。
還有,
就是小觀梆鼓舞的愛好者們在表演技巧上創造出了:
踢、
蹺、
跪、
靠、
並跳、
飛、轉等動作。
最後,在隊型上出現了交叉、迴旋、穿花、走“
8
”字、三角形、五角形、字型等
精美圖案,
給觀賞者以美的享受。
最有意思的是由於當時人們對飛機有一種非同尋常的
神往之情,所以在小觀梆鼓舞的隊形裏面特意設計了一個飛機的造型。
2
、濃郁的地方特色
(1)
小觀梆鼓舞是舞者對道具梆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
.
首先,是把用繩或帶繫於腰間的竹梆從演員身上解下來,直接用左手持梆,右手敲
擊,使表演者有了更大的表現餘地,便於提高表演的技巧,同時還提煉出了一系列的抒
情舞蹈語彙。比如:胸前橫執梆,雙手舞梆等,這些都是其他舞蹈和其他地方文藝所沒
有的。
(2)極富民間地域風情的伴奏音樂。
小觀梆鼓舞直接用接龍的民間吹打中的
Y
溪調、
青山調等曲調為其伴奏,
那就匯成
了一道接龍風味濃郁的民間舞樂大餐。
同時,
小觀梆鼓舞又吸取了接龍民間吹打中的鼓
點節奏,豐富了竹梆敲擊的音樂性,使她在節奏上有了更多樣的變化,還創編了新的舞
步,這也是我們的地方特色在梆鼓舞中的體現。
(3)表現力獨具地方特色
運用新創編的節奏、舞步、動作、隊形、造型圖案等多種手段,使小觀梆鼓舞更多
姿多彩,更具表現力。突出其純樸、粗獷、奔放、熱烈、歡快、秀美、柔媚的舞蹈個性。
既有巴渝民間的濃濃鄉情,
又具有現實生活的強烈時代感。
所以小觀梆鼓舞的表現力極
具地域特色。
(4)雅俗共賞,鄉味濃郁
小觀梆鼓舞從充滿鄉土氣息的本妝表演形式走向舞台藝術扮妝的歌舞表演形式。
民俗學的觀點看,成舞時期的梆鼓舞表演是屬於不化妝,無伴奏的本妝表演;從一九八
六年起,重新恢復梆鼓舞后,通過不斷的加工、完善、她已上升為舞台藝術。但她無論
是在服飾的製作、搭配;伴奏旋律、節奏及樂隊的配置,還是演員化妝、表演技巧上,
都鄉味十足。
小觀梆鼓舞還獨具適合於舞台表演與廣場羣體表演相結合的特點。
她可以從舞台藝
術的高度去加工、創造、提高、使她走向更高的層次;又可以擴大參與面,成為羣眾性
的自娛性的廣場健身舞
不論是廣場表演還是舞台表演,
始終有着一股大山田野的清風。
(5)小觀梆鼓舞與腰鼓舞相比,小觀梆鼓舞的特色表現在梆子的特色上:
首先,擊梆時的音響效果獨具特色,清脆秀氣
其次,使用方便靈活,由於梆子較小、較輕、不固定,因此舞動方便;
再次,製作材料不需花錢,竹子家家户户都有,遍山都是;
最後,製作簡單,選楠竹或斑竹的中間取一節,再在竹筒上戳一道口子便做成了竹
梆。
這些優勢特點,使竹梆代替腰鼓的新型舞蹈風,很快在當地推廣普及。不僅在接龍
山區的小觀、石龍、花石等鎮廣為普及,而且在毗鄰的姜家區的清河、折鶴、蘆溝等流
傳,還流傳到了南川縣的大觀、白沙、神童、綦江縣的隆盛、三角、樂興等區鄉。
(6)剛柔相濟的表現風格
小觀梆鼓舞如果再用長
1.5
米以上、
直徑
20-40
釐米的大梆和直徑
1.2
米以上的大
鼓,再加上直徑
30
釐米以上的大釵,還有表演者那種奮力、挺拔向上的舞姿,這時,
尋威武剛強,不屈不撓的大山的男子漢們用剛勁、雄渾的腳步,踏出一個個波瀾壯闊的
世界。那衝出九霄的力量,帶上他們的豪壯,叱吒風雲的吆喝聲,表現了山裏人的倔強
與傲氣。
當大鼓温柔起來,
配以大梆的親切,
這時大山的兒女們手拿兩根筷子長大拇指粗的
鼓槌,翩翩起舞,又是那樣的柔媚,表現了山裏姑娘的純潔、秀美。
二、小觀梆鼓舞在地方文化中的獨特價值
小觀梆鼓舞發展到今天,
已具備了高度的規範化,
具有較為嚴謹的動作結構和美的
表現力,
她的動作已具備了在表演中自然地表現為一種美學意義的抽像的內涵,
因而具
有其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在小觀,在那久遠的年代,梆子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一種工具。人們敲打、舞
動梆子時就產生了各種動作和姿態,以及能用這些動作和姿態來充分表達急切、喜悦、
恐懼等情感。還有擊梆時產生的各種輕重緩急的節奏,能傳達出不盡的情愫,這些都是
小觀梆鼓舞的客觀文化價值之一。
(二)梆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生活工具
梆(不論是竹梆還是木梆)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生活工具,她主要是利用梆聲傳達
信號,或利用她來表達某種情緒,這就促使家家户户自制梆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傳
統習俗。小觀梆鼓舞從原始的萌生狀態到成為舞蹈藝術,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
這原始的梆聲舞態,還為大躍進、公共食堂、人民公社等政治運動所使用,多數時候只
是充當開會、上工等其它統一行動的信號工具。這敲擊梆子而發出的節奏聲響,實際上
已經具備了舞蹈伴奏樂器和道具的功能。這也是小觀梆鼓舞的文化藝術價值要求之一。
(三)打梆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小觀梆鼓舞作為一種肢體語言藝術,能把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詮釋得淋
漓盡致。
人們在高興時,
就會興意盎然地敲擊着梆子,
舞動着梆子,
不停地變換着節奏,
盡情地表達着心中的喜悦;不高興或憤怒時,用猛烈的敲擊梆子、揮舞梆子等方式宣泄
着心中的怒火;傷心時,用輕柔的、不規則的梆聲傳達出無盡的心事,總之,打梆已經
具備了用姿體語言、用變化多變的梆聲表達情感,表現生活的功能,這也是她上升為舞
蹈藝術的重要文化藝術因素之一。
(四)小觀梆鼓舞是慶祝家鄉的喜事新風,並用她來招待四方來客的家鄉美味大餐
小觀梆鼓舞是生命律動的顯現,是羣體跳動的形象,是在人民大眾的勞動、生活中
產生和發展的,她是人民羣眾最喜愛的表現形式之一,哪家結婚或是有歸,餐後,總會
邀人來一段梆鼓舞,客人們圍坐在周圍盡情的觀賞着舞者忘我的表演,拍手叫好,主人
則會樂呵呵的送上喜錢,
這説明梆鼓舞是小觀人民常用來慶祝家鄉的喜事新風和招待四
方來客的家鄉美味大餐,
她表達着小觀人最淳樸的情感,
也是她的文化藝術價值的現實
體現。
三、小觀梆鼓舞的發展演變過程
從總體上看,小觀梆鼓舞的發展演變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原始萌芽階段
梆鼓舞發源於巴南區接龍鎮小觀四合村。梆鼓舞的幾位創始人講:很早以前,小觀
地區的百姓就有製作和使用梆的習慣。
梆的用途有三:
一是當地的先民們用擊梆來防盜、
防獸、打更。人們在坡上莊稼時,在院裏看門守夜時均手持竹梆,倘若哪家哪户發現大
野獸偷食糧食、糟蹋莊稼,或是有盜賊行竊時,就猛擊竹梆以示報警,四鄰聞之便蜂擁
而至,進行圍追堵截。二是叫花子也以擊梆為乞討標誌。三是在豐慶壽喜之時,人們會
用敲打梆子和舞動梆子來表達心中的喜悦。這些在生產勞動、生活中產生的擊梆姿態、
舞梆動作確實非常的粗糙、單調、機械,似乎也不具備些什麼舞蹈的客觀因素,因而稱
不上舞蹈藝術,但筆者認為,這就是梆鼓舞的原始萌芽狀態,也是梆鼓舞這所以成舞的
潛在客觀藝術因素。
以上三點證明,
小觀地區的先民們使用梆的行為,
是在無意識中創造了一種以梆為
道具和伴奏樂器的舞蹈。
當然,
小觀人使用梆的行為始於何時,
打梆子萌生於哪朝哪代,
準確時間無法考證,
故而不敢斷言,但梆鼓舞的傳承與發展在當地已形成一種共識。
(二)成舞階段
小觀梆鼓舞形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一九八三年底,歷經三十餘年,這段時期,
可稱為小觀梆鼓舞的成舞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老百姓為了表達翻身得解放和當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調動了
一切娛樂手段:唱山歌、打蓮宵、溜秧歌、劃綵船、舞獅子、玩龍燈、打腰鼓等等。其
中打腰鼓是最吸引人,因為腰鼓是外地傳入接龍地區的“外來文化
,屬“舶來品”系
列,人們對此感到新奇,並且躍躍欲試之情溢於言表。但腰鼓畢竟不是蓮宵,用竹棍、
小錢就成;腰鼓也不同於秧歌,用紅布纏腰就行;腰鼓也不同於劃綵船,用竹子加摺紙
畫畫也可,這些都可就地取材,製作也簡單宜行。可要打腰鼓還得花錢到重慶去買,當
時山裏的人們既愁山高路又遠,又愁沒有錢。
當時的鄉公所只有二、三十個腰鼓,全鄉除少數的文藝骨幹能使用、過過癮外,其
餘的廣大愛好者只能望鼓興嘆。此時,該鎮四合村文藝積極分子、青年教師黃吉均是位
有心人,他看到這種情形,盡有一種堵得慌的感覺。他經常抽出時間參加排練,觀看別
人排練,
慢慢的,
他的腦子裏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
能否用家裏的竹梆來代替腰鼓呢?
他自己也在家裏反反覆覆搗弄着那個梆子,經過一段時間,他覺得值得一試。於是他找
來了幾個青年腰鼓迷商量,
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
這個頗具創意的構想得到了大家
的一致贊同,
他們紛紛拿出梆子來舞弄。
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用紅布繫住竹梆的一頭,
把梆固定在腰上,照着腰鼓的打法訓練。試驗的結果證明此法可行。至此,小觀梆鼓舞
就此誕生了,
這證明梆鼓舞形成是當地人民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運用當地的竹梆作為
道具進行創造性編排表演的。
(三)藝術昇華階段
1
、節節拔高,令人眩目
(1)蓓蕾初綻
小觀梆鼓舞誕生後,還沒來得及茁壯成長,就偏偏遇上了文革。在“文革”時期,
她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厄運難逃,被視為封、資的破玩意兒。成舞功臣、創始人這一的
黃吉均,被以子虛烏有的罪名開除了教師隊伍,有的創始人招到批鬥,甚至掛牌遊街,
從此這清脆悦耳的梆聲沉寂了下來,
那原汁原味的舞姿就隱匿了起來。
這一沉就是二十
餘年。
一九八三年冬,小觀梆鼓舞在文化部門的文藝普查中,被行家挖掘出來,通過整
理,大家一致認為她極具地方文化特色,是小觀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弘揚價值。當時
還健在的黃吉均、少雲等幾位當年的創始人,又成了恢復傳統梆鼓舞的骨幹。在他們的
精心指導下,一九八三年十月剛剛成立的小觀鄉“山花”文藝宣傳隊的文藝骨幹們,首
次排演了梆鼓舞,這是第一次把她排練一個成品舞蹈的。從此,小觀梆鼓舞走上了藝術
舞台,
並隨着
“山花”
文藝宣傳隊的大姑娘、
帥小夥子們的走遍接龍、
姜家的山山水水、
村村户户並傳到了綦江、南川等的部分地區。據“山花”宣傳隊的隊員説,這是老百姓
最喜愛的節目之一,
這證明我們的地方文藝
----
梆鼓舞被搬上藝術舞台後在民間已有良
好的羣眾基礎。
至此,這朵山間的奇葩算是蓓蕾初綻啦。
(2)大放異彩
至九十年代初,這種民間舞蹈形成在老藝人、專家、文藝骨幹以及各級領導們的
共同關心、大力支持和努力下,通過整理加工、完善創造,使她在藝術水平上得到了很
大提升,從而大放異彩,她所獲得的殊榮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九八四年春節,原接龍區區公所組織的傳統梆鼓舞表演隊在巴南區魚洞鎮,首
次與縣城人民見面,當時的演出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縣委、縣府的幾大家領導以及市
的有關人員給予了梆鼓舞高度的評價,
普遍認為這種舞蹈形式有提高的價值,
也有很大
的藝術發展空間,並接見了全體演出人員。
一九八四年,原巴縣要組織參加重慶市為慶祝建國三十五週年而舉辦的羣眾文藝
調演,巴縣縣政府就選上了“山花”宣傳隊的梆鼓舞節目。巴縣政府還委派原巴縣文化
館舞蹈老師袁小琪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創編:
還有幸得到了市藝術館舞蹈家王一的
指導,該節目在那次的演出中,獲得了創作獎、演出獎。
一九八五年,梆鼓舞參加了重慶電視台攝製的《巴渝鄉音》文藝片的拍攝,使這
個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通過電視屏幕的形式,擴大了影響。該片獲中央電視台春節文
藝展播二等獎,西南五省市電視文藝片展播一等獎。
(3)香滿山鄉
這一時期,梆鼓舞伴隨小觀“山花”文藝宣傳隊走遍了綦、南、巴三縣的鄉鎮、
農家、院壩,站人們目睹了具有現代氣息的“梆鼓舞”
。更有趣的是,人們對那淋漓的、
憨暢自如的舞姿是那樣的痴迷;對那清脆的梆聲是那樣的神往。你問梆鼓舞的產地、問
她的特點,老老少少都會齊聲回答你,在看了梆鼓舞的表演後,人們就會利用空閒的時
間做梆子,在院壩學着表演,舞着、敲着那梆,一時之間,處處能聽到梆的聲音,談論
的也是梆鼓舞的話題,這不得不説明梆鼓舞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而得到大家的肯定,
也意味願為她的傳播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
、與時俱進,特色鮮明
隨着時光的流逝,小觀梆鼓舞由她原來的自我娛樂、自我表達的功能,已不能滿
足舞台表演藝術的需求,經過很多參加過這個舞蹈的設計、創編、演出人員、專家與有
關領導的共同努力,使其在藝術上有較大的突破,使其自身的特點,舞蹈的個性,地方
特色更加鮮明。
(四)推廣普及和再提高階段
從一九八三年以來,梆鼓舞經過市、區文化部門的藝術化加工,其藝術水準得到了
質的飛躍。
經過藝術加工後梆鼓舞以其新的藝術舞姿展現在舞台上。
現在發源地的小觀
鎮,毗鄰地區及至巴南區境內,梆鼓舞的普及輻射面越來越大,層次也不斷提高。
一九八六年,
小觀鄉在原巴縣文化局、
民政局、
原接龍區委、
區公所的關心支持下,
成立了“小觀梆鼓舞協會”會員達
600
餘人,全鎮各村、中小學組建成立了梆鼓隊
16
支,同年舉辦了全鎮首屆梆鼓舞比賽,全鎮呈現出男女老少,人人處處手拿梆子手舞足
蹈的局面,掀起了學習梆鼓舞的第二次高潮。此後,每年重大節日慶典活動均用梆鼓舞
的表演作為壓軸戲。
一九八六年,巴縣中學、魚洞一小、接龍小學等學校也組建了梆鼓隊。巴縣中學還
參加了重慶市中、小學生藝術節廣場舞比賽獲二等獎;接龍小學敢於創新、大膽探索,
把梆鼓舞配上現代器樂,創編了大型團體舞,獲縣一等獎。
一九九六年,
小觀梆鼓舞被一個調到九龍坡區工作的老師帶到九龍坡,
並在人和中
學的一次校慶上,由人和中學的學生表演小觀的梆鼓舞。獲得了學校的高度讚揚。
一九九七年,
瀛丹集團的董事長張瀛丹女士回到家鄉支援家鄉的建設,
家鄉的父老
鄉親也用家鄉的土特產“梆鼓舞”招待了她。她看了這個舞蹈之後説,
“好啊、家鄉的
梆聲越來越動聽了;家鄉的舞姿也越來越美了,家鄉有希望了。
後來我們純樸、熱情、好客的山裏人,不斷的對她進行創新,一次又一次地用她來
招待八方來客。
從一九九八年起,小觀的學校,都把梆鼓舞納入了課間操改革的項目,現在的小觀
學生,人人都會打梆鼓。
值得慶幸的是,在市、區文化部門進一步提高指導下的普及過程中,出現了對梆鼓
舞的藝術研究和羣眾再創造的新局面。
小觀梆鼓舞協會成立後,鎮文化站建立了藝術研究小組,集思廣益,對梆鼓舞的普
及提高,起到推動作用。同時,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對小觀梆鼓舞的發展,作出了可貴
的嘗試和探索:
一是在以情緒表演為主的基礎上,
研探出以情節表現形式為主的舞蹈形式。
如該鎮
青年教師吳光英、江友菊創作了兒童梆鼓舞《上學路上》
,原接龍區文化站長陳朝友創
作的民俗風情舞蹈《送親》和《社教新風》的政治宣傳舞蹈,受到好評,現在人們談到
這些節目,還是記憶猶新。
二是改革音樂伴奏,吸收民間吹打樂並把它們溶為一體。如該鎮關塘村梆鼓隊,用
架子鼓的打擊作為伴奏,幺灘小學用民歌曲調譜寫伴奏音樂等等,都是可貴的嘗試。
三是大膽取捨,二
00
三年,為了弘揚民間文化,巴南區區委、區府、區文化局,
委派區文化管管長張靜老師和小羅老師來小觀再次對小觀格鼓舞進行創作。
並提出要把
她打造成巴南區的民間文藝名牌,並把她推向全國。兩位老師大刀闊斧地幹開了。加進
了大鼓、大釵、大梆,並讓它們擔當音樂伴奏的角色,同時削弱了小材的作用,僅把它
作為道具使用,
真實地再現了遠古時小觀先民們守獵時的激烈場景。
這個舞蹈,
在二
00
三至二
00
四年間,至少參加了四場以上的演出,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四是理論研究有了新的進步,
市、
區專家對小觀梆鼓舞的極大潛力進行了必弘揚發
展,並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理論研究,從一九九一年志,
先後出現了《小觀梆鼓舞及時代烙印透視》
《小觀梆鼓舞伴奏樂淺析》等論文稿。
綜上所述,小觀梆鼓舞發展演變,歷經滄桑,但她苦盡甘來,終於迎來了美麗的春
天。我們相信,在祖國的春天裏,在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大潮中,在各級文化部門
的共同關心支持和努力下,這朵民間舞蹈的奇葩將會芳香四溢,展現出她巨大生命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