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託寺

鎖定
棒託寺,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茸木達鄉,距縣城32公里。始建於元代,屬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寺院。現存文物包括喇嘛塔與石刻藏經兩部分。
中文名
棒託寺
地理位置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茸木達鄉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7:00-17:00
佔地面積
1.02 公頃
特    色
稀世的石刻大藏經、壯觀的塔羣

棒託寺歷史由來

棒託寺 棒託寺 [1]
棒託寺藏語意為“草壩上的寺廟”,顧名思義寺廟周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古剎經幡獵獵,香客絡繹不絕。
寺廟背靠瞻巴拉山,面對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則曲河。眺望象山伸出長鼻暢飲則曲渡河水,把河流彎曲成“U”字形,妙不可言。瞻巴拉山像一尊神佛塑像巍然屹立,著名的佛教密宗修行聖地密咒修行洞、仙人洞、格薩爾修行洞、喜瓦拉傳承修行洞,吉祥八寶物、轉王七寶分佈其中。傳説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一位聖人跋山涉水來到這裏修行成佛。

棒託寺寺廟規模

棒託寺 棒託寺 [2]
寺院總佔地1.023公頃,建築面積1538平方米。該寺共有喇嘛塔32座,分別為明、清、民國時期陸續修建,分佈在寺院中部長465米、寬25米的範圍內,在歷史上與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達寺塔羣並稱全國藏區3大塔羣。塔均為堵波式正方形塔基,瓶肚形塔身,十三輪塔剎。
塔身內空,塔內供有千手千眼佛、釋伽佛、無量壽佛、蓮花生、佛母、綠度母等塑像及大量精美壁畫。其中降妖塔建於1427年,塔基邊長9.25米,塔體通高32米,內存部分明代佛像和壁畫,是塔羣中歷史最悠久的喇嘛塔。

棒託寺石刻藏經

石刻藏文大藏經刻於明清時期,分《甘珠兒》和《丹珠兒》2部,用50餘萬片石雙面刻成,依照經文順序堆放,佔地620平方米,高11米。是藏區最完整的石刻藏經,也是全國數量最多的石刻藏經堆,在藏區信教羣眾中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3]  2001年,棒託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棒託寺佈局結構

棒託寺佔地面積10229.4平方米,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寺廟僧侶200餘,均信奉紅教、覺囊教,廟旁伏卧名揚海內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

棒託寺研究價值

棒託寺佛塔 棒託寺佛塔 [5]
據史料記載,石刻大藏經從明正統年始由60餘名石匠辛勤鐫刻達9年而成,大藏經高9.7米、長46米、寬13米,佔地598平方米,是國內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學經典,也是最完整的一部石刻大藏經,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研究價值。
石刻大藏經周圍以500年曆史的降魔塔為中心,點綴着“萬佛塔”、“尊勝塔”、“菩提塔”、“勝樂塔”、“多聞塔”、“仙人塔”、“長壽塔”、“時輪塔”、“伏魔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達42米,有的則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狀各異的塔錯落其間。塔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等幾千尊菩薩,繪有幾萬幅各種佛像畫,尊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塔林東側有一菩提小塔,高6米,塔基周長12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該寺的活佛介紹,每逢吉日或藏曆十、十五日,塔內會傳出朗朗的誦經聲和各種美妙的法器聲。因此,僧侶、香客擇時前去聆聽,人人以聞為榮。

棒託寺文化意義

歷史悠久的棒託寺以其壯麗的廟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經、壯觀的塔羣及周圍秀美的山水傲居於青藏高原一隅,是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