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槌舞

鎖定
朝鮮族棒槌又稱“二棒”。朝鮮民間樂器,歷史悠久、構造獨特,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宋代棒槌以“二棒”之名載入史冊。近百年來,朝鮮族人民中為流傳遂改名為棒槌。棒槌舞素有朝鮮族一顆明珠之美稱,以其高雅飄逸的舞姿馳名中外,歷來倍受朝鮮族人民的珍愛。棒槌舞的表演,以柔軟的兩手、伸肩等動作為主,棒槌舞的來歷是朝鮮族婦女的洗衣服,不時地揮動手中的棒槌,槌打一塊板面上的衣服,搗衣聲是朝鮮族小溪的另一首旋律,打法如同擊鼓,講究節奏感,當她們一時興起,便伴着有力的節拍,哼唱古老的《阿里郎》。
中文名
棒槌舞
又    稱
二棒
歌    曲
阿里郎
朝鮮族舞蹈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棒槌舞,棒槌舞也叫“二棒舞”。
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發掘、人才培養,對“棒槌舞”的發展做出大量工作,使“棒槌舞”這一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續。於1994年8月1 日,向上街道棒槌舞隊正式成立之後,2004年4月28日,並歸興疆社區棒槌舞表演隊,並重新購置了40對棒槌和60個板面。
棒槌舞表演隊組建以來,棒槌舞的活動堅持以無償服務為主的原則,參加各種節日、慶典等表演活動84多次,參加活動人數4000多人次,觀眾達10多萬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