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棉花立枯病

鎖定
棉花立枯病又稱爛根、黑根病,是由立枯絲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棉花上的病害。自棉籽萌動發芽,棉花立枯病病菌即可侵染危害。 [1] 
棉花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中國各主要棉區都有發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間出現,一般在中國黃河流域發生較普遍,也是新疆棉區的主要病害,長江流域發病較輕。發病率一般為5-40%,常造成缺苗斷壟。重發生年份,某些地區的發病率可達50%以上,可使棉苗成片死亡,甚至造成毀種。 [1] 
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提高播種質量,深耕灌水,合理施肥,精細整地;其次,加強田間管理,合理輪作,棉種處理;最後,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2] 
中文名
棉花立枯病
別    名
爛根
黑根病
為害植物
棉花
為害部位
幼苗
病    原
立枯絲核菌

棉花立枯病病原特徵

病原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屬擔子菌亞門、亡革菌屬;無性態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其有性態僅在高温酷暑、高濕的條件下生成,一般不易發現。 [1] 
注:1.幼菌絲;2.老菌絲;3.擔子及擔孢子。 注:1.幼菌絲;2.老菌絲;3.擔子及擔孢子。

棉花立枯病形態特徵

菌落:菌落開始無色,後轉為灰白色、棕褐色、灰褐色或深褐色。有的有同心輪紋,後期形成菌核。 [1] 
菌絲:菌絲髮達,蛛網狀,粗壯,生長迅速,初期無色、較細,寬5-6微米,近似直角分枝,離分枝點不遠處生有1個隔膜;經染色觀察,一般1個細胞內有3-16個細胞核,多為4-5個。老熟菌絲常為一連串桶形細胞,黃褐色,較粗壯,寬8-12微米,分枝處也多呈直角分枝。 [1] 
菌核:菌核無一定形狀,淺褐至深褐色,由許多桶形細胞菌絲交織而成,並靠繩狀菌絲相聯繫,質地松,大小為0.5-1.0毫米。 [1] 
擔子和擔子孢子:在人工誘發情況下,可產生擔子和擔子孢子。擔子無色,單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胞。 [1] 

棉花立枯病生理特性

病菌可在較寬的温度範圍內(0-40℃)生長,其中以17-28℃為最適生長温度。在16-25℃時,侵染髮病嚴重。耐酸鹼性強,在pH為3.4-9.2範圍內都能生長,因此分佈很廣,以pH為6.8最適。棉花立枯病病菌可抵抗冷凍、高温和乾旱等不良氣候條件,適應性很強,一般能存活2-3年或更長,但在高温高濕的條件下只能存活4-6個月。菌體更適宜在濕度適合的土壤中生長,病菌主要分佈在5-10釐米的土層內。病原菌的寄主範圍極廣,可危害棉花、大麥、小麥、甜菜、黃麻、紅麻、水稻、高粱和馬鈴薯等200餘種植物。 [1]  [3] 

棉花立枯病為害症狀

棉花立枯病
自棉籽萌動發芽,棉花立枯病病菌即可侵染危害。 [1] 
棉花播種後,種子萌動但還未出土之前,病菌便侵染地下的幼根、幼芽,造成爛種、爛芽。棉苗出土後,首先在接近地面幼莖基部出現症狀,起先呈現黃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凹陷、腐爛,嚴重的可擴展到莖的四周,凹陷部位失水過多而呈蜂腰狀,最後變黑褐色,棉苗枯死,病斑部位比炭疽病低。 [1] 
病株葉片一般不表現特殊症狀,僅僅由於失水而表現枯萎;但也有棉苗受害後,在子葉出現不規則黃褐色斑,最後病斑破裂穿孔。受害棉苗及周圍土壤中常有白色的菌絲黏附。多雨年份,現蕾開花期的棉株也可受害,莖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爛,露出木質纖維,嚴重的可折斷死亡。感病部位,有時出現瘤狀病變。 [1] 

棉花立枯病侵染循環

棉花立枯病的侵染循環 棉花立枯病的侵染循環
棉花立枯病病菌主要營寄生生活,但在土壤中有很強的腐生生活能力,菌絲可在土中自由擴展,並隨水擴散。當外界條件不利於菌絲生長時,菌絲體可形成菌核,菌核細胞可萌發多次,繁殖速度快。菌核的存活期長,在土壤中形成的可存活數月至幾年。 [1] 
土壤、肥料和農作物的病殘體等是棉花立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常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中腐生越冬。第2年,病菌遇適宜條件和寄主,直接侵入或從自然孔口及傷口侵入,侵入的菌絲在棉苗上很快擴展,侵入十幾個小時就出現症狀,引致組織壞死變褐,2-3天后就可造成死苗。病死植株的皮層組織充滿菌絲和菌核成為重要的再侵染源。 [1] 
棉苗子葉期最易感棉花立枯病,棉苗出土的1個月內,如果土壤温度持續在15℃左右,或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就會嚴重發病。病組織上的菌絲可向四周擴散,繼續侵染周圍的棉苗。如果收花前低温多雨,棉鈴受害,病菌還可侵入種子內部,成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來源。留在田間的病殘體,產生菌核以度過不良環境,成為以後的病菌來源。 [1] 

棉花立枯病流行規律

棉花立枯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種子質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關。 [1] 
氣候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棉花苗期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棉花立枯病病菌的生長繁殖及侵染需要較高的濕度,因此,陰雨天最適棉苗立枯病的發生。而且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種後遇到低温多雨會影響棉籽萌發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爛種、爛芽。特別是低温伴隨有寒流和陰雨,有利於病害大發生,而造成成片死苗。在中國北方和新疆等內陸棉區,春季温度較低,棉花易發病;在南方棉區,若播種後天氣時晴時雨,則棉花立枯病可成為棉苗的主要病害。 [1] 
種子質量:成熟度好、籽粒飽滿、純度高的種子,生活力強,播種後出苗迅速、整齊而茁壯,不易遭受病菌侵染,故發病輕。質量差的種子,特別是具有較多秕子、破子的種子,播後很易被病菌侵染。 [1] 
播期和播種深度:播種過早或過深,使出苗延遲,棉苗弱小,抵抗力差,容易感病。露地栽培播深以4-5釐米為宜,地膜覆蓋以2-3釐米為宜。 [1] 
土壤質地:土壤質地與發病的關係十分密切,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棉區均報道黏土發病重,但新疆特早熟棉區均是沙土發病較壤土重,黏土發病最輕,其原因是沙土地很易播深;沙土吸水和保水力差,降雨之後自由水較多,易造成暫時高濕環境,特別細沙土還易造成土壤沉降,使幼芽窒息死亡;沙土温差變化較大,在新疆春季氣温波動變化較大的情況下,更易造成幼苗抗病性下降,導致苗病發生。 [1] 
耕作栽培措施:①多年連作會使土壤中的病菌越積越多,加重病害的發生。②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水分過多,土壤温度偏低,通氣性差,棉苗出土時間延長,長勢弱,棉花立枯病發病較重。③施肥也可影響病害的發生發展,偏施氮肥則病害較重;向土壤中增施秸稈、綠肥等有機質可減輕發病,因為有效碳能刺激根外及根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增加拮抗作用,對絲核菌的繁殖與侵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④棉花與甘薯等非寄主作物輪作能有效減輕病害;若前作為麥類、高粱等則發病很重。 [1] 

棉花立枯病防治方法

棉花立枯病農業防治

  1. 提高播種質量:應選擇成熟度好、籽粒飽滿、純度高的優良抗病品種,生存力強,播種後出苗加快、整齊而茁壯,不易受病菌侵染,故發病輕(種子的發芽率要在80%以上)。在5釐米地温穩定在14℃時,抓住冷尾暖頭播種。 [2] 
  2. 深耕灌水:秋季深耕可將棉田內部的枯枝落葉等連同病菌和害蟲一起翻入土壤下層,對防治苗病有一定作用,秋耕宜早。進行春灌的棉田也要儘量提早,因為播前灌水會降低地温不利於棉苗生長。 [2] 
  3. 合理施肥,精細整地:在整地時施足基肥,可施生物菌肥220-370千克/公頃,氮磷鉀複合肥料900-1200千克/公頃,病蟲害多發地增加用量。 [2] 
  4. 加強田間管理:棉苗出齊後早間苗,留壯苗,拔弱苗、病苗。定苗時間以2-3片真葉時為宜,間苗、定苗時拔下的棉苗應帶出棉田,集中燒燬,以減少田間病菌傳染。中耕作業上應注意早中耕,勤中耕一般習慣要淺,中耕深度在1-2.5寸左右,使土壤疏鬆,通氣良好,有利於棉苗根系發育,抑制根部發病。雨後要做到及時中耕,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土壤温度培育壯苗。 [2] 
  5. 合理輪作:重茬棉田棉苗立枯病發病率高達50-60%,直接影響了棉花密植勻株,間接誘發中後期病害及鈴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棉花的產量和品質。與禾本作物輪作不僅可以降低苗病發病率,還有利於促進輪作雙高產。 [2] 

棉花立枯病化學防治

  1. 棉種處理:播種前將棉種硫酸脱絨,以消滅表面的各種病菌,剔除小籽、癟粒、雜籽及蟲蛀籽,再進行曬種48小時,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及發芽勢,增強棉苗抗病力。採用吡蟲啉或噻蟲嗪進行包衣可有效防治害蟲。 [2] 
  2. 藥劑防治:在棉苗發病初期噴灑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隔10天防治1次,連續2-3次,或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每隔10天防治1次,連續2-3次。 [2] 
參考資料
  • 1.    鍾文,呂娟,劉強,慄紅梅,劉光濤,尹連合.棉花立枯病的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2,(第11期):5-9
  • 2.    劉淑紅,梁麗鵬,李翠芳,袁松波,楊保新.冀中南地區棉花立枯病的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第8期):340-341
  • 3.    遼寧省農業廳編,植物保護工作手冊,遼寧人民出版社,1960.09,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