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棉花嶼

鎖定
棉花嶼,位於東經122度6分,北緯25度30分,距離中國台灣省基隆東北方約65公里,全島皆被火山熔岩給覆蓋,堅硬多孔的岩脈因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與抗侵蝕性質,經年累月下形成了巖骨,和岸邊的海蝕洞成為此島嶼的特殊地質景觀。 [1]  棉花嶼幾乎都是平直的斷崖,只有西岸西北角的一個小灣允許登陸,但又因島嶼與岩礁之間距離太短,且風勢太強大,船隻停泊有相當高的難度。
中文名
棉花嶼
類    型
島嶼
地    勢
東南高,西北低
海    拔
61公尺
面    積
0.13 km²
位    置
中國台灣省基隆東北方
管理單位
基隆市政府 [1] 
主權所屬
中國

棉花嶼地理環境

棉花嶼
棉花嶼(14張)
棉花嶼是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北部屬於台地地形,是一座由灰黑色橄欖石,古輝銅石和玄武岩所組成的火山島,東西長度約為530公尺,南北則為800公尺,海拔最高是61公尺,周長為2200公尺。棉花嶼全島皆被火山熔岩給覆蓋,堅硬多孔的岩脈因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與抗侵蝕性質,經年累月下形成了巖骨,和岸邊的海蝕洞成為此島嶼的特殊地質景觀。棉花嶼幾乎都是平直的斷崖,只有西岸西北角的一個小灣允許登陸,但又因島嶼與岩礁之間距離太短,且風勢太強大,船隻停泊有相當高的難度。棉花嶼的東側還有一座高25公尺岩礁佇立在海面上,稱為“屏風巖” 。

棉花嶼地理位置

棉花嶼位於東經122度6分,北緯25度30分,距離基隆東北方約65公里,東西長約300公尺,南北長約400公尺,面積0.13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有61公尺。棉花嶼和北方的彭佳嶼,西南方的花瓶嶼,三足鼎立。由於棉花嶼和彭佳嶼地理位置相近,形狀也相似,所以有不少漁民都誤將棉花嶼當作彭佳嶼。

棉花嶼地形地貌

棉花嶼的海岸為連續的斷崖絕壁,海浪衝擊崖底部;海岸垂直,只與西北部有一個小灣,約50公尺寬,海崖較低,有一個小沙洲與平地連接,成為本島登陸地點,東海岸的中央部分有一個岩礁,高約25公尺,屹立於海中,呈一奇觀,有“屏風巖”之稱。
棉花嶼
棉花嶼(5張)
本嶼地勢,大致東南部最高,北部呈台地狀,西北部的小灣內有寬約20公尺的沙洲,與內部的稍寬平地相連,而呈簸箕型。東南部的高低有三座小丘,其東者(東丘)最高,海拔61公尺,丘頂至山坡有緩起伏面;西南丘比東丘約低6-7公尺,頂上岩石裸露,山劫巍峨,但山腹一下被岩屑沙土覆蓋。
本嶼是一座火山島,由灰黑色橄欖石古銅輝石玄武岩的熔岩流所成,有時成熔渣狀。其中有堅硬多孔質的岩脈,抵抗風化作用,而突出於地表,尤其是東南丘的丘鰲着最標準。此外火山熔岩上有些浮石凝灰岩覆蓋,厚度十餘公尺,與本嶼東方及東北方最發達。
棉花嶼的火山活動期可能較彭佳嶼早期的火山碎屑岩活動為晚,但與熔岩流活動期相差無幾。再五十餘萬年前有玄武質熔岩流,然後有浮石凝灰岩堆積。

棉花嶼生物資源

本嶼動物資源以鳥類為主。據台北市野鳥學會在1992年6月,與基隆市野鳥學會1994年5至9月間的調查,在棉花嶼共記錄到鳥類26科58種,包括保育類鳥種大水鳥,玄燕鷗,唐白鷺,赤腹鷹,鵟,隼,蒼燕鷗,白眉燕鷗,玄燕鷗,紅尾伯勞,綬帶鳥等10種。在花瓶嶼方面,主要為白眉燕鷗,白腹鰹鳥之繁殖和棲息場所,曾記錄到之保育類鳥種有白眉燕鷗,隼等。哺乳類方面,在棉花嶼島上原有30餘隻放生羊,島上裸岩旁有多處羊羣棲息區,為維持原有之生態羣落,主管單位已於公告日將這些放生羊運回台灣本島。
棉花嶼土壤貧瘠,夏季乾旱,冬天風勢強勁,不利植物生長,植物大多由草本植物所組成,無灌木與喬木。白眉燕鷗與島上四周懸崖上與屏風巖上約上百個巢位;玄燕鷗與東北側礁岩上活動;春、秋季過境鳥大致與全島可見;猛禽多停棲與島上最高處。
玄燕鷗棲地環境
棉花嶼土壤貧瘠,夏季乾旱,冬天風勢強勁,不利植物生長,植物相大多由草本植物所組成,無灌木與喬木。白眉燕鷗於島上四周懸崖上與屏風巖上約上百個巢位;玄燕鷗於東北側礁岩上棲息,並於主島東側向北的陡坡上繁殖;白腹鰹鳥則停棲於屏風巖之北壁與南壁;磯鷸,巖鷺於主島西,北及東北側之礁岩上活動;春,秋季之過境鳥大致於全島可見;猛禽多停棲於島上最高處。
花瓶嶼上植物呈零星分佈,以石板菜為主。花瓶嶼四周陡峭,無法登陸,形成一處天然適合海鳥棲息,繁殖的地方。約百隻的白眉燕鷗,於東北側凹陷之矮草區繁殖,活動;白腹鰹鳥主要棲息於東北側另一獨立巨石巖壁上,最多曾在8月份時記錄到100只左右。
白眉燕鷗保育類鳥種
一、瀕臨絕種
棉花嶼 棉花嶼 [1]
1、隼(紅官)
二、珍貴稀有
1、灰面鷲( Butastur印度)
2、赤腹鷹(雀鷹soloensis )
3、唐白鷺(黃嘴白鷺
4、玄燕鷗( Anous stolidus )
5、白眉燕鷗(燕鷗anaetheta )
6、蒼燕鷗(燕鷗紅豆杉)

棉花嶼研究歷史

棉花嶼與花瓶嶼位於基隆北方約65公里處海域,與鄰近之彭佳嶼同屬基隆市政府轄內獨立於台灣本島外之火山島嶼。其中棉花嶼與花瓶嶼因為地型陡峭,早期又為軍事管制區,較少有人為之干擾,因而保存了較完整之自然風貌與海島火山地質原貌。
1886年,中法戰爭後,馬偕醫師曾描述棉花嶼聚集了上萬只的鳥類在此棲息活動;而後,在日本學者伊能喜矩的《彭佳嶼調查報告書》中,更報導本區有鯨類,信天翁,大漁場3大自然資源。近年來的調查報告中對棉花嶼與花瓶嶼自然資源的描述:包括《海洋科技博物館特定區鳥類資源之初步調查研究》中記錄珍貴稀有之白腹鰹鳥在此地棲息;基隆市野鳥學會的調查中則有玄燕鷗,白眉燕鷗繁殖記錄,以及白腹鰹鳥,磯鷸,巖鷺等鳥類之棲息與活動記錄。鑑於棉花嶼與花瓶嶼在鳥類繁殖,過境與棲息上的重要性,農委會於1995年6月12日公告棉花嶼與花瓶嶼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而後為了避免人為干擾,造成自然景觀的破壞,基隆市政府乃於1996年3月18日將其公告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目的在保護島上棲息繁殖之鳥類及生態環境,以及特有之地形地質景觀,並推動賞鳥活動,以加強自然生態保育。

棉花嶼使用管理

棉花嶼土地使用現況

棉花嶼:業已登錄為國有土地,無駐軍與軍事設施,劃設為保護區後,為中國基隆市政府所管理。萬應公廟為島上僅存的人工建築物,無人居住。
花瓶嶼:為一無人島嶼,尚未登錄為國有土地,劃設為保護區後,正由主管機關進行土地測量,辦理國土登記後,交由中國基隆市政府管理。

棉花嶼管理狀況

分區規劃成核心區與緩衝區:
1、核心區:棉花嶼與花瓶嶼陸域部分。
2、緩衝區:棉花嶼平均低潮線向外延伸500公尺海域與花瓶嶼平均低潮線向外延伸200公尺海域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