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棉花圖

鎖定
《棉花圖》又稱《御題棉花圖》,是清方觀承主編的農書。清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刻。石在河北保定。 棉花是人民的衣被原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功不在五穀下”,歷來被列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中國的棉花來自印度,元、明兩代後才向中部推廣。
書    名
棉花圖
作    者
方觀承
類    別
農書
創作年代
清代

棉花圖作者簡介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這部《御製棉花圖》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皇帝觀視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主持繪製的一套從植棉、管理到織紡、織染成布的全過程的圖譜。
清人方觀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間任直隸總督二十餘年,他在任期間,勤於民事,治理永定河子牙河、章河等水系,修渠築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治績彰顯;尤為關注留心棉事活動。
清方觀承正書説、詩,清(高宗)弘曆行書詩。清(1644-1911)拓,為冊頁裝一冊,計二十四開,四十頁。外高30.5釐米,寬29.8釐米;內高23.5釐米,寬26.4釐米。首隸書題:“御題棉花圖”。刻方氏四月十一日、七月十六日奏章及序跋。

棉花圖簡介

元末明初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有云:“韃靼人跡步中土,而木棉始移植於我國閔、粵、關、陝,首得其利。元時乃傳至江南,江南又始於松江,殆遍江北。”清乾隆時,直隸(今河北)滹沱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產棉區,史載:“冀、趙、深、定諸州屬,農之藝棉者什八九。產既富於東南,織紝之精,亦遂與松(江)、婁(崑山)匹”。

棉花圖畫作詳細介紹

《御題棉花圖》
《御題棉花圖》(2張)
此拓本有圖十六幅,計有布種、灌溉、耕畦、摘尖、採棉、煉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都配有文字説明和七言詩一首,似連環畫。書前收錄了康熙(玄燁)《木棉賦並序》,是我國僅有的棉花圖譜專著。方觀承以乾隆皇帝途經保定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組創棉花圖,將這部繪圖列説,裝裱成冊。乾隆皇帝對《棉花圖》反覆誦讀,歎為觀止,備加讚許,乃執筆為每圖題七言絕句,共十六首。如“灌溉圖”題詩:“土厚由來產物良,卻艱治水異南方,轆轤汲井分畦溉,嗟我農民總是忙。”“織布圖”題詩:“橫律縱經織帛同,夜深軋軋那停工,一般機杼無花樣,大輅推輪自古風。”這些詩精工典雅,義藴萬千,為該棉花圖增色不少。因此,《棉花圖》又稱《御題棉花圖》。同年七月,《棉花圖》包括乾隆的題詩被刻在十二塊端石上。其中十一塊長118.5釐米,寬33.5釐米,厚14.2釐米;另一塊長89釐米,寬41.5釐米,厚13.5釐米。全文為陰文線刻,線條精細,房舍規矩,人物鮮活,畫面各具形象,突出了主題,反映當時農民艱苦勞作情景,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其詩筆法蒼勁,揮灑傳神,堪稱難得的藝術珍品。對於今天研究我國繪畫發展及傳統繪畫技法之演變,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其畫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樣,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國古代文化之深邃。原石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蓮池書院之壁間,現歸河北省博物館收藏。歷經二百餘年,至今完好無損。

棉花圖作品特點

《御題棉花圖》
《御題棉花圖》(2張)
《棉花圖》的顯著特點是每幅圖後均有一段文字,簡明扼要地説明該項技術的要求。《棉花圖》以圖為主,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極具觀賞性,是當時倡導和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優秀科普作品。流傳至今仍是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區農業經濟的可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