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棄筆從戎

鎖定
棄筆從戎,漢語成語,拼音是qì bǐ cónɡ rónɡ,意思是猶投筆從戎。謂文人棄文就武。出自 《遊仙窟》。
中文名
棄筆從戎
拼    音
qì bǐ cónɡ rónɡ
注    音
ㄑㄧˋ ㄅㄧˇ ㄘㄨㄙˊ ㄖㄨㄙˊ
出    處
《遊仙窟》

棄筆從戎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1] 

棄筆從戎成語典故

班超(32—102年)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大文豪、史學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漢書》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後,班昭繼承班固事業,完成了《漢書》。然而班超對文學不感興趣,書香門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將,也算罕見了。
在班固入洛陽為官的時候,班超和母親也都到了洛陽,當時他們家裏很窮,班超靠替人抄寫文字賺點錢貼補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將大都是不安分的傢伙。班超曾經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這句話和陳勝吳廣的“燕雀焉知鴻鵠志哉”同樣囂張了。這便是棄筆從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班超放棄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學工作,年輕人有出人頭地的想法並不稀奇,不安於現狀的豪言壯語從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説到做到、成就偉業的就很少,不過千萬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輕人的志氣哦。
後來班超以三十六人縱橫西域,在艱難的環境下當機立斷、百戰不殆,寫下傳奇人生,更創造了中國歷史名將之西域神話,揚我中華國威,牽制匈奴保漢帝國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強凌弱,更維護西域諸國和平往來。班超既沒有陷入內戰,也沒有屠殺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為名利而戰,其為軍人之表率,當之無愧。
文言文註釋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1)人,徐令(2)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3)五年,兄固(4)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王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5)、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講究一些小的細節。然而內心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幹辛苦操勞的事,不以勞苦為恥辱。他能言善辯,廣泛閲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固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被官府僱傭抄書掙錢來養家。他因為長期抄寫而勞苦不堪,曾經有一次,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其他的志向謀略,也應效仿傅介子、張騫在邊疆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時間從事筆、硯間工作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人物怎麼能瞭解有志之士的志向呢!”

棄筆從戎成語辨析

【近義詞】: 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註釋釋義】:(1)扶風平陵:扶風,漢朝郡名。平陵,漢朝縣名。
(2)徐令:徐縣縣令。
(3)永平:漢明帝年號
(4)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
(5)傅介子:西漢外交家,以計斬樓蘭王而聞名於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