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保護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總面積4.19萬公頃,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以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為保護對象。 [1] 
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3處世界遺產。
中文名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設立時間
1978 年
級    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貴州省銅仁市
類    型
自然生態系統類
保護對象
黔金絲猴、珙桐等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
1978年批准建立的貴州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MAB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2] 
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89"13號”文件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2018年7月2日,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3處世界遺產 [3]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貌

梵淨山山體龐大,地勢高聳,最高峯鳳凰山海拔2572米,金頂海拔2493米,而東坡山麓的盤溪口海拔僅500米,高差達2000餘米。以鳳凰山、金頂的峽谷地形為中心,四周逐層散佈低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各種地貌類型。 [2]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

梵淨山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均温介於5.0~17.0°C,相差達12°C之多,氣温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於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相對濕度年均80%以上,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形成氣象萬千的氣候特徵。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1]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

梵淨山 梵淨山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原始森林植被。截止2014年已知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約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種。全區林業用地面積617930畝,非林業用地面積10570畝(其中大於25度陡坡耕地面積523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94.5%(加灌叢),林木蓄積量達381萬立方米。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佈;脊椎動物有382種。
梵淨山保護區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好的少數山地之一,是東亞植物區系華中植物區的典型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特有種眾多,珍稀動植物種更為繁多,是一塊保存較為完好的自然原始綜合體,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森林植被是梵淨山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植被景象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垂直帶譜,海拔13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300-22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海拔2200米以上為亞高山針闊混交林和灌叢草甸帶。具有梵淨山冷杉、珙桐、黃楊林等森林類型40多個。名貴的孑遺植物和特產植物,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有3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梵淨山冷杉、鍾萼木等6種,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果樹、水青樹、白辛樹、黃蓮等25種。另外,具有各種用途的資源植物11000多種。 [2]  [4]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文

梵淨山為烏江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內沖溝密佈,故有“九十九溪”之稱,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其中屬江口縣境內主要有黑灣河、盤溪河、瓦溪河、馬槽河、黃泥溝、廖家河、凱土河、牛尾河;屬印江縣境內的主要有肖家河、於家溝、淘金河;屬松桃縣境內的主要有魚泉溝、亂石河,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37立方米/秒,且長年不斷流。 [1]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

梵淨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綠巖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窗口。梵淨山分佈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羣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巖有變餘粉砂岩、變餘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巖、變餘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1] 
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巖等成土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佈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1]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範圍

梵淨山 梵淨山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東鄰江口縣快場村,南抵江口縣高峯村,西至印江縣豆臭林村,北至印江縣金廠村。梵淨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19萬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萬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31437.6萬公頃;集體林面積11973.67萬公頃),其中實驗區面積1.45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34.6%,內含旅遊小區0.12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2.8%;緩衝區面積為0.28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6.7%;核心區面積2.46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58.8%。 [1]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目標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4]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

梵淨山景色 梵淨山景色
截止2014年,保護區已知野生動物種類有動物近3000種,其中獸類69種,鳥類191種另4亞種,兩棲爬行類75種,魚類48種,陸棲寡毛類211種,昆蟲類2000餘種。列為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豹、白頸長尾雉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穿山甲、獼猴、黑熊、紅腹角雉等29種。特別是黔金絲猴,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中國特產動物,野外種羣數量只有750只左右,僅分佈在梵淨山保護區內,是中國特產的三種金絲猴種數量最少、分佈最窄、瀕危度最高的一種,被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度最高級別保護動物,是世界的“瑰寶”。 [5]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措施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科研、科技工作,並根據自身的實際,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了多學科的科學研究項目,如中美梵淨山環境監測、麻陽河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等。獨立主持完成了多項科學研究課題,如黔金絲猴的野外生態調查、黔金絲猴的人工馴養及繁殖技術研究等,並確立了以“科研為先導、管護為基礎、協調作保障”的管理方針,保護管理、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旅遊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過製作保護區的圖文、影視資料對外宣傳保護區的情況。舉辦夏令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動植物標本,對中小學生進行大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利用宣傳牌、標語、通告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保護區管理局與周邊各縣、鄉(鎮)建立了森林防火專業隊和與義務消防隊。保護區成立二十多年來,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並被“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評為1987-1989年度、1990-1992年度、1999—2001年度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6] 
以“天保工程”和GEF項目為契機,成立由保護區基層管理機構和村委及村民代表組成的“村級管理委員會”,並制定了“共管公約”和“共管委員會職責”。主要參與保護區護林站對轄區的巡護,協助監測環境、物種的變化,向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供社區動態等活動。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

1、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動物種類之多,區域性之廣、區系之複雜為全國罕見。
2、紫杉醇具有特殊的抗癌機理,對多種癌症療效較好,主要來源是從紅豆杉屬植物的根、皮、枝葉中提取。南方紅豆杉是紅豆杉的變種,是中國紅豆杉植物中分佈地域最廣,資源數量較多的種類。紫杉醇有重要的科學和生態價值。 [7]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發利用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峯”,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國務院於1986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三縣邊境,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峯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2336米。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峯,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亙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峯。
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
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進入山區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峯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觀。 [8]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景點

古廟遺址:釋迦殿、彌勒殿、觀音殿、承恩寺、鎮國寺、通明殿
碑石和摩崖:茶殿碑、 金刀峽壁、禁砍山林碑 共兩塊
橋:天橋 、二天橋
洞穴:觀音洞、九皇洞
奇峯怪石
雲海波濤
佛光幻影
山花紅葉
遊梵淨山 [9]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

由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美國環球聖地亞哥動物園和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共同合作開展的應用紅外相機對黔金絲猴的生態行為研究中,首次發現了黔金絲猴的夜間活動現象。這一現象的發現對全面瞭解黔金絲猴乃至其他晝行性靈長類動物的全天活動模式有着重要啓發作用。本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權威的靈長類學期刊《Primates》。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