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家族梯瑪歌

鎖定
土家族梯瑪歌,湖南省龍山縣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梯瑪神歌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徵。“梯”在土家族的意思是“敬神”,“瑪”的意思是“人們”,“梯瑪”就是“敬神的人們”。梯瑪又稱為“土老司”,是土家族中的宗教職業者,負責祭祀活動並且兼修醫術,梯瑪代代相傳的《神歌》是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土家族中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多靠口耳相傳,這形成了土家族豐富的歌樂文化。在朱熹的《楚辭集註》中寫到:“昔南楚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足可見土家族當時祭祀時的情形。梯瑪歌是湘西土家族巫師梯瑪在宗教活動時所唱唸吟誦的儀式歌謠,是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龐大藝術載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梯瑪歌被譽為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原始神話、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內容。 [1-2] 
2008年6月7日,土家族梯瑪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80。 [3] 
中文名
土家族梯瑪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湖南省龍山縣
遺產編號
Ⅰ-80
遺產級別
國家級
保護單位
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土家族梯瑪歌歷史淵源

土家族梯瑪歌
土家族梯瑪歌(7張)
關於梯瑪歌的起源,有三個人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張建國在《土家族民族歌樂〈梯瑪神歌〉初考》裏首次系統論述了梯瑪歌的起源問題。他認為梯瑪歌的產生首先有一個歷史背景問題。一是土家族人居住環境的閉塞導致了思想的閉塞,再加上土家人語言的特殊性(有語言無文字),人們便選擇了以歌樂形式來交流感情、表達自我;二是思想意識的閉塞、愚昧,成為了原始宗教信仰滋生的沃土。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多神崇拜的泛神教應運而生。在祭拜這些神靈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帶有濃厚的楚地巫風色彩的土家族民族歌樂梯瑪歌。龍澤瑞、龍利農則在《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瑪神歌》一文中詳細論證了牛角腔聲調與梯瑪歌的關係。他們認為梯瑪歌或許“在強烈的牛角腔的影響(或説感動)下,偶然一種意識的飛躍、悼詞被依腔詠唱起來,形成了歌的雛形,又經歷若干年代補充完善,古老的牛角腔聲調,便形成了梯瑪神歌的主旋律。”王桂芬在其碩士學位論文《論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演唱特徵》中提出和前輩們都不一樣的觀點:認為梯瑪歌來源於“遠古時期的‘葛天氏之樂’”,並分別從表演者的着裝、表演形式、伴奏樂器、演唱內容、歌曲的表現功能論證了她的這一論點。以上三種觀點,即起源於各種原始的信仰崇拜,起源於牛角腔影響下的意識的飛躍,起源於對“葛天氏之樂”的直接繼承,都説明《梯瑪歌》的產生的歷史久遠。 [4] 

土家族梯瑪歌文化特徵

土家族梯瑪歌表演形式

梯瑪從事梯瑪活動時,身上穿着由赤、橙、黃、綠、青、藍、紫、白八中顏色布料做成的八幅裙羅,頭上戴着五佛冠,用布縫製而成,手上拿着用黃銅鑄成的八寶銅鈴與長刀,腳踩白底黑幫手納布鞋。在香煙縈繞、眾生叩拜之時載歌載舞。梯瑪根據不同的場合來決定神歌的內容。“送亡人歌”是為死人祭祀時唱的,為人消災招魂、求平安時需要唱“還願歌”。但終歸都有一個特點:神歌的唱詞比較固定,即興演唱非常少。 [5] 

土家族梯瑪歌演唱形式

梯瑪歌也是説唱式的典型代表之一,特點鮮明。一般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與普通説唱音樂相似,歌曲裏面説唱結合,根據時間的具體情況來分配説與唱的比例,通常情況下説、唱交替輪流。演唱這些梯瑪神歌時,大部分是由梯瑪本人與其他法師配合完成的;第二種演唱就完全用一種説的方式。這種曲調的特徵就是語言分量較重。梯瑪神歌的曲調也具有典型的五聲民族調式的特徵。梯瑪神歌的音階為sol、la、do、re四列音,節拍有四二拍、四三拍以及散拍子。深入分析譜例與演唱發現,梯瑪神歌的歌詞與調式之間存在同向與不同向兩種關係。同向關係裏,歌詞與曲調基本能吻合,有種對應關係。而非同向關係與其相反,歌詞與節奏自由發揮。梯瑪神歌節奏根據曲體不同,有慢板、中板、快板。音調隨不同的祈禱活動而各具特色。豐富多變的節奏與民族調試的完美結合,才使得梯瑪神歌這一原始宗教活動披上了神秘濃厚的音樂面紗,使得它既保有傳統祭祀特徵,又具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音樂文化特點。 [5] 
由於多數梯瑪神歌具有詠敍的特點,音樂與唱詞語言結合緊密。梯瑪稱神歌的曲調為“調子”,將咒語一類十分接近生活語言的音聲稱為“説”或“念”,其餘的都稱為“唱”。梯瑪之所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種類,主要在於它的語言。由於土語翻譯的困難,人們幾乎只注重它的敍事意思,無暇顧及它那有韻有律的語言技巧。然而現在土家族真正能講土家語的地方只有湖南相對集中,湖北個別地方還有一些土家語詞彙。梯瑪神歌就像是一部豐富的土家語辭典,它的歌詞內容囊括了大量土家族的古老語言以及它的精髓。流傳於湖南龍山縣流域的梯瑪神歌,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最古老原始的土家語演唱,留存了大量面臨失傳的土家語的詞彙,因此,這些梯瑪神歌就顯得尤為珍貴。 [5] 

土家族梯瑪歌文化內涵

梯瑪歌的範疇不僅包含了梯瑪設壇做法的巫術行為和祭祀活動,並且還涵蓋了整個土家族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方式。然而,所有的這些形式都是建立在原始的土家族人對超出自身理解範圍和人事能力所達不到的事物的神秘摸索,以及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而做出的總結。因此,土家族人對具有特權地位的梯瑪都萬分崇敬和完全的服從。 [5] 

土家族梯瑪歌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土家族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主要分佈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保靖、永順和古丈四縣。它以“梯瑪日”儀式為傳承載體,世代口碑相傳,格局宏大,長達數萬行。土家族梯瑪歌集詩、歌、樂、舞為一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祭祀、民族遷徙、狩獵農耕及飲食起居等歷史和社會生活內容。其唱述以土家語為主,屬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演唱有唱有吟,有對唱,有合唱,又以歌舞貫穿始終,因其主要舞具是銅鈴,故亦稱為“八寶銅鈴舞”。梯瑪歌有表有敍,亦歌亦舞,形態獨特,具有珍貴的審美和文化價值。 [6] 
傳承狀況
當下能完整傳唱土家族梯瑪歌的老藝人已為數不多,這一古老史詩亟待搶救保護。 [6] 
傳承人物
彭繼龍,男,1949年11月23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土家族梯瑪歌,申報地區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 [7]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梯瑪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梯瑪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土家族梯瑪歌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9月20日,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正式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展現了土家族梯瑪歌文化。 [9] 
2019年6月10日,湘西芙蓉鎮紅石林度假區上演了土家族梯瑪歌節目。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