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梨黃粉蚜

鎖定
梨黃粉蚜,Aphanostigma jakusuiense (Kishi da ),為同翅目根瘤蚜科梨矮蚜屬的一種昆蟲。中國各主要梨產區都有分佈。此蟲食性單一,目前所知只危害梨,尚無發現其他寄主植物。成蟲和若蟲羣集在果實萼窪處為害繁殖,蟲口密度大時,可佈滿整個果面。受害果萼窪處凹陷,以後變黑腐爛。後期形成龜裂的大黑疤。套袋果經常是果柄周圍至胴部受害。
中文名
梨黃粉蚜
拉丁學名
Aphanostigma jakusuiense (Kishi da )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Insecta
亞    綱
有翅亞綱
同翅目
亞    目
胸喙亞目
根瘤蚜科
梨矮蚜屬
梨黃粉蚜
分佈區域
北京、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河南、陝西、四川等地
總    科
蚜總科

梨黃粉蚜形態特徵

成蟲
梨黃粉蚜 梨黃粉蚜
體卵圓形,長約0.8mm,全體鮮黃色,有光澤,腹部無腹管及尾片,無翅。行孤雌卵生。包括幹母、普通型。性母均為雌性。喙均發達。有性型體長卵圓形,體型略小,雌0.47mm左右,雄0.35mm左右,體色鮮黃,口器退化。
越冬卵(孵化為幹母的卵)橢圓形,長0.25~0.40mm,淡黃色,表面光滑;產生普通型和性母的卵,體長0.26~0.30mm,初產淡黃綠,漸變為黃綠色;產生有性型的卵,雌卵長0.4mm,雄卵長0.36mm,黃綠色。
若蟲
淡黃色,形似成蟲,僅蟲體較小。 [1] 

梨黃粉蚜生物學特性

梨黃粉蚜俗稱黃粉蟲,梨黃粉蚜1年發生10餘代,以卵在樹皮裂縫或枝幹上殘附物內越冬。次年梨樹開花時卵孵化,若蟲先在翹皮或嫩皮處取食危害,以後轉移至果實萼窪處危害,並繼續產卵繁殖。
梨黃粉蚜的生殖方式為孤雌生殖,雌蚜和性蚜都為卵生,生長期幹母和普通型成蟲產孤雌卵,過冬時性母型成蟲孤雌產生雌、雄不同的兩種卵,雌、雄蚜交配產卵,以卵過冬。普通型成蟲每天最多產10粒卵,一生平均產卵約150粒;性母型成蟲每天約產3粒,1生約產90粒,雌蚜一生只產一粒卵。
梨黃粉蚜喜蔭忌光,多在背陰處棲息危害,套袋處理的梨果更易遭受為害,若採收較早,帶有蟲體的梨果,在貯藏期間仍繼續危害,此時萼窪被害部逐漸變黑腐爛。成蟲話動力差、傳播途徑主要靠梨苗輸送、轉移等方式。但在温暖乾燥的環境中如氣温為19.5~23.8℃,相對濕度為68%~78%時,活動猖獗,高温低濕或低温高濕都對梨黃粉蚜活動不利。在不同品種中受害程度也有差異,無萼片的梨果受害輕於有尊片的梨果。老樹受害重於幼樹,地勢高處較地勢低處受害率輕。 [1] 

梨黃粉蚜防治方法

1.早春人工刮粗樹皮及清除殘附物,重視梨樹修剪,增加通風透光。
2.梨果被害時可噴施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混配20%滅掃利來福靈乳油8000倍液效果好。
3.需轉運的苗木,如有此蟲,可將苗木泡於水中24h以上,再陽光暴曬,可殺死其上的蟲和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