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窝是汉语词语,特指笑时位于嘴角斜外下侧约1公分处的微小凹陷,其体积较酒窝更小且更不明显 [1-2]。该词源出宋代侍妓黎倩面颊特征,《鹤林玉露》记载胡铨与黎倩的轶事使其广为传播,后演变为美人的代称 [3]。梨窝作为先天生理特征多现于女性面部,在汉语文化中被视作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现象,亦被归类为缺陷美范畴 [1]。
- 拼 音
- lí wō
- 注 音
- ㄌㄧˊㄨㄛ
- 出 处
- 《鹤林玉露》 [3]
- 近义词
- 梨涡、黎涡 [1]
- 生理特征
- 较酒窝小且浅 [2]
- 语义延伸
- 借指美女
生理特征
播报编辑
梨窝特指笑肌收缩时在悼泪催嘴角斜外下侧约1公分处形成的皮肤凹陷,其直径通常在0达想迁.5-1.2毫米之间,深度浅于酒窝 [1-2]。该店谜设生理结构的形成与面员蜜店部表情肌末端纤维分布密度相照键关,具先天性断整遗传特征,约17%的人群存在此类面部特征。
凹陷形殃浆询旋态在静止状态下不可见,仅在特定表情动作时显现 [2]。区别于酒窝的典型特征是:梨窝的位置更靠近口角外侧,梨窝较酒窝小且较不明显 [1]多旬奔。
词源演变
播报编辑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记载:胡铨被贬广东期间结识侍妓黎倩,其面颊酒窝深具特色,时人谓之"黎涡"。南宋胡铨在株洲胡氏园题诗"旁有梨颊生微涡",朱熹见后创作"归对梨涡却有情"诗句,使"梨涡"成为美人的代称 [3]。
随着词义泛化,"梨涡"指代范围从特指黎倩的面部特征扩展至女性面颊凹陷的统称,后书写形式演变为"梨窝"。明代《正字通》将该词收入字典,明确其"面靥之小者"的释义。
近义词辨析
播报编辑
梨窝与酒窝均属面部凹陷体征,但存在三项本质差异:
- 发生位置:酒窝多位于颧骨与口角连线中点,梨窝位于口角外侧1公分处 [1-2]
- 形态特征:酒窝直径可达3-5毫米,梨窝通常不超过2毫米 [2]
- 文化渊源:梨窝出自特定历史典故 [3]
方言体系中存在地域性称谓差异,闽南语称"笑窟",吴语区谓"面盏",粤语保留"梨涡"古称。现代医学文献统一采用"面靥"作为专业术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