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條紋斑竹鯊

鎖定
條紋斑竹鯊是須鯊目竹鯊科斑竹鯊屬動物。其身體延長,前部略寬扁,後部逐漸變細;頭稍平扁;吻很長,前端圓鈍;身體灰褐色,腹部白色;頭上、體側和各鰭上散佈着白色斑點;2個背鰭大小相近,尾鰭狹長,上葉延長,其中部與後部之間有1個缺刻。 [7] 
條紋斑竹鯊分佈於中國南海、台灣海峽和東海等,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半島、印度及非洲東部和南部海域亦有分佈 [8] 棲息於淺海岩礁或泥沙底質海藻叢生的環境中 [9]  。其性温和,行動遲緩 [10] 耐乾旱能力強,會時常變色擬態,躲在海藻或石縫中。主要以底棲的小魚、蟹、小蝦和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11] 繁殖期為每年3-6月,卵生 [12] 
條紋斑竹鯊是福建沿海常見種類,是觀賞魚類之一 [13] 條紋斑竹鯊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為近危(NT)保護等級。 [14] 
拉丁學名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外文名
White-spotted Bamboo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鬚鯊目
鬚鯊科
斑竹鯊屬
條紋斑竹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鬚鯊亞目
亞    綱
板鰓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ennett,1830
中文學名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竹鯊動物學史

條紋斑竹鯊最初由英國動物學家愛德華·特納·本內特(Edward Turner Bennett)於1830年描述並命名為Scyllium plagiosum,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屬名Chiloscyllium源自希臘語“cheilos”(意為嘴唇)和“skylla”(意為一種鯊)魚。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該物種的同義詞包括Scylli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 1830、Hemiscylli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indicum plagios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indicum plagiosum Anonymous [Bennett]1830、Chiloscyllium caeruleopunctatum Pellegrin 1914、Chiloscyllium plagiosum var. interruptum Bleeker 1852、Scyllium plagiosum var. interruptum Bleeker 1852、Chiloscyllium indicum magaritifera non Bleeker 1863、Chil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 non Bleeker 1863、Chiloscyllium indicum var. obscura Günther 1870。 [1-2] 

條紋斑竹鯊形態特徵

條紋斑竹鯊
條紋斑竹鯊(6張)
體長達1米內外。體修長。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許多。頭長,稍平扁,上部微圓凸,下部平坦。背面正中具一縱行皮嵴。吻頗長,向前狹小,前端鈍尖。眼長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距吻端約與距第一鰓孔相等。鼻孔下側位。與口隅相通;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後部寬圓,伸達口前,後緣分裂如細須;後鼻瓣前部半環形,後部薄褶沿着鼻口溝外側,伸達口隅,後緣也細裂。口平橫,距眼的垂直線比距吻端為近。下唇寬扁,連續成一橫褶,後緣遊離波曲;上下唇褶頗短,下唇褶被橫褶所蓋。齒細小,三齒頭型,側齒頭細小,每側每行12-13齒,多行在使用。噴水孔橢圓形,比眼小,位於眼的下後方,後緣內側具一突起。鰓孔5個,狹小,最後1個最寬,最後2個相互靠近,最後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大小相同,或第一背鰭略大,後緣幾平直,下角不突出;第一背鰭起點一般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或稍前對着腹鰭基底後部;第二背鰭起點距第一背鰭起點與距臀鰭基底中部上方約相等。尾鰭狹長,尾椎軸平直;上葉較狹;下葉前部不突出,與中部連續成廣圓形,與後部有一缺刻相隔,後部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聯;尾端圓形。臀鰭低長,接近尾鰭下葉,基底長等於尾鰭基底長的3/5-3/4。腹鰭呈長方形,鰭端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下方。胸鰭寬,後緣和裏緣廣圓,外角圓鈍,基底伸達第三鰓孔下方。
體灰褐色,背側面具12-13條暗色橫紋;第一條在頭部中區,在大的個體分為兩小條,第二條在胸鰭上方,第三條在胸鰭後方,第四與第五條在第一背鰭前後方,第六和第七條在第二背鰭的前後方,第八條在臀鰭起點上方,第九至第十三條在尾鰭上。在幼小標本,吻上還具一橫紋,與第一條有些混合。橫紋和其邊緣具許多白色斑點;幼體腹面上也具很多白色小斑,在成體常不明顯;暗色或黑色斑點或少而較大,排列在正中線上及橫紋的邊緣,或多而細小,不規則地分佈於頭上及體側和鰭上。幼體腹面多少褐色,成體腹面淡白色。 [3] 

條紋斑竹鯊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牀。生活在淺海底層多藻類生長的環境中,顯示保護色,行動緩慢。主食小魚和無脊椎動物。 [3-4] 

條紋斑竹鯊分佈範圍

條紋斑竹鯊海域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和台灣西南海域、南海。 [3] 

條紋斑竹鯊國家

存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5] 
存在不確定和起源不確定: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 [5] 
條紋斑竹鯊分佈圖 條紋斑竹鯊分佈圖

條紋斑竹鯊繁殖方式

卵生。 [3]  該物種在中國台灣沿海的交配季節發生在12月和1月,而排卵發生在3月至5月,這表明雌性可能能夠儲存精子。平均每六到七天釋放一到兩個圓形卵盒,持續大約兩個月。幼魚從雌蟲中釋放約100-110天后出現。 [2] 
條紋斑竹鯊卵盒 條紋斑竹鯊卵盒

條紋斑竹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 ver 3.1)——近危(NT)。 [5] 

條紋斑竹鯊主要價值

條紋斑竹鯊是福建沿海常見種類,為底拖網、刺網和鯊魚延繩釣作業兼捕對象,全年均可採捕,盛漁期為3-6月。其肌肉蛋白含量高,既有食用價值,也有藥用價值,同時是觀賞魚類之一,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其市場價值較高。 [4]  [6] 
參考資料
  • 1.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biolib[引用日期2020-02-26]
  • 2.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floridamuseum[引用日期2020-02-26]
  • 3.    條紋斑竹鯊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2-26]
  • 4.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2-26]
  • 5.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2-26]
  • 6.    林龍山,張靜,宋譜慶,鍾指揮等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Nekton in Dongshan Bay and adjacent areas, China,海洋出版社,2013.12,第20頁
  • 7.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4頁
  • 8.    林龍山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海洋出版社,2013.12,第20頁
  • 9.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4頁
  • 10.    林龍山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海洋出版社,2013.12,第20頁
  • 11.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158頁
  • 12.    林龍山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海洋出版社,2013.12,第20頁
  • 13.    林龍山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海洋出版社,2013.12,第20頁
  • 14.    條紋斑竹鯊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引用日期2023-06-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