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梗河一

鎖定
梗河一,即牧夫座ε [2]  (Epsilon Boötis),是牧夫座中第二亮的恆星,也是一個雙星系統,綜合視星等+2.35 [3]  ,其天文學固有名稱是IzarPulcherrima [2]  。整個“恆星”可以直接以裸眼看見,但對76 mm(3.0英寸)的望遠鏡要解析出是聯星,卻很有挑戰性,而通常需要口徑更大的望遠鏡。 [5] 
中文名
梗河一
外文名
Izar [2] 
別    名
牧夫座ε
牧夫座36 [3] 
分    類
雙星系統
質    量
4.6 M⊙ [4] 
表面温度
4550 K(A星) [4] 
視星等
2.35 等(2.37 / 5.12)
絕對星等
-1.61 等 [4] 
赤    經
14時44分59.2秒
赤    緯
+27°04′27.2″
距地距離
約 203 光年 [4] 
半    徑
33 R(A) [4] 
光    度
501 L(A) [4] 

目錄

梗河一簡介

梗河一在星圖上的位置 梗河一在星圖上的位置
梗河一,即牧夫座ε,又名牧夫座36BD+27 2417HIP 72105,是牧夫座的一顆恆星,視星等為2.35,位於銀經39.38,銀緯+64.78,其J2000.0座標為赤經14h 44m 59.21746s,赤緯+27° 04′ 27.2099″。 [9] 

梗河一性質

梗河一由兩顆恆星組成,其角距離為2.852 ± 0.014 弧秒,方位角342.°9 ± 0.°3。 [6]  較亮的恆星(A)視星等為2.37等,在夜晚很容易以裸眼看見。較暗的那一顆(B)視星等為5.12等,理論上應該也可以用裸眼看見。依巴谷天體測量衞星測量其視差,得到它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203光年(62秒差距)。這意味着這兩顆星之間的投影分離度大約是185天文單位,互繞的軌道週期至少是1,000年。 [4] 
較亮的梗河一A光譜類型為K0 II-III,意味着它是一顆相當年長的恆星,在恆星演化的路途上已經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有着超過太陽4倍的質量,它的半徑已經擴展至33倍太陽半徑,而估計其光度是太陽亮度的501倍,在表面有效温度4,550 K向外輻射的能量使它呈現出K型恆星的橙色。
伴星的光譜類型為A2 V,所以它是一顆核心仍在進行核聚變,將氫融合成氦的主序星。這顆恆星自轉的非常快,投影的自轉速度是123 km/s,當質量較低的主序星在其演化過程中達到當前生命的關鍵點時,質量較大的恆星會失去較多的質量成為行星狀星雲,殘留的核心則演化成為白矮星。這對組合基本上將改變角色:原本明亮的恆星將成為黯淡的侏儒,而較小的伴星將成為明亮的巨星。 [8] 

梗河一名稱

梗河一的照片及藝術想象圖,Pulcherrima名不虛傳。 梗河一的照片及藝術想象圖,Pulcherrima名不虛傳。
梗河一有兩個固有名稱,分別為IzarPulcherrima [2]  。前者來自阿拉伯文,意為“面紗”,而後者是拉丁文。俄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斯特魯維(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最早用Pulcherrima這個名字來稱呼它,因為在雙星系統裏,它的確符合這個拉丁文單詞的含義——“最美麗的”。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視星等2.70等的橙黃色巨星和一顆視星等5.12等的藍色主序星組成,在望遠鏡裏色彩對比強烈,異常美麗。 [1] 
在中國古代,梗河一的是氐宿中的星官梗河的第一顆星。這個星官共有三顆恆星,另外兩顆是梗河二(牧夫座σ)和梗河三(牧夫座ρ)。 [7] 

梗河一科幻

在1973年,蘇格蘭天文學家和科幻小説作家鄧肯•魯南(Duncan Lunan)聲稱已經可以解釋由兩位挪威物理學家的説法。根據他的理論,被稱為黑騎士繞着地球已有10,000年曆史的繞極衞星是由梗河一的一顆行星上的居民送過來的;時代雜誌曾經報導過個個故事。魯南後來撤回了他對梗河一的理論,並提出了反對這理論的證據,並澄清之前為何會提出這樣的理論,以及之後為何懷疑而撤銷他之前的理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