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梓譽村

鎖定
梓譽村,磐安縣、雙溪鄉梓譽村地處東陽江上游,東陽磐安交界處,東與天秀村、橫塘村接址,西與山店陳宅,後靠等村相接,北連新城,東山腳,南與接潘莊村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閣2公里,佔地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很少,全村的旱地277畝,水田291畝,其中有許多耕地還參加在下潘田畈後山塢,橫塘坑、高塢等地。
2019年1月,梓譽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 
中文名
梓譽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磐安縣雙溪鄉
面    積
20 km²

梓譽村村落概況

梓譽村全村三百餘户,千餘人口。居住在沿山岙夾長地帶,村四周青山環抱,碧綠的襟溪之水,自西向東重重曲曲,穿村而過,溪流止諸多石橋把錯落有致的古代民居緊連在一起,山上鳥鵲歡歌水中魚蝦嬉戲,顯得古樸典雅,整潔明快。村口和下山脱貧區新樓矗立,公路上汽車飛馳,一派現代景象。村東過梓譽大橋是梓譽工業功能區,廠房林立,機器轟嗚,又是另一番景象。村西有一座山叫白鶴山,山頂叫仙鶴坪是梓譽村的西邊屏障,山上有好幾座古剎。已有一數十米高石筍,甚為奇突。在有東陽縣詰中描述記載,山上涼極目運北涼風習習,舒適宜人是避署休閒的好去處。村東有一山泉—玉泉水從巖澗中流出。冬暖夏涼,甘甜爽口。

梓譽村村落歷史

古代文人墨客來到梓譽有感這青山綠水,秀麗景色而舞文弄墨,寫有梓譽八景和十景,留下諸多優美詩文,清代文人古月筠在《遊梓譽》一詩中寫道。萬山深處風平疇;始信桃源不外求;東轉琴山迎我笑;畫來襟水抱村流。這是古人對梓譽景色真實寫照。傳説梓譽村在千多年前已有人居住,但不是集中一村而諸姓人散居在各個山岙口,裏光塢口是厲姓人定居,黃姓人居螢塢口……。在這些造址上常有陶瓷器皿,瓦等發現。直到先祖蔡元定(號西山)公之子蔡淵在1197年因避禍攜其子浩,居顧嶺,後入居梓譽溪口,逐漸形成為梓譽村。“梓譽”兩字是從古文“桑梓譽重”一語中摘選出來的。蔡元定及其子蔡淵具為蔡氏九儒,研究現學著及之説,深得宋理學家朱喜的好評,淵之子洗幼隨父遊字深通輪墨,為大儒。所以梓譽蔡氏子孫遵從祖訓,繼承傳統、刻苦耕談、創家立業、相傳在清未民國初有18書箱之稱。
梓譽人尊儒重文,宋朱喜親書“理學各宗”一匾足可以見證。為鼓勵村人勤奮讀書,歷代村規都有“養賢田”制度,對刻苦讀書取得一定功名的就可得一分“養賢田”以示獎勵,同時得到村人尊重,歷史上有許多人得到過這份殊榮。過去村人每家每户的家門口都掛有一竹編者按“字紙籃”把寫過的字紙放在紙籃內,不準丟掉,裝滿後拿到村口的文昌塔焚化。梓譽人歷來重視辦學,解放前沒有3個蒙館,解放後曾辦過初中、高小、初中、高中。至今梓譽許多蔡氏後人在縣、鄉各級機關工作,在大學任教授,在高中、初中、小學當教師的人數也不少。他們為國家,為人民盡職盡力。

梓譽村村落文物

蔡氏宗祠:始建於1420年前、1529年寇焚。又於明萬曆壬辰(1552)年再次落成。1991年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為省文物保護單位。鍾英堂:鍾英堂建造具體年份無考,戴文燈題匾為乾隆戊寅而(1758)春月,可見鍾英堂。在1758年前落成。鍾英堂主蔡享洪清進士。1991年與蔡氏宗祠一同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與蔡氏宗祠一同立省文物保護單位。
翔和堂:翔和堂落成時間為乾隆丙午(1786)年前由葉蓁題《翔和堂》匾,翔者揚也以鳳凰翔於九仞不疾,萬物揚和之意。年立為縣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宗祠》、《鍾英堂》、《翔和堂》每棟雕樑,氣勢雄偉,結構科學合理,集木雕、磚雕、石雕,與一堂有相當的藝術價值,甚稱藝術瑰寶。也是梓譽村的文化藝術的結晶。景詩,碑記、彩燈……諸多傳説,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化的體現。

梓譽村民俗介紹

燒夜火:每年到臘月二十五,村中小夥子們到山上挖樹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各門堂紛紛燒起火堆,人們圍着火堆邊取暖邊聊家常,講故事,一連幾天幾夜,就是大雪紛飛也不間斷,此俗一直延續到今。
鬧元霄:正月裏來正月正,家家户户掛紅燈,整個村子都掛上各式各樣的燈,迎龍燈、舞龍燈、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各堂屋都掛上太公像,供桌上擺滿祭品,敲銅鑼、打鼓。以尊祖敬宗,體現兒子們的“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氏宗祠內掛了梓譽先祖蔡元定(西山)公和江氏夫人的畫像,像前擺了好幾張桌子供品祭器。整個祠堂掛滿珠燈,料絲燈、羊皮燈……大燈掛小燈琳琅滿目,有相當的藝術品位和價值。梓譽村四周50里路內有正月到梓譽看燈之説,也有説東陽出南門,梓譽第一燈之説,可見當時的盛況。
小橋流水人家令人沉醉
清代文人古月筠有《遊梓譽》詩,描寫磐安縣雙溪鄉梓譽村的風光:“萬山深處見平疇,始信桃源不外求。東轉琴山迎我笑,畫來襟水抱村流。”
梓譽村坐落於磐安西南與東陽交界處。村民的先祖蔡淵是宋代理學名家蔡元定(號西山公)之子。1197年,他因避禍帶着兒子蔡浩居住在梓譽溪口,才有了現在的梓譽村。
踏進梓譽村,你會完全折服於它那“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在灰藍色的天空下,古老的灰瓦白牆散發出安逸的氣息。我們所有關於兒時的美好記憶,都可以在這座炊煙裊裊的村莊中找到蹤跡。
那些坐在巷口、眼神雲淡風輕的老婦人,那些飄散着飯菜香的炊煙,那些掛着鼻涕穿着開襠褲在村口玩耍的孩童,無不讓人覺得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
梓譽村溪水環繞,小橋流水把錯落有致的古典民居連結在一起。村的西邊有一座白鶴山,山上有古剎若干,山頂的仙鶴坪是村落的西邊屏障。村東有泉從巖澗中流出,冬暖夏涼,清冽甘甜。古代文人墨客來到梓譽,有感於這秀麗景色而舞文弄墨,寫下了梓譽八景和十景。
該村古建築遺存豐富,三合院、四合院、二進式四合院一共有13間,古橋10座,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其中蔡氏宗祠、鍾英堂、下廳民居、翔和堂、永言橋都是代表建築。
蔡氏宗祠199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420年前,1529年遭寇焚,明萬曆壬辰(1552)年才再次落成。蔡氏宗祠古樸大氣,由牌坊式門樓、前廳、穿堂、後廳等建築組成。門樓為青磚砌築,房屋採用抬梁式結構,雕飾高雅,華而不俗。作為梓譽村的歷史文脈和文化根基,朱熹題寫的“理學名宗”匾額被高掛在祠堂中央。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鍾英堂由清進士蔡享洪建於清乾隆1758年前,這座三合院式的住宅建築,分為三個開間,堂內園雕、浮雕、鑲貼交相生輝,其中光是龍的圖案就多達200餘處,體現了古代木雕、磚雕、石雕“三雕”的精湛技藝。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翔和堂落成於乾隆丙午(1786)年前,由江南名士,清代江南五才子之首的葉蓁題寫“翔和堂”匾。永言橋為明代石拱橋,對於研究明代橋樑建築及南宋理學在磐安發展歷史有一定價值。
受悠久濃郁的理學文化薰陶,梓譽村也積澱了獨特的民俗文化,主要有“燒夜火”、“鬧元宵”、“宗祠掛燈”、“無骨花燈工藝”、“梓譽吹打”等。
近年來,梓譽村加強了古民居保護工作,投資50多萬元修繕了上台門十三間、里門堂、翔和堂3處古民居。投資400多萬元,完成了防洪堤、道路復古等基礎設施建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