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梆子腔系

鎖定
梆子腔系是指傳統戲曲聲腔系統。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色而得名。源於明末的西秦腔,是戲曲中最早採用板式變化結構的聲腔。西秦腔與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東結合,逐漸衍變成梆子腔支系,其中歷史最早、影響較大的是陝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劇),之後又有秦腔、漢調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劇、山東梆子 、河北梆子等 。
中文名
梆子腔系
含    義
戲曲聲腔系統
成名原因
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色而得名
源    於
明末的西秦腔

梆子腔系基本信息

它以硬木梆子擊節,並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樂器;調式多為徵調式,唱調為上下句式,多有華彩流暢的花腔樂句為輔;曲調以七聲音階為主,旋法上多跳進,常用閃板,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
梆子腔系的板式,一般劇種均為8種(正板5種: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緊打慢唱 ;輔板 3 種:倒板、散板、滾板)。河南梆子分得更細,如慢板又包括金鈎掛、迎風板、連環扣。秦腔的音階和調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劇系劇種中較為突出,所有板式(除滾唱外)均有歡音和苦音兩種變化,從而豐富了調式色彩。山西的上黨梆子則更多地運用了五聲音階及其移宮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別具一格。

梆子腔系主要特點

戲曲聲腔系統。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色而得名。它包括的劇種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為主奏樂器,唱詞主要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對稱體式,音樂上採用板式變化體結構,又有多種華彩流暢的花腔樂句為輔(又稱“腔兒”或“嗨嗨”、“採腔”),曲調以七聲音階為主,旋法上多跳進,唱詞節奏常用閃板(前半拍休止的節奏型),整個音樂風格有高亢激越、悲壯粗獷等特點。梆子腔在各地流傳和衍變中名稱不一,有稱“桄桄”、“彈戲”的,也曾一度被稱作“亂彈”。

梆子腔系流傳和衍變

梆子腔源於明代的“西秦腔”,是戲曲最早創用板式變化結構的聲腔。西秦腔在各地流傳,與當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又逐漸衍變派生為各地的梆子腔支系,其中歷史最早,最有影響的是陝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劇),它們對梆子腔基本音樂風格的形成和藝術形式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梆子腔的流傳和衍變情況:①在發展中保持單聲腔劇種的傳統。如今陝西的同州梆子、秦腔、漢調桄桄;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的豫劇(河南梆子);山東的山東梆子(曹州梆子)、章丘梆子(山東謳)、本地侌(棗梆);河北的河北梆子、老調梆子、武安平調(平調梆子);安徽的淮北梆子等。②在發展過程中已與其他聲腔相結合,形成雙聲腔或多聲腔的劇種,如浙江的紹劇、山東的萊蕪梆子、山西的上黨梆子等,已與徽戲或其他聲腔合流,但仍保留着濃厚的梆子腔的風格。③在某一劇種中作為一個獨立聲腔出現,仍有它自己的傳統劇目及獨立演出形式,如川劇中的“彈戲”,滇劇中的絲絃腔。④早與其他聲腔合流,尚保留有某些梆子腔的因素。如皮簧腔系中的西皮腔(有稱北路、襄陽腔或梆子的)。不但曲調變化大,主要伴奏樂器也改用了鼓板和胡琴。

梆子腔系異同

如將各梆子劇種的上、下樂句作比較,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異同之處。所謂同,主要是調式方面多為徵調式,基本節奏形態及伴奏形式有些相似。所謂異,主要反映在樂句尾部的延伸旋律(拖調行腔),以及旋律線條、過門曲調的不同。
梆子腔尚有叫“腔兒”的華彩樂句,曲折婉轉,起伏頓挫,相傳有“九板(式)十三腔(兒)”,這些腔兒各劇種多寡不同,名稱不一,旋律線條也各異。如秦腔“採腔”、“苦中樂”、“苦腔子”、“三環腔”、“麻鞋底”、軟硬“三滴水”、“倒板序”等,晉劇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馬腔”等,河北梆子有“十三咳”、“哭相思”、“哭迷子”等,貴州本地梆子原來也有“大壩兒腔”、“七句半”等。
在音階、調式方面,大部分梆子腔劇種均用七聲音階及徵調式,但也有某些不同之處,如秦腔、同州梆子、蒲劇、川劇彈戲等有“苦音”、“歡音”之分,而河南、山東、安徽許多梆子劇種則無此區分。河北梆子有“反調”,其他劇種則無。另如山西上黨梆子,則不用fa音而出現si音,具有向下方四度臨時移宮的特點,而五聲音階本質不變。浙江紹劇的主要曲調〔二凡〕,也有這種特點。
板式,一般梆子劇種均分成八種(正板五種: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緊打慢唱;輔板三種:倒板、散板、滾板)。河南梆子卻分得很細,如慢板還包括“金鈎掛”、“迎風板”、“連環扣”,在〔二八板〕中又有“聯板”、“狗嘶咬”、“垛子”、“呱噠嘴”(對偶句)等。紹劇的〔二凡〕,全部採用散拍子,只有速度及伴奏形式的差異,它是全國所有劇種中,唯一全部採用散節拍的。

梆子腔系特殊性

河北梆子的慢板分兩種,一種稱〔小安板〕,用一板三眼,稍慢速度;另一種稱〔大安板〕,採用加贈板的八拍子形式,或作雙四拍子處理,速度極慢,它的強弱關係是“強、弱、弱、弱,次強、弱、弱、弱”,一般只唱三句,每句均可轉入〔小安板〕。如不立即接〔小安板〕,首句的第一句後可接〔十三咳〕,第二句可唱〔哭相思〕,第三句後則一定要接〔小安板〕。這種加贈板的節拍形式,與崑曲的贈板很有相似之處(見曲牌聯套體)。
河南梆子豫東調的唱腔較為高亢、激越、活潑、跳動,調式主音為徵音,旋律多在sol-re音之間展開,俗稱為“上五音”,演唱多用二本腔(假聲),花腔較多;豫西調的唱腔比較低迴、婉轉、哀怨、悲壯,調式主音為宮音,旋律多在do-sol音之間展開,俗稱為“下五音”,唱法採用“大本腔”(真聲),感情上比較樸實。這兩大類曲調在長期發展中,已有逐步融合的趨勢。
秦腔的音階、調式的特色,在梆子腔各劇種中甚為突出,所有板式(滾唱除外)均有“歡音”及“苦音”兩種變化。兩者均為徵調式,苦音的徵調式又含有商調式的因素,或者有“以閏為宮”的移宮,從而豐富了調式的色彩。
山西的上黨梆子,在發展過程中,曾與崑曲、卷戲、羅羅、皮簧等聲腔合流,以梆子腔為主。但它的梆子腔又與西北、華北地區各梆子劇種不同,更多地運用了五聲音階及其移宮技法,即當出現si音時,作“以變宮為角”的下四度宮調的變換;當出現變徵音時,則有輔助音或色彩音性質,但不用清角音。這種音樂風格與中國古代的五聲音階的變化手法極為相近,與江浙一帶的民間音樂的移宮手法,音階特點也很接近,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