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學名:Prunus mume Siebold & Zucc.):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鋭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釐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梅植物學史
編輯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説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説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3]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3]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説,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璟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3]
宋(960-1368年),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蒐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早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敍《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3]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里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温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3]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羣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譜》,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3]
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館記》雲:“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1873年)記載早梅、白梅、宮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3]
辛亥革命以後,梅花栽培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時代。梅花品種由各地分散種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個體栽培到國家政府投入進行科學研究和規模化發展。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中國梅花統一分類新體系,出版了《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梅》等鴻篇鉅著,為梅花研究栽培、普及提供了科學參照。
梅形態特徵
編輯梅是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釐米,寬2.5-5釐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鋭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脱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釐米,幼時具毛,老時脱落,常有腺體。
[2]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釐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2]
果實近球形,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稜稍鈍,腹面和背稜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華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
[2]
梅主要變種
編輯厚葉梅(變種)野梅 Armeniaca mume Sieb. var.palleseens (Franch.) Yu et Lu 葉片較厚,近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果實卵球形;核近球形,基部鈍而成圓形。 | |
長梗梅(變種) Armeniaca mume Sieb. var. cernua (Franch.) Yu et Lu 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花梗長1釐米,結果時俯垂。 |
梅品種分類
編輯梅的品種分果梅和花梅兩大類。
梅果梅
果梅的栽培品種,據曾勉教授在浙江的調查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簡述如下。
- 白梅品種羣:果實黃白色,質粗,味苦,核大肉少,供製梅乾用。例如大白頭、太公種等。成熟期在4月上、中旬。
- 青梅品種羣:果實青色或青黃色,味酸或稍帶苦澀,品質中等,多數供製蜜餞用。例如四月梅、五月梅、白水梅等。成熟期為4月中、下旬。
梅花梅
花梅的品種,由於長期栽培,變異較大,品種甚多,據陳俊愉教授近期研究,分為以下四類。
一、 直腳梅類(Armeniaca mume var. mume) 枝條直立或斜展,按花型和花色分為以下七型。
- 江梅型(Armeniaca mume f. simpliciflora T. Y. Chen) 花碟形,單瓣,純白、水紅、肉色或桃紅等色。有29個品種,如單粉、單瓣紅、楊貴妃、小玉蝶、白梅等。
- 宮粉型(Armeniaca mume f.alphandii Carr.Rehd.) 花碟形,半重瓣至重瓣,粉紅色。現知75個品種,如宮粉、粉嘴子、千葉紅、南京春,粉妝台閣等。
- 大紅型(Armeniaca mume f.rubriflora T. Y. Chen) 似宮粉型而花色大紅,開花特繁,甜香甚濃。有品種15個,如紅梅、大紅、小紅、紅星、天星紅等。
- 硃砂型(Armeniaca mume f. purpurea (Makino)T. Y. Chen) 花碟形,單瓣、半重瓣或重瓣,紫紅色。已有47個品種,如白鬚硃砂、江南硃砂、骨裏紅等。
- 玉碟型(Armeniaca mume f. albo-plena (Bailey)Rehd.) 花碟形,重瓣,白色;花萼絳紫色。有30個品種,如玉碟、粉碟、紫蒂白等。
- 灑金型(Armeniaca mume f. versicolor T. Y. Chen et H. H. Lu) 花碟形,單瓣至重瓣,在一棵樹上同時開近白色、粉紅色與白底紅條或白底紅斑點的各色花朵,較為獨特。現已知有9個品種,如灑金紅、晚跳枝、二喬、五寶等。
二、照水梅類(Armeniaca mume var.pendula Sieb.) 枝條下垂,形成獨特的傘狀樹姿,可分為以下六型。
- 單粉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 simplex T. Y. Chen) 花碟形,單瓣,粉紅或白色。現知有3個品種,如單粉照水、單瓣照水等。
- 雙粉照水型(Armeniaca mumef. modesta T. Y. Chen) 花碟形,半重瓣或重瓣,粉紅色。有2個品種,即綾眼和東洋紅照水。
- 骨紅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 atropurpurea T. Y. Chen) 花碟形,單瓣,深紫紅色,如骨紅照水。
- 殘雪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 albiflora T. Y. Chen) 花碟形,半重瓣,白色,如殘雪照水。
- 白碧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 viridiflora T. Y. Chen)花碟形,單瓣或半重瓣,白色;花萼綠色,如雙碧照水、單碧照水。
- 五寶照水型(Armeniaca mume f. marmorata T. Y. Chen) 一棵樹上同時開近白、粉紅及白底紅條紋或白底紅斑點的花,如五寶照水。
三、龍游梅類(Armeniaca mume var. tortuosa T. Y. Chen et H. H. Lu) 枝條自然扭曲如游龍;花碟形,半重瓣,白色,如龍游梅。
四、杏梅類(Armeniaca mume var. bungo Makino) 枝和葉似山杏;花半重瓣,粉紅色,如杏梅、洋梅、送春等品種。花期較晚,抗寒性較強,可能是杏與梅的天然雜交種。
[2]
梅產地分佈
編輯梅繁殖方式
編輯梅嫁接
繁殖嫁接是中國繁殖梅花常用的一種方法,嫁接苗生長髮育快,開花早,能保持原種的優良特性。嫁接砧木可選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實生苗,其中桃、山桃的種子最易得到,嫁接易成活,接後生長快捷,開花繁多,因而生產上較多應用,但接後易發生病蟲害,使得壽命縮短,不如杏、山杏、梅為砧木好,因而提倡用三者的種子培育1-2年實生苗,再作為砧木用於嫁接。
嫁接方法因地區和不同栽培目的而有差異,如北京天旱風大,多在處暑白露期間進行方塊芽接,上海等江南地區多在3-4月份早春發芽前進行腹接、切接,或在秋分前後進行腹接,而蘇州、揚州則於2-4月或6-8月常用果梅老根作砧木與梅花幼樹進行靠接製作梅樁。
芽接也是梅花常用的繁殖方法,多於7-8月進行,華北一帶常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芽接。芽接節省接穗,方法簡便,適合在砧木和接穗細小的情況下采用,成活率較高,可採用“T”字形芽接法。選1-2年生健壯枝條中上部飽滿的腋芽作接穗,在腋芽的上方約0.5釐米處橫切一刀,深達木質部,從腋芽左右各0.5釐米處豎斜切一刀,使接芽成上寬下窄的盾形,削麪要平滑,去掉裏面的木質部,剪去葉片反留葉柄。在砧木苗基部距地面5-6釐米處選一光滑的皮面,切成一個“T”字形切口,艮短大小與接穗相仿。隨即把芽片插入接口,使切口密結,最後用塑料條綁紮固定,將葉柄及芽露在外面。
梅扦插
扦插繁殖成活率很低,若要得到較高的成活率,必須選用容易生根的品種。插條選擇幼齡母樹當年生健壯枝條,長10-15釐米,於早春花後或秋季落葉後進行扦插。基質選用砂壤土。扦插深度以插條的1/3-1/2為度,株行距10釐米×20釐米。插後先澆一次透水,以後澆水不必過多,牀土過濕易招致插條腐爛,適當噴霧增濕有利插條生根成活。春插者越夏期間須搭蔭棚,一般成活率30%-80%,宮粉、綠萼、骨裏紅等易生根品種常用扦插繁殖。
[4]
梅壓條
梅的繁殖量不大時可使用壓條法。早春2-3月選生長茁壯的1-3年生長枝,在母樹旁挖一條溝,在枝條彎曲處下方將枝條刻傷或環剝(寬0.5-1釐米,深達木質部),壓入溝中,然後覆土,待生根後逐漸剪離母樹。亦可用高壓法繁殖大苗,在梅雨季節,從母樹上選取適當枝條刻傷或環剝,然後用塑料袋包混合土,兩頭綁緊,保持濕度,過一個月後檢查是否生根,生根後可從切口下剪離移栽培養。
[4]
梅播種
播種以秋播為好,如須春播則應在秋季用砂層積種子,早春取出條播。果實6-7月變色時採收,攤放室內,使充分後熟,洗出種子晾乾備用。梅花的播種實生苗由於生育速度慢,進入開花期遲,且後代種性變異大,用於繁殖砧木或選育新品種用。
[4]
梅栽培技術
編輯栽培管理 梅花栽培分為露地栽培、切花栽培、盆栽和樁景栽培。
梅露地
依據梅花生態習性,露地栽植亦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通風向陽的高燥地,成活後一般天氣不旱不必澆水。每年施肥3次,入冬時施基肥,以提高越冬防寒能力及備足明年生長所需養分,花前施速效性催花肥,新梢停止生長後施速效性花芽肥,以促進花芽分化,每次施肥都要結合澆水進行。冬季北方應採取適當措施進行防寒。地栽尤應注意修剪整形,合理地整枝修剪有利控制株型,改善樹冠內部光照條件,促進幼樹提早開花。修剪以疏剪為主,最好整成美觀自然的開心形,截枝時以略微剪去枝梢的輕剪為宜,過重易導致徒長,影響來年開花。多於初冬修剪枯枝、病枝和徒長枝,花後對全株進行適當修剪整形。此外,平時應加強管理,注意中耕、灌水、除草、防治病蟲害等。
[4]
梅盆栽
中國北方由於冬季嚴寒,地栽難以越冬,多作盆栽,適宜在冷温室中越冬生長。繁殖成活的梅苗,露地栽培一至數年後,可在年前上盆。盆土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盆底施足基肥。盆梅對水分比較敏感,要求也比較嚴格,盆土過濕輕則根系發育不良,葉黃而落,重則傷根毀樹,過幹則短枝少,新梢伸長慢,易落葉,花芽發育不良,因此盆梅澆水應幹澆濕停、見幹見濕、不幹不澆、澆則澆透,雨天要避免盆土內積水。在新梢生長期應避免因澆水過多而抽枝過長,初夏花芽分化前,適當控水,以利於形成花芽和着生花蕾,夏季應正常澆水,此時水分不足易落葉和影響花芽形成,秋季落葉後減少澆水次數,保持土壤不幹不濕,以利枝條充實,冬末初春適當增加澆水,便可收到花繁滿枝的效果。
[4]
盆梅因已施足底肥,且不喜大肥,當新梢長到約5釐米時,可施一次薄餅肥水,促使枝條生長健壯。花後展葉時,肥水要充足,以4-5周施一次稀薄液肥。待枝條長到20釐米時控制施肥。為促使花芽分化,夏末秋初施追肥。每次施肥後都應當澆水。
[4]
盆栽梅花應放在通風向陽處養護,過密或環境廕庇,使植株高而細弱,冬季多曬太陽則花芽飽滿粗壯,花色豔麗,姿態美觀。若控制樹形,促使幼樹提早開花,需適時修剪整形。梅花的花芽是在一年生的新生枝條上形成的,一般當幼苗長至25-30釐米時,剪去頂端,萌芽後留頂端3-5個枝條作主枝,當枝條長到約20釐米左右時,摘心,以利花芽飽滿。次年,花後留基部2-3個芽重剪,剪時應注意剪口芽的方向,選準外向芽,內向芽。發芽後剪除交叉枝、過密枝、重疊枝。盆梅因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應按“疏、欹、曲”而又不矯揉做作的原則進行修剪。
[4]
盆栽梅花應每隔1-2年在早春花後修剪完畢進行換盆、換土。如使盆栽梅花春節開花,在冬季落葉後放入室外自然休眠,元旦以後移入温室向陽處,室温保持8-12℃,每天向枝端灑水,並保持盆土濕潤,使花蕾現色後,增温到15-20℃,則春節即可開花。如使“五一”開花,整個冬季需放在稍高於0℃的冷室內不見直射光,盆土保持相對乾旱,直到4月上旬再逐步移到室外。
[4]
梅切花
栽培以生產切花為目的者,多在露地成片栽植,株行距要小(3×3米),主幹留低(約30釐米),並適當重剪,多施肥,以促進生長大量枝條,使樹體成灌木狀,每年都要對當年生枝條短剪,供插瓶及其他裝飾用。落葉後要施足肥料,以恢復樹勢,來年花謝後施肥以磷肥為主。適合切花栽培的品種主要為宮粉型,玉碟形、綠萼型為次。
[4]
梅樁景
可以露地栽培,也可以盆栽,生長比較脆弱,水分管理要適當,切忌過濕,以免漬水爛根,導致樁頭枯萎死亡,常給葉面和乾枝灑水,對衰老樁景有養葉護根的作用。樁景栽培梅花需要進行重剪,使形成矮小樹體,細枝可用棕絲蟠扎,粗枝需刀刻、斧劈、火烤彎曲造型。用老果梅作砧木嫁接,可適當多靠接幾枝,然後進行造型,經過數年藝術加工和細心培養,樁景即可成功。
[4]
梅病蟲防治
編輯梅病害
卷葉病:卷葉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地栽或盆栽梅花,在水分脅迫狀態下,葉片兩側向正中摺合內卷,整個梅株呈疲倦萎蔫狀態,嚴重時導致葉片大量脱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夏季高温少雨、土壤乾旱、空氣乾燥、光照過強,另一方面梅樹本身為細鬚根,對水分的吸收和運送能力較差,再加上梅花葉質偏薄,而此時梅株對水分的蒸發又較快,總體上水分處於虧缺狀態,從而導致其葉片發生捲曲,其中尤以“綠萼梅”品種發生最為嚴重。卷葉現象約從6月開始,雨後有所緩和,葉片可稍許平展;在風調雨順、水分供應充足時,卷葉出現較晚,不會大量落葉,也不會影響到花芽的分化。
防治方法:卷葉是梅花本身特別的結構和生理特性,以及不良氣候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為此加強管理,使其根系發育良好、樹體生長健壯,從而提高其吸水和運水能力;進入高温乾旱季節後,加強根部澆水、葉面噴水和環境灑水,通過增濕降温為其創造一個相對涼爽的環境;盆栽梅花,特別是淺盆梅樁,尤其是對“綠萼梅”品種,可搭棚遮陰,遮光度控制在30%-40%之間,保護其卷葉不至於因脱水過重而掉落即可。
[5]
黃化病:是一種在鹼性土壤條件下,出現的缺鐵性生理病害。淮河以北地區地栽或盆栽的梅花,由於土壤或培養土偏鹼,或因長時間澆灌偏鹼的用水,使梅株根系長期處於偏鹼的環境中,導致營養鬚根壞死,從而引起葉片褪綠髮黃。鹼黃主要表現在新抽嫩枝的葉片上,葉片偏小,葉脈間褪綠呈黃白色,不很規則,但葉脈尚呈綠色,中下部的老葉一般不發生黃化。
防治方法:盆栽用土或地栽園土,要將其pH值調整至6.5以下;用自來水澆花,要先放置3-5天,並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亞鐵顆粒;生長季節每月澆施一次礬肥水,可預防黃化病的發生;葉片出現較嚴重的黃化後,可用0.3%的硫酸亞鐵溶液澆施根部,用0.2%的藥液噴灑葉面,半月一次,澆噴兼施、雙管齊下,可促成其嫩葉褪黃變綠。少量盆栽也可考慮用1%的食醋液或0.5%檸檬酸液澆施根部。
[5]
炭疽病:受害葉片最初產生褐色小斑點,後擴大成1釐米以下的圓形、橢圓形病斑,生於葉緣者多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呈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為紅褐色和暗紫色,上生黑色小點,呈同心圓輪狀排列。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塊在染病落葉或感病嫩梢中越冬,翌春借風雨傳播,5月中下旬至6月初發病嚴重。“硃砂型”梅花最易感染,“綠萼型”最抗病。
防治方法:清除枯枝落葉燒燬;從4月中旬開始用5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的炭疽福美、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交替噴灑,連續3-4次。
流膠病:為枝、幹主要病害。患病枝、幹變褐腐爛,並伴有流膠,樹勢逐漸衰弱,導致抽枝少而細,花芽分化不良,嚴重時枝條幹枯,甚至整株死亡。枯枝型流膠,一般發生在多年生枝上,多以皮孔為中心,滲出脂狀膠液,初呈淡黃色、半透明、柔軟,後逐漸氧化凝固成褐色晶體狀,嚴重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幹腐型流膠,一般發生在主幹上,初為水漬狀;後變褐腐爛,腐爛部分逐漸變褐下凹,樹皮開裂反捲,並伴隨有流膠,嚴重時樹勢衰弱,甚至會全株枯死。3-11月均可發生,以6-9月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加強水肥管理,及時排除積水;防止蛀乾性害蟲侵入,避免日灼和凍害;刮除病部膠狀物,塗抹3-5度的波美石硫合劑或0.1%的昇汞水消毒;或用70%甲基託布津、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塗抹創口。
[5]
膏藥病:在枝幹樹皮上形成圓形、橢圓形灰褐色大病斑,狀似平貼之膏藥,後期出現龜裂,小枝發病的膏藥形病斑呈淺灰色,並且繞小枝一圈,後期與小枝分離,呈鞘狀套住小枝。此病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削弱樹勢,嚴重時樹體逐漸衰弱死亡。全年均可發生,以夏季最為集中,地處潮濕、樹冠鬱閉的衰弱樹易發病,蚧殼蟲為主要傳播媒介。
煤污病:由於蚜蟲、蚧殼蟲等的刺吸危害,其排泄的分泌物——“蜜露”,在比較陰濕的條件下,易誘發煤污病。表現為葉片、樹幹、枝條上被有一層烏黑的煤污層,嚴重影響到梅株葉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植株生長不良,不能正常孕蕾開花。
防治方法:春季出現蚜蟲危害,及時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出現蚧殼蟲危害,可用25%的撲蝨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每15天一次用70%的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或多·硫懸浮劑800倍液噴灑植株。
[5]
根癌病:由土壤根癌桿菌借苗株傷口侵入而引起,多發生於根頸部及嫁接口部位,有時也發生在主幹和枝條上。受害部位長出球形、扁球形腫瘤,初為乳白色或肉色,較為柔軟,後變硬木質化呈褐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呈龜裂狀。梅株感病後根系發育不好,地上部分生長遲緩,樹勢衰弱,影響到花芽分化,嚴重時葉片發黃脱落,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從疫區購進未顯症狀的梅苗,栽種前要先行消毒,可用2000倍72%的農用硫酸鏈黴素浸泡30分鐘;或用“抗根癌菌劑”Ⅰ號或Ⅲ號,加水1-2倍調勻,定植前蘸根20分鐘,預防效果較好;對大植株不忍捨棄,可用利刀切除癌腫部分,再用石灰乳或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5份)塗抹傷口,並單獨養護。
[5]
梅蟲害
防治方法: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液噴殺;家庭少量梅株出現蚜蟲,可用苦楝葉揉汁稀釋噴殺,也可用草木灰灑在有蚜蟲的枝葉上,過1-2個小時後用清水沖洗枝葉即可。
黃褐天幕毛蟲:以幼蟲啃食嫩芽、新葉及葉片,並在枝杈處吐絲結成天幕狀網,羣居於白色天幕上,老熟幼蟲離開天幕分散暴食,嚴重時可將整株葉片吃光。
桃紅頸天牛:桃紅頸天牛是危害梅樁主幹的主要害蟲。遭其危害的梅樁基部地面上,常堆存有紅褐色的蟲糞。
防治方法:5-6月在雨後晴天的中午,尋找在枝幹上歇息的成蟲,將其殺死,或用2.5%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噴殺;在樹幹上發現排糞蟲孔後,用毒籤插入蟲孔燻殺,或用藥棉蘸敵敵畏堵塞蟲孔;秋末冬初,進行樹幹塗白。
[5]
蚧殼蟲:危害梅花的蚧殼蟲種類較多,主要有桑白盾蚧、糠片盾蚧、梨圓盾蚧、朝鮮球堅蚧、龜蠟蚧、褐軟蠟蚧等,其中尤以朝鮮球堅蚧危害最為嚴重。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密集在枝幹上汲取汁液,嚴重時使樹勢減弱,造成枝條枯死或全株死亡。它還是膏藥病的主要傳播蟲媒。該蟲嚴重發生時,蟲株率達90%,梅株死亡數佔死亡總數的85%。
防治方法:5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用50%的殺螟松1000倍液,或50%的馬拉硫磷500倍液,或40%的乙酰甲胺磷500倍液+除蟲菊脂2000倍液,進行噴灑,對若蟲殺滅效果都很好;用75%的撲蝨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對朝鮮球堅蚧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5]
紅蜘蛛:即葉蟎。梅花普遍受其危害,且比較嚴重。它以成蟲、若蟲在葉片背面危害,初為受害葉片正面出現黃白色失綠小點,後失綠面積擴大,葉片失去光澤,嚴重時一片蒼白,造成提前落葉。成蟎卵圓形,初脱皮時為紅色,取食後變為暗紅色,大小在0.5毫米左右,若蟎、幼蟎略小。該蟲一年發生10代以上,以卵和成蟎在枝幹的粗皮裂縫和落葉層間越冬,5-7月乾旱時最為嚴重。
防治方法:用25%的倍樂霸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或用20%的滅掃利乳油2500倍液噴殺,或用5%的尼索朗乳劑1500倍液噴殺。因其蟲體較小,且藏匿於葉背面,噴藥時一定要仔細均勻,並輪換使用不同的殺蟎劑。
[5]
袋蛾:即“吊死鬼”。危害梅花、果梅的有大袋蛾、小袋蛾、茶袋蛾、白囊袋蛾等。幼蟲為絲質袋囊所包裹,囊外附有較大的碎葉片或少數排列零亂的枝梗。一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4-5月化蛹,5月底羽化,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高峯,到11月復以老熟幼蟲在囊內越冬。初孵幼蟲在晴天中午爬出母囊,吐絲下垂,隨風傳播,在適宜的梅株或其他植物上吐絲綴葉成囊。幼蟲藏匿於囊內,取食遷移時負囊而行,初時取食葉肉,剩下上表皮,使葉片呈透明斑點,長大後食葉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啃食莖幹表皮、嚼食果肉;高温乾旱持續時間長時,危害特別嚴重。
防治方法:秋冬季結合修剪,人工摘除袋囊,消滅越冬老熟幼蟲;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用25%的滅幼脲3號1500倍液噴殺幼蟲;在低齡幼蟲盛期,用50%的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殺幼蟲;於產卵高峯期,用20億/克的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懸浮劑1000倍液噴灑。
[5]
刺蛾:即“洋辣子”。危害梅花的刺蛾有黃刺蛾、麗綠刺蛾、綠刺蛾、扁刺蛾、扁黃刺蛾、褐邊綠刺蛾等。夏季以幼蟲取食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啃光,僅剩下粗葉脈和葉柄,影響梅株的正常生長和孕蕾開花。幼蟲體上長有較多的毒毛,對人體皮膚有嚴重的刺激性,一旦接觸人的皮膚會產生強烈的灼痛感。
防治方法:秋冬季人工剝去枝幹上的越冬蟲繭;成蟲羽化期利用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特點進行燈光誘殺;盆栽用0.3%的印楝素500倍液,或25%的滅幼脲3號2000倍液,或5%的抑太保乳劑1500倍液噴殺。
[5]
梅主要價值
編輯梅經濟
變種和品種極多,可分花梅及果梅兩類。花梅主要供觀賞。果梅其果實主要作加工或藥用,一般加工製成各種蜜餞和果醬;用青梅加工製成烏梅供藥用,為收斂劑,能治痢疾,並有鎮咳、祛痰、解熱、殺蟲等功效,又為提取枸櫞酸的原料;花蕾能開胃散鬱、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黃疽有效。該種植物對氟化氫污染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實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種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揮發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梅花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叢植、羣植。又可盆栽觀賞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樁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內裝飾用。
梅醫藥
花蕾(梅花):微酸、澀,平。開鬱和中,化痰,解毒。用於鬱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果實(烏梅):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
[6]
【蒙藥】哈日一桂勒斯:果實用於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慢性腹瀉,痢疾,崩漏《蒙藥》。
【彝藥】莖葉用於熱毒內陷,濕重氣滯,胸熱脹滿,久熱不退,腸癰痢疾,滑胎漏胎《哀牢》。果實治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細菌性痢疾,慢性腹瀉,月經過多,癌瘤,牛皮癬《大理資志》。
【傣藥】埋罵風:用於清暑,除煩,降火《傣醫藥》。埋罵風,嘛風:果實用於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細菌性痢疾,慢性腹瀉,月經過多,癌瘤,牛皮癬;外用於瘡瘍久不收口,雞眼;樹皮用於牙痛,咳嗽《滇省志》。
【水藥】女鳳:果實治久泄久痢《水醫藥》。
【傈僳藥】十九:果實治咳嗽,痢疾,尿血,便血,膽道蛔蟲《怒江藥》。
梅觀賞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着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裏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豔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着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藴香。
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卧、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韻: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説:“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着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 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
《梅品》由宋朝張功甫撰寫於1194年,專門介紹如何欣賞梅花。據《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7]
四貴四不貴:貴疏不貴繁,貴合不貴開,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新。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游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古梅一樹雪精神”,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梅相關文化
編輯梅市花市樹
中國南京、無錫、泰州、武漢、丹江口、鄂州、淮北、梅州、南投等10個城市,已將梅花定為市花。
許多專家及民眾還積極推祟梅花為國花。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在中國林業網、中國花卉協會網站和“中國花卉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向公眾徵求對我國國花的意向。廣大公眾對國花高度關注,積極踴躍參與,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投票結果如下:同意梅花為國花44551票,佔12.30%。
[8]
梅觀梅勝地
鄢陵梅花 鄢陵縣位於豫東黃河沖積平原,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培育南北花卉的天然試驗場,尤以臘梅最負盛名。據《鄢陵縣誌》載,這裏栽培臘梅已有千餘年曆史,北宋時,就成了貢品,被皇帝稱之為“天下第一花”。此後,便有了“鄢陵臘梅冠天下”之美譽。
[9]
| |
超山梅花 超山位於浙江餘杭縣內,風光旖旎,植梅名聞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譽。千百年來,一直吸引着國內外遊人。超山北坡方圓數里,盡是梅林。梅開時節,雪海香濤,蔚成奇觀。梅林之中,有兩株古梅,一唐一宋,尤為名貴。超山賞梅以“宋梅亭”和“浮香閣”的山坡處為最佳,遊人可以盡情領略“不知何處香,但見四山白”的景象。
[9]
| |
靈峯梅花 靈峯位於杭州植物園東北角的青芝塢內。從前,曾與孤山、西溪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如今,古老的“靈峯探梅”又露出新的風姿。近幾年來,經過重新佈局建設,景區植梅已達6000餘株,品種50多個,已成為西湖最大的賞梅勝地。
[9]
| |
鄧尉梅花 江蘇吳縣鄧尉山在蘇州城西南30公里處,崇山前抱,太湖後繞,地勢十分幽深。梅開時節,香雪十里,疑如積雪,故有“十里香雪”之稱。鄧尉山最佳賞梅處,應是半山腰的“梅花亭”,舉目環顧,山上山下,瀰漫數十里,浪擁雪堆,芬芳瀰漫,真是“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日前,鄧尉梅林在方圓近十里的景區內植梅數十萬株,也有“鄧尉梅花甲天下”之譽。
[9]
| |
梅園梅花 無錫榮氏梅園,背依龍山,面向太湖,園林設計者根據地形高低,結合梅樹的特點,以梅飾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別具特色。園內植梅5500多株,品種繁多,名品薈萃。園內還有天心台、香雪海、寶塔等步步登高的觀賞景點,是較為典型的江南園林式賞梅景點。梅開時節,競相吐豔,白玉如雪,紅暈似杏,猶如置身於“若無香風吹,疑是白雲繞”的玉澤香國之中。
[9]
| |
梅花山梅花 | |
澱山梅花 青浦澱山湖梅園是上海最大的賞梅勝地,佔地190畝,植梅5000多株,品種達40多個,其中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古梅。近年來,經園藝家悉心培植,長勢越來越旺盛,每年吸引不少遊人。園內四周是一組江南仿古建築,配以奇花異卉,古樹秀竹。縱觀梅園,白雪紅蕾,暗香浮動,呈現一派“素豔乍開株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瓏”的境趣。
[9]
| |
磨山梅花 武漢磨山梅園位於武漢市東郊的東湖磨山,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並建有自己的梅花種植基地。磨山梅園環嶺臨湖,環境幽靜,風光別緻,佔地500多畝,有梅樹、梅花盆景3萬餘株,品種200多個,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賞梅勝地。磨山梅園依地形而置,或疏或密,或迎風,或照水,井然有致,瀟灑得趣。
[9]
| |
羅崗梅花 馳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羅崗香雪,位於廣州市區30多公里外的東郊。這裏四面環山迭翠,中央谷地橫亙十餘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後,梅花盛開,百枝凝雪,千樹妍唱,爭奇鬥豔,香浮數里。景區內還有“羅峯寺”、“羅崗湖”、“玉巖書院”等名勝古蹟及“玉璽遠眺”、“玉屏石勝境”。
[9]
| |
梅嶺梅花 韶關梅嶺位於廣東和江西的交界處,此處有梅花1000多畝。每逢2月上旬,正是滿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時,可賞梅之千般風姿,可品梅之萬種情韻,那樹樹紅梅撩撥得古今多少文人騷客心海漲潮,留下幾多諸如“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紅梅”(蘇軾《題嶺上紅梅》)的名詩佳句傳誦至今。
[9]
|
梅詠梅畫梅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着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侷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説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慄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髮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湧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10]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羣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餘如北宋的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閒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湧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10]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啓、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啓、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峯。
[10]
辛亥革命以後,創作的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是空前的,數量上已無法統計。特別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從近現代的梅畫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題材,他們注重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他們更注重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學術性、觀賞性;他們更注重表現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精神,用作品來感染人、打動人;他們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態,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創作出適應多元化審美需求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有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董壽平、關山月、於希寧等。他們運用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對梅花精神的獨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不同風格面貌的梅花作品。這個時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詩、書、畫、印相統一的整體美感;有的更加強調中國畫水墨精神,以大寫意的筆法表現梅花的神韻;還有的善於借鑑西畫中交點透視、光影效果以增強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正是憑着這種創新意識,使梅畫藝術園地更加燦爛奪目。
[10]
梅科技成果
編輯2022年6月26日,中國林學會發布了“十三五”期間林草科技十大進展。其中,林木全基因組與功能基因解析取得重要突破。繪製梅花等10餘種木本植物高質量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林木適應性進化與遺傳結構變異機制。
[11]
- 參考資料
-
- 1. 紅梅 .暱圖網[引用日期2019-05-30]
- 2. 梅 .植物智
- 3. 梅花的歷史 . 新華網江蘇頻道.2010-03-15[引用日期2015-03-25]
- 4. 梅花繁殖方法 .種子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3-25]
- 5. 梅花病蟲害防治 .山西文水縣—生態保護[引用日期2015-03-26]
- 6. 梅 Armeniaca mume Siebold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03-25]
- 7. 古人賞梅的"二十六宜"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5-03-26]
- 8. 國花評選牡丹勝出 得票高達79.71%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9-09-18]
- 9. 十大賞梅勝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3-26]
- 10. 梅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華夏收藏網[引用日期2015-03-26]
- 11. 我國林草科技十大進展揭曉-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