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雨

(一種天氣現象)

鎖定
梅雨(英文:East Asian rainy season),亦作“黃梅雨”或“黴雨”。是指我國南部地區每年5月至7月(初夏)出現持續天陰,而有雨的天氣現象。 [10] 
在此期間,由於該現象會造成空氣潮濕,器物發黴,也因正值梅子成熟之際,故而得名。 [10] 
梅雨天氣現象主要出現在我國南部地區,到韓國、日本列島南部一帶。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韓國稱之為“Changma”,形象地表徵為“長毛”;日本稱之為“ばいう(Baiu)”,與“梅雨”一脈相承。 [8] 
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階段性推進的獨特產物,是東亞地區獨有的天氣氣候現象,梅雨季也是中國季風性降水最為顯著的季節。梅雨季節的氣候特點表現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時數少、多雲、風力較小等。 [8] 
中文名
梅雨
外文名
mei-yu [1] 
釋    義
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
又    稱
黃梅天
發生地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韓國南部等地

梅雨氣候簡介

梅雨
梅雨(10張)
“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現象。在中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現象。
梅雨是指每年5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的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黴,故亦稱“黴雨”,簡稱“黴”;又值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在降水最為集中的夏季,主雨帶主要由東亞夏季風主導。儘管每年的雨季進程都不同,千變萬化,但從氣候平均的角度看,主雨帶的形態和演變又是相對固定的。一般來説,6月上旬末,隨着東亞夏季風北推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脊線第一次北跳,主雨帶推進到江南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標誌着梅雨季開啓。從氣候態上講,梅雨季一般持續到7月中旬,在梅雨季結束之後,北方雨季才開啓。 [9] 

梅雨形成條件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氣。

梅雨時空分佈

中國梅雨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存在差異,區域性特點較為明顯。1951年至2021年,中國梅雨季降水量具有明顯年際波動和年代際變化特徵。20世紀90年代,降水量以偏多為主,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20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前十年,降水量偏少。 [8] 
1951年以來,歷史上入梅最早為5月25日(1995年、2016年),最晚為6月26日(2005年),出梅最早為6月23日(1988年),最晚為8月4日(1993年)。梅雨季時間最短為13天(1988年),最長為59天(1954年)。梅雨季降水量最少的是1958年(135毫米),最多的是1954年(789毫米)。 [8] 

梅雨監測指標

2017年頒佈的《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規定了梅雨發生、間斷、結束以及梅雨期強度等的定義、指標及其計算方法,適用於梅雨監測、預報預測、評估及服務等。 [9] 
該標準得到推廣應用,經過5年多的實踐,已成為長江經濟帶主汛期氣象服務的重要法寶,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發揮積極作用。今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該標準的嚴謹性給予充分肯定。隨着氣候變化與季風年代際變化等的影響,梅雨出現了諸多新特點,但業界一致認為標準不需要特別補充與修訂,可以繼續沿用5年。 [9] 

梅雨其它相關

梅雨特殊情況

江南梅雨 江南梅雨
梅雨鋒暴雨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各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梅雨鋒不明顯,出現“空梅”,形成乾旱天氣。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江淮流域梅雨結束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温少雨天氣。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説,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着很大差異。

梅雨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温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佔總數的一半左右。

梅雨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於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裏,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温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説:“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温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後,隨着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温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徵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於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2] 

梅雨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後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於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後,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梅雨特長梅雨

1954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並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於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氾濫成災。像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繫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3] 
“短梅”和“空梅”
南京罕見梅雨 南京罕見梅雨
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像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裏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一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鬆鬆”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黴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一過。接着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梅雨倒黃梅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温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徵。可是,幾天以後,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並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像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説,在梅雨過去以後,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一般説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週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於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於“倒黃梅”屬於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後,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於異常梅雨。 [4] 

梅雨中國江淮流域梅雨天氣過程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隨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中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着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着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裏,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裏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温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温;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像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在專業的術語上稱為“準靜止鋒”。 [5] 

梅雨台灣梅雨影響因素

台灣梅雨影響因素 台灣梅雨影響因素
由台灣附近向西伸展的帶狀雲系是梅雨鋒面面帶。在梅雨鋒面雲帶南方及北方的無雲區分別是暖濕的熱帶海洋氣團以及乾冷的大陸氣團,鋒面雲帶受到這兩股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相互挾持,而於台灣至華南一帶徘徊,加上中尺度對流系統沿着鋒面雲帶發展,並東移到台灣中北部,終於引發中北部地區豪雨成災。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峯面系統的影響,有時大量降雨,有時雨量很少,有時降雨時間很短暫,有時連續多日。由於受到鋒面系統的影響,台灣地區梅雨期內的平均降雨量為450至500毫米,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台灣地區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梅雨在台灣地區是非常不穩定、變動甚大的天氣現象,所以不必特別強調梅雨期的長短與雨日的久暫,而應注意梅雨鋒面系統所伴隨的暴雨。 [6] 

梅雨有關諺語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有許多,例如“臘月裏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着反面轉化。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説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説,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7] 
參考資料
  • 1.    匡世傑.航海航業專科大辭典:五洲出版社,1984年06月:第574頁
  • 2.    大氣與天氣編寫組.大氣與天氣:中國出版集團,2010:112
  • 3.    大氣與天氣編寫組.大氣與天氣:中國出版集團,2010:113
  • 4.    大氣與天氣編寫組.大氣與天氣:中國出版集團,2010
  • 5.    劉興詩.中國地理 華東 中南: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
  • 6.    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一看就懂台灣地理: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 7.    嚴光華.中華氣象諺語精解:氣象出版社,2012
  • 8.    梅雨檔案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22-07-31]
  • 9.    今年梅雨不走尋常路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23-05-06]
  • 10.    梅雨  .兩岸萌典[引用日期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