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站古城

鎖定
"中站城":原稱梅鋗城,位於南雄市梅嶺中站。《南雄文物志》載:“該城址坐北朝南,總面積3.2萬平方米,梅嶺古道貫穿其中。始建於秦末,歷代均有修建。”《直隸南雄志》載:“始皇並六國,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梅嶺家焉,築城湞水之上,奉王居之。”又云“中站城即古梅鋗城,有台侯故宅。”築城湞水之上,即築城於中站。中站城明洪武丙辰(1376年)為遞運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十八日修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城內設紅梅巡檢司署。中站城是南雄境內最早的古城堡。
中文名
中站古城
外文名
梅鋗城
地理位置
南雄市梅嶺中站
佔地面積
32000 m²

中站古城史料記載

中站古城年久已毀,今存部分城基,用青灰色岩石疊砌築成。古城內現居住徐姓村民670多人,有明清古道、古民房等。其中一徐氏宗祠大門上方石匾刻陽文記錄了建祠時間:“龍飛乾隆三年(1738年)歲次,戊午臘月吉旦。”清道光年間南雄知州戴錫綸作《台侯故宅》詩:“入關當日佐長驅,故第千秋認有無;不道心丹蒙草木,梅花到此也施朱。”

中站古城重要人物及事蹟

梅鋗是嶺南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直隸南雄州志?梅鋗傳》雲:“梅鋗,其先越王勾踐子孫,避楚走丹陽皋鄉,更梅姓,因名皋鄉為梅里。”梅鋗率一支人馬擁越王來到大庾嶺,築城墾地,安居下來。梅鋗這支人馬有多少人?《南雄府志?風俗》記述,清康熙年間始興縣令魏琪撰文稱:“越王勾踐往台關六千君子隨隸版籍。”可見那時聚居梅嶺一帶的越人眾多。
梅鋗這批越人在梅嶺休養生息幾十年,艱苦創業,屯糧練兵,稱雄一方,號稱百越。他們帶來的吳越文化、生產技術等,對嶺南的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至秦末,中原反秦義軍風起雲湧,梅鋗舉兵從番陽令吳芮反秦。梅鋗是開發嶺南的先驅,又是破秦的功臣,被項羽封為十萬户侯。後來梅鋗隨衡山王吳芮往長沙,以益陽梅林為家。 [1] 
梅鋗,梅氏始祖梅伯(字珣)之31世孫,據清乾隆《汝南梅氏宗譜》載,其祖“由余乾梅港遷黟閶門(即今祁山鎮)西十里,其地向屬鄱地,即鄱人。”據有關史料考證,梅鋗約生於戰國燕王二年(公元前253)、約卒於漢高祖10年(公元前197),梅鋗去世時已有59歲。其為鄱陽東北鄉(今祁門閃裏一帶)人。
梅鋗身材魁梧英俊、虎背熊腰、臂力過人、勇猛異常。原是秦代鄱陽令吳芮的部將,陳勝、吳廣起義時,隨吳芮率兵加入反秦隊伍。數年後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吳芮被封為衡山王,梅鋗被封為列侯,領十萬户。楚漢相爭中,梅鋗與吳芮皆歸順於劉邦,劉邦即位後,吳芮即封為長沙王,梅鋗乃為列侯,其封地即為祁山境內。梅鋗反秦事蹟,在《漢書》、《史記》中均有記載。
列侯是一種爵位名稱,秦代即有,共分為二十等爵,列侯乃其中最高一級。列侯中爵位高的封户以萬計,低的只以百計,梅鋗當時封以十萬户,可算是列侯中最大者,僅次於封王了。據史記載,列侯平時一律居於京師,其封地內的行政事務一般是由中央任命官吏代為處理,但必須要在封地內為列侯建城。列侯死後,也要歸葬其地。

中站古城遺蹟

祁門縣境內,與梅鋗有關的遺蹟不少。最大的是梅鋗城遺址。梅鋗封侯後,在封地建城,稱梅侯城,簡稱梅城、梅邑,其位置古縣誌記載一説為距城西10裏,一説距城西15裏(即今原燈塔鄉境內)。到時唐永泰二年(766),祁門建縣,梅城則成為祁門縣城的別稱。
其二,乃是梅鋗宅,又稱為梅列侯宅,據清康熙《徽州府志》記載:“梅列侯宅,在祁山,唐大曆中、改為龍潭觀。龍潭觀後也已毀”。
其三,為梅鋗墓,又稱梅列侯墓,在縣城南郊1公里處。梅鋗是卒於京師,按當時朝規歸葬於其封地祁門。清同治縣誌雲:“列侯梅鋗墓在邑南二里悟法寺後”。後墓冢逐漸荒廢,悟法寺亦毀。
其四,為梅鋗舊墅,又稱梅別墅,實際是後人為紀念梅鋗而建造。清嘉慶年間,祁山上的梅鋗宅早已毀廢,祁門縣城的一批文人儒士出於對梅鋗的懷念,自願募捐集資另外興建房屋,命名為“梅侯別墅”。據同治縣誌記載:“梅城舊墅者,即令之東山書院新闢之園也”。
歷經千年歲月沖刷,這些梅鋗遺址古蹟已無存,或改了模樣,然而祁門“梅城”這一別稱,卻遺傳二千多年未變,也算是對梅鋗的一種紀念。
參考資料